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动因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动因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0)05-0047-008
经济增长意味着摆脱衰退、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并不奇怪。虽然对增长的作用也有反思,但由于经济政治的多种压力和国家之间的博弈困境,即使高增长率并不可取,各国也不可能放弃对增长率的追求。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和发展。但实现经济增长,特别是特续的高速增长很不容易。美国独立以来的长期发展及80年代以来的较高增长速度,日本和德国两个二战战败国战后的成功增长,70、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等,只是少数比较成功的例外。
为什么持续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但同时少数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新独立国家、战败国、弱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却又实现了相对较长期的高速增长?研究这些问题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研究这些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找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
一、增长动因观点的简单综述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首先认识到增进财富(即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资本,因此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资本积累。事实上,资本决定论是影响最大的增长动因观点。经济发展阶段论、新古典理论等许多增长理论,虽然分别强调发展阶段、制度因素或生产函数的性质,但这些理论中重视的增长因素都与资本密切相关,本质上都是资本决定论的。
虽然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在生产力主要受资本积累不足的约束情况下,但资本积累并不是增长的内在动因,更不是唯一源泉。因为资本积累本质上只是增长的条件或中间过程,本身需要其他力量推动,把它作为增长的内在动力无法解释资本不足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现象,以及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不如资本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也不能解释资本因素无明显变化时增长的突然启动或停止。
资本决定论之外的主要增长动因观点包括技术进步和创新、国际贸易、制度创新、需求拉动、宏观经济均衡和后发展利益等。这些观点都能解释一些增长现象。例如经济危机时期需求和宏观经济均衡对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特别重要,落后国家通过学习和模仿赶超先进国家等。但这些观点也都有无法解释的问题甚至悖论。如技术进步快的国家的增长不如技术落后国的情况相当普遍,现代经济创新的高速度和增长的低速度并存的问题也难以解释;强调需求则无法解释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为什么不但没有实现长期增长,反而造成严重的滞胀;均衡增长理论的困难是高速经济增长恰恰发生在宏观经济相当不均衡,实行极端倾斜的产业和分配政策的国家,如韩国和日本等。此外,多数增长动因观点都无法解释条件相近的国家在增长方面的巨大差距,或为什么一个国家会突然“起飞”或从高速增长迅速转向停滞和衰退。这些问题说明上述增长动因观点都不具有一般的意义,最多只是特定情况下推动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因有待研究和发现。
二、经济内能增长原理
以往理论不能发现一般增长动因的根源,是它们停留在经济增长的表面、统计规律上,忽视其背后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因此容易被资本、技术等对增长作用的局部或表面现象迷惑,容易把决定供给能力的资本、技术和规模经济,以及相关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制度,或者决定需求的工资和利率等,当作增长的根本决定因素,从而导致资本决定论、技术进步决定论、有效需求决定论、相对发展阶段决定论等偏误。
从本质上,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演进等都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它们本身都需要其他力量的推动,只是经济增长的中间过程或手段。供给和需求也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而只是货币为中介的分工经济的制度安排,本身也需要更本原的力量推动。从根本上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演进、供给和需求的是同一种力量,即人们为了改善生活福利而努力的愿望,或如刘易斯特别强调的,人们“改善生活的愿望”和“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正是在一切增长现象背后起作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根本特征的内在动因。
当一个国家以增加国民的福利为目标时,其经济本质与一个家庭相同。国民经济的规模、分工程度和组织制度的复杂性,并不会使一国经济活动的本质意义和内在规律与一个家庭的有本质区别,因此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家庭的“经济增长”来理解增长的内在动因。对一个没有外部经济联系的家庭来说,“经济增长”就是生产更多食物、用品或提供更多自我服务。这种增长需要资源、工具和技能等客观条件,也需要包括生产劳动,以及准备工具、积累经验等提高生产效率的行为在内的家庭成员的主观努力(简称“经济努力”,下同)。经济增长是经济努力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努力及其意愿是内在动因和更重要的因素,因为当家庭成员愿意作经济努力时,可以发挥创造性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促进增长,否则即使有极好的条件也很难增长,并且条件因素之间有替代性,单个条件因素对增长的作用一般不是决定性的。家庭的外部经济联系或国民经济的单元不会引起增长因素作用的本质变化,增长的内在动因仍然是家庭成员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而资源、技术等仍然是增长的外因,外部经济联系或作为国民经济的单元只会改变增长的表现形式或实现方式,如增长会以货币收入增加反映出来,主要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和交易实现等。外部经济联系或融入国民经济会带来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也可以看作经济增长的外因。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在动因也是其成员,即全体国民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而资源、资本、技术、组织制度等都是增长的条件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次要因素。这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内在规律。
经济努力的下列内涵对掌握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和规律非常重要:(1)经济努力不只是劳动、经营和敬业精神,积累经验、接受教育、发明创造、改变职业、积累资本、采用新技术和控制家庭规模(注:控制家庭规模是经济努力的理由主要是,这种选择对家庭人均福利水平和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等,能够促进当前和将来人均产出增长的主动行为都是经济努力,不仅包括行为积极性,还包括承担相关风险的意愿。(2)不同种类经济努力的作用有差异。如供给劳动的作用比较直接明显,但对长期增长的作用不大,容易供过于求的简单劳动的作用更小,而学习技能、发明创造和风险投资等虽然发挥作用间接缓慢,但长期作用却很大。(3)不同种类经济努力反映不同的愿望强度。提供简单劳动一般不需要很强的心理动力,而接受教育、投资经营、发明创造和变换职业等,因为需要长远规划、花费更多脑力、承受心理压力和风险等,所以需要较强的心理意愿支持。因此经济努力意愿的大小或强度不仅与经济努力的水平,即劳动时间、投资数额、受教育年限等有关,而且也与经济努力的种类结构有关。经济努力的这些内涵对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和解释增长现象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理解经济努力的丰富内涵,不区分经济努力的种类或把经济努力等同于劳动供给,就无法理解经济增长的根本规律,无法找出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和解释各种增长现象。这正是包括古典学派在内的许多增长理论的局限所在。
