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 要】目的分析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与发生细菌耐药性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2016年度收治的200例感染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以及对不同菌种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此200例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人数最多,占比高达91.00%,其次是青霉素类(83.50%)、喹诺酮类(80.00%)、氨基糖苷类(73.00%)、大环内脂类(55.00%)及其他类(27.00%);且大多数菌种均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如革兰阳性、阴性菌主要对青霉素类、头孢类产生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苯唑西林产生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金黄色萄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磺胺、苯唑西林产生耐药性,乙酸钙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唑林及磺胺产生耐药性,且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在临床应用当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管理监控,对使用较为频繁的抗生素进行强制管理,需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开具、调配等操作严格执行相关章程;通过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临床应用
目前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国内外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耐药菌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提高了死亡风险;因此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多表现为两面性,一方面对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因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机体的防御屏障中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从而增加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1-2强对细菌耐药机制的了解和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对提高医疗质量显得尤为关键[3];本文旨在对本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产生耐药的因素展开探讨,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对本院2016年度收治的200例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使用抗生素最长时间达45天,最短时间为3天;
2.试验方法
对200例感染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归纳,并对不同菌种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内容涉及:①使用某种类抗生素的人数和比例;②做药敏试验了解病原菌种;③分析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3.结果
3.1对此200例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人数最多,占比高达91.00%,其次是青霉素类(83.50%)、喹诺酮类(80.00%)、氨基糖苷类(73.00%)、大环内脂类(55.00%)及其他类(27.00%),详见下表1.
表1 各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2见下表多数菌种均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如革兰阳性、阴性菌主要对青霉素类、头孢类产生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苯唑西林产生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苯唑西林、
4.讨论
(1)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环境中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影响细菌耐药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及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因菌种耐药机制由不同耐药基因控制,从而可由突变产生或增殖过程进行垂直传播,或通过质粒、噬菌体、转座子等可移动的遗传物质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间进行水平传播;同时在耐药基因存在前提下,不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使细菌中的耐药群逐渐发展为优势群,而最终导致出现大量的耐药菌株;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过度用药是导致耐药菌增加的首要因素,在相对经济落后地区,用量不足、疗程过短也同样会导致耐药菌株的扩散。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①因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如β-内酰胺酶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而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可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内酰胺环而使抗生素失活;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可产生钝化酶,而灭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②抗菌药物发生渗透障碍,主要因细菌外膜蛋白的缺失导致耐药性的发生,如铜绿假单胞菌失去特异性外膜蛋白D2后对亚胺培南发生耐药;或细菌外膜上的特殊药物泵出系统使菌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以及外膜屏障使G-菌菌膜的通透性变大,而膜孔蛋白通道狭窄,对大分子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使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且大多数G-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外膜屏障与β-内酰胺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即膜通透降低使有效的酶灭活系统加强。
(3)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因菌种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可导致对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胺类产生耐药性;且核糖体位点的改变也可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引起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核酸合成途径中序列靶位酶的改变导致对磺胺甲氧嘧啶耐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改变致甲氧嘧啶耐药。
(4)代谢途径改变
肠球菌可利用获得的亚叶酸参与代谢过程,因而对磺胺甲氧嘧啶发生耐药。
(5)抗生素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其一,应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其二,应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选用;其三,应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并分离和鉴定病原体后作药敏试验,为先用窄谱抗生素提供依据;其四,在预防用药、皮肤或粘膜局部用药,或发生病毒性感染且发热原因不明者,均严格控制和避免使用抗生素;而对危重病人要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且剂量足;部分病人可使用降阶梯治疗,即开始先使用广谱抗生素以覆盖所有的致病菌;其次根据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使之更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为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病人的感染程度,应加强临床上对抗生素的使用,对其开具、调配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严格限制每日用量和联合用药的次数,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为合理规范使用此类药物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育新,靳桂明,司斌,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质量标准评价与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8,8(3):177.
[2张志萍,刘屏,秦庆芳,等.抗菌药物消费趋势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64.
[3黄怡.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微生物分册,2000,23(1):24- 26.
[4李家泰.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使用[ 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6(4):197.
[5方义,边志英,从月珠.遏止适用和滥用抗生素[ J].中国药物滥防治杂志,1999,6(23):21.
论文作者:王芳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抗生素论文; 耐药性论文; 细菌论文; 菌种论文; 西林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