为了方便讨论,本文把由人们经济努力的水平和种类结构反映的,人们经济努力主观愿望的平均强度,称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内能”(Economic intriusic energy)。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根本特征的因素。
研究经济增长规律的关键就是研究经济内能,研究它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内能反映的是人们经济努力主观愿望的强度,它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首先,人们经济努力的直接动机是改善自身(包括家人)当前或将来,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在内的生活福利,而改善生活福利的愿望则来源于人们从基本的口腹之欲,到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的各种欲望,或满足这些欲望的效用。从满足欲望中获得的效用越大,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倾向就越强烈。(注:作者并不否定超出家庭范围的利他主义或集体主义动机的存在,但考虑这些动机会使分析非常复杂,而且这些动机的部分存在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和本文的基本结论,因此忽略。)进一步,人们从欲望满足中获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欲望的强烈强度,越强烈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效用越大。一般来说,人类的欲望包括生存、安全、发展、娱乐、利他等不同的层次,人们需要满足的欲望层次越低,欲望越强烈,从而人们改善生活福利和经济努力的愿望越强烈,即经济内能越高。
据此可以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经济内能可能更高。因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们平均已经满足和需要满足的欲望层次较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人们的欲望和改善生活福利、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必然更强烈。
然而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强烈程度受本能和生理、心理和意识、人们所处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大,并通过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欲望和改善生活福利的愿望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从人们的欲望和改善生活福利愿望的角度对经济内能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一种因素。
有消费享受的欲望和改善生活福利的意愿还不足以促使人们作出经济努力,因为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还受到经济努力负效用的消极影响。必须忍受劳作的精神和体力痛苦、经营投资的风险和压力、长期学习和推迟消费的焦虑等,对人们都有很大的心理负效用,从而会对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意愿产生消极影响。
决定经济努力负效用水平的是人们对身心劳累和压力厌恶和恐惧的程度,人们对身心劳累和压力厌恶和恐惧的程度越高、必须承受这些劳累和压力时的负效用就越大,就越没有经济努力的主观意愿,经济内能就越低。而影响人们对身心劳累和压力厌恶和恐惧程度的,也有本能和生理、观念和思想意识两方面的因素。在生理和本能方面很大程度上受人们身体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人们以往的锻炼、训练和习惯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又常常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则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因为人们必然受到所处社会对劳动、经商、利润和失败等方面观念的影响。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观念越是消极,人们对劳累和压力等的厌恶程度就越强,经济努力的负效用就越大,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意愿和国家的经济内能就越低。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为经济发展会推动文化和社会意识的进步,影响人们关于经济活动等的观念,因此影响经济内能的消极因素同样也是十分复杂的。
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和国家的经济内能,正是上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内能的水平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比,经济增长的现象和问题,一般都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情况和变化有关。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内能及其作用,我们进一步讨论它的微观决定机制,即人们对经济努力水平和种类的决策选择。
假设人们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和能力(注:在现实性方面可能有一定问题,但实际上只需要满足调整中的“过程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即人们对生活福利改善的正效用和劳累压力的负效用都清楚,并且能根据经济努力的净效用函数进行最优化决策。那么在没有不确定性时人们经济努力的总水平应该使经济努力的边际净效用为零。如果经济努力的结果有不确定性,那么当人们的风险态度中性时经济努力总水平满足期望边际净效用为零。从理论上讲,这种决策机制也适合对每种经济努力水平的选择。人们对每种经济努力水平的选择或在不同种类经济努力之间的选择,依据的也是每种经济努力的边际净效用或边际净期望效用为零,即进一步增加每种经济努力的正效用或期望正效用正好被因此增加的负效用抵消的水平。由于受教育和改变职业等经济努力水平不能连续变化,因此个人的经济努力决策一般很难严格满足上述效用最大化条件,只能在经济努力水平增加的正效用或期望正效用,即将小于因此增加的负效用的意义上满足,或在全社会平均的意义上满足。通过这种微观选择机制,一切影响人们对经济努力结果、代价的主观效用评价的因素,都会对人们经济努力的意愿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内能产生影响。
根据一般的心理效用规律,经济努力的边际负效用是递增的,而边际正效用则是递减的。因此人们会避免个别种类经济努力的水平或经济努力总水平过高,单个经济努力水平很高时,边际净效用的降低会促使人们改变经济努力的方向,在有效率的前提下倾向于个人经济努力方向多样化。对全社会来说,某种经济努力的社会总水平较高时边际正效用会减低,边际负效用会上升,人们会回避过分拥挤的经济努力种类,这种机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努力方向的平衡发展。因此,只要社会在择业、教育和经济机会方面是自由平等和有良好流动性的,从长期看,就不会有经济努力结构方面的问题,只会有经济努力愿望水平,即经济内能不足的问题。当然,因为经济努力方向的调整有时间过程甚至有一定刚性,因此短期中经济努力种类结构的问题有可能存在。
容易得到的一个推论是,如果一个国家长期有过剩劳动供给,既不说明人们经济努力的愿望强,也不说明社会总体经济努力的结构偏差,本质上恰恰说明该国居民经济努力的主观意愿和国家的经济内能水平低,表现形式是缺乏高等级的经济努力愿望和失业。这正是许多国家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
很容易在上述基础上说明经济内能推动增长的机制。一个国家有经济内能,即人们有为改善生活福利进行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即愿意供给劳动、参加经营活动、学习和改变职业等。这时候只要存在经济机会或条件,如劳动需求、可开发的市场或行业等,都会导致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资源、技术、制度等增长条件配合下,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转化成为实际的经济努力,推动产出和经济增长,正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机制。
进一步,经济内能向经济增长的转化过程也是自身的消耗过程,因为经济内能来自于改善生活福利的欲望和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相应的经济努力动机就会随之消失,经济内能就会降低。因此,持续增长需要新的经济内能的不断产生,长期持续的增长则要求从经济内能的产生到向经济增长转化,再到产生新的经济内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或正反馈。在增长条件因素的配合下,经济内能的转化和良性循环,正是持续增长的核心机制和关键原因。
根据上述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很容易分析出资本、技术、人口、教育、国际贸易和收入分配等因素对经济内能和增长条件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动态循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有启发或有价值的是,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可以揭示教育、收入分配、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在其他增长理论中没有得到重视或者重视不够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内在动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为它们都能够对经济内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在经济内能增长思想中,作为增长条件的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等的作用和地位,比在其他增长理论中有所下降。
用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分析各种增长现象和问题,则可以说明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内能水平的高低,经济起飞的原因是经济内能形成了正反馈,经济周期是经济内能周期波动的表现形式,停滞和滞胀的原因则是经济内能不足和在内能不足时过度刺激供给或需求等。如美国独立以来长期增长的根本内在原因是其社会意识和制度鼓励积极进取,因而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经济内能;德日的复兴则主要是战败对人们经济努力的推动;亚洲四小龙起飞的原因则是有利的国际国内因素导致经济内能的正反馈等。
根据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判断,持续经济增长是可能的,因为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经济内能能否形成良性循环,由于经济增长会从多方面提高人们进一步改善生活福利的意愿,因此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从而持续增长是可能实现的。当然,经济增长对经济内能也有负面影响,所以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并不容易实现。如果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经济内能和改善增长条件,则能增加实现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否则不仅持续增长难以实现,而且可能引起严重的停滞、衰退和滞胀。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前景
用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可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前景作出很好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发达国家普遍增长乏力、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表现近乎灾难、多数发展中国家进步缓慢的情况下,在一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了近10%的较长期的年均增长率。
中国经济增长的表面原因很容易统计、分析出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增加、外资和对外贸易、没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等是其中较明显的因素。但重要的是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内在动因。中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分别强调制度变革、渐进式改革、后发展利益,或者其中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等。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制度变革的过程,制度变革的激励作用和效率意义也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制度变革只是增长的外在原因而不是内在动力,更不是唯一动力,因为它本身也需要其他力量的推动。推动有效的制度变革的正是经济增长本身的内在动力,即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制度变革只是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或一个中间阶段。因此,用制度变革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说明内在的动因。这正是这种观点不能解释其他转轨经济国家不能成功,不能解释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利用制度变革实现增长的原因。
中国采用渐进式的经济改革策略并取得了成功,而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国家则基本上都失败了,因此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与渐进式改革也是分不开的。但正确的运动方向不等于动力,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只是增长的技术原因而不是内在动因。并且渐进式改革会导致双轨制、不公平竞争、资源配制扭曲,使进一步改革的难度加大,与经济学中的“次优定理”和“快车道定理”也是违背的,理论上并没有必然的优势。因此,即使渐进式改革确实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强调后发展利益的观点同样也有道理。问题是为什么其他落后国家的后发展利益没有导致高速增长,而且不少经济落后国家的市场体制比我们完善,其他条件也比我国有利。因此后发展利益也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根本原因,而更是一种外在条件因素。即使用后发展利益加渐进式改革来解释,说服力要更强一些,事实上也仍然只是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在原因,而没有解释清楚必然导致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因。
根据经济内能增长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较高的经济内能,在有利的增长条件下迅速释放和转化,并基本形成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结果。首先,改革使人们长期受到压抑的消费欲望开始释放,开放带来的新产品、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和新观念等,都对人们关于生活消费、经济经营的观念和态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促进了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需要的经济内能的第一个主要来源。其次,我国采用的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内能的维护和良性循环起了关键作用。激进式改革的特征是迅速破坏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很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对经济内能有很大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甚至会超过改革本身的积极影响,还会导致增长条件恶化和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反过来又使人们怀疑改革,进一步导致思想混乱,从而引发经济内能的恶性循环。渐进式改革是逐步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消极影响较小,能在不造成思想混乱的前提下,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经济内能的产生和积累。并且渐进式改革在通过改革逐步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生产和经济的持续运行,维护和改善增长条件,从而有利于维护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除了长期短缺经济形成的经济内能潜力和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积极影响以外,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思想意识的引导,在改革的政策和节奏安排方面,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等,也是实现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带来的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贸易扩展等,为经济内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也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内能的产生和提高,这些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不过,这些条件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产生经济内能的机制,这些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一方面照目前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世界最强的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有明显回落,1998年增长8%的目标只是勉强接近实现,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灾的原因,但经济增长本身的疲乏迹象已经出现,政府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效果不如人意,内需始终不振等可以说明这一点。1999年的增长速度仍趋下降。这些情况使得人们不能不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下去的问题十分关心。
根据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分析,中国产生和维持较高经济内能的潜力很大,只要政策适当和有其他因素的配合,完全能支持比较长期的高速增长。理由如下:首先,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居住、衣食、出行的条件和享受等物质和文化的消费差距仍然较大,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更高级的生活需求方面会不断产生新的欲望,因此有形成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基础。其次是现代科技和思想意识的加速发展变化,使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创新速度加快,对经济内能的促进作用很大,只要引导人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实现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完全是可行的。第三,我国的多数国民目前仍处于经济努力和经济愿望的良性循环中,即通过经济努力能够满足愿望,而满足愿望的同时又导致新愿望的产生,从而推动进一步的经济努力。这些因素保证了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有足够的内在动因潜力。
但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因为经济内能的产生和动态循环受很多因素影响,特别是许多因素会损害经济内能和它的良性循环,例如经济秩序混乱、收入分配不合理、法制不完善、腐败现象和消极意识等,都是不利于经济内能的因素。此外,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经济增长也需要增长条件因素的稳定或不断改善。这方面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如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也有不利的地方,如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等。因此,即使我国存在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实现的难度也是不小的,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以及主观上作出许多努力。
四、政策建议和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的持续增长是可能的,虽然并不容易,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促进和维护经济内能,同时创造良好的增长条件。
由于法制和安全、财产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消除暴利、产品和生活质量、低通货膨胀、新产品和新消费方式的出现、适当的收入增长速度(不超过新产品、新消费方式出现的速度为宜)、积极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教育发展等,都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经济内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采取能够促进这些方面积极变化和发展的经济政策。对这些方面有损害的政策,包括某些有利于短期增长的政策,例如人为通货膨胀、过度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和赤字财政、扭曲收入分配和过分鼓励超前消费等,都应该加以避免或慎用。
改善增长条件的政策主要包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开放,发展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等。
我国当前的许多经济政策,如深化产权、工资、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等,符合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需要,因为它们有利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促进人们积极进取,能够提高人们经济努力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率。但也有一些政策,如连续用财政金融政策人为刺激需求和供给,虽然符合当前增长和其他政策目标的需要,但却可能损害经济内能和不利于长期增长,应该尽量避免或慎用,在不得已使用这种政策时,应该估计它们对经济内能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
[收稿日期]2000-4-8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渐进式改革论文; 效用函数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效用理论论文; 持续改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