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经》中“心主神明”论文_刘伟迪

浅析《内经》中“心主神明”论文_刘伟迪

河南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2015级 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本文从心主神明的理论来源、物质基础、病理变化及临床方面进行阐释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此理论对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主神明;理论探讨;临床意义

1“心主神明”的理论渊源

“心主神明”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心为身最高统帅,在脏腑中官位最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说明此“心”已经超出了五脏之心独立的脏器要领,而是一个完整的生理功能要领,它超脱于五脏之上,调控五脏系统,进而控制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犹如一国之君一样。同时,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血脉,即通过心气的推动使血脉调和,血液周流全身。而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谓:“心藏脉,脉舍神”心通过神而主宰全身,支配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灵枢·本神》又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除指出心主神明外,又将五神五志等精神活动分属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可具藏神功能,为“五神脏”。《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神、魂、魄、意、志在君主之心统帅下,共同完成精神情志活动。明·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2.心主神明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灵枢·平人绝谷》曰: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积精全神”。

3.心主神明的病理变化

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则心主神明失其常态,如心气、心血不足,或心脉瘀阻则见精神萎靡、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汗出,活动则诸症加剧,脉细弱、涩或结代,或胸闷、胸痛及善惊易怒、健忘、失眠、多梦等心不藏神的症状。若痰浊蒙蔽于心或痰火扰乱心神则高热、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症每每可见。正因为中医学认为各种神志病证的产生与“心”相关,所以临床辨证论治时,主要从心入手,如心血不足、邪热扰心、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等证出现的神志异常现象,运用补血养心、清心凉血、涤痰开窍、宁心安神等法,每能取得较好疗效。

4.“心主神明”与临床的联系

中医学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基本理论,充分论述了心与情志的关系及其在五脏的中心地位,认为形体为有形物质,是精神活动的基础,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形体活动的表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分归于五脏,并且总归于心,可见“心主神明”的理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贯彻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诸多方面,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多是通过临床病理证候来推测。中医认为神志病变皆在于心,从病理上证实了“心主神明”。

中医学对神志的病变多从心辨治。心气、心血不足,或心脉瘀阻则见精神萎靡、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汗出,或胸闷胸痛、善惊易怒、健忘、失眠多梦等心不藏神症状。若痰浊蒙蔽于心或痰火扰心则见高热、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症。在临床辨证论治时,也主要从心入手。如心血不足、邪热扰心、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等证出现的神志异常,运用补血养心、清心凉血、涤痰开窍宁心安神等治法,并且所用之药大都归于心经,如熟地黄、栀子、犀角、牡丹皮、生地、当归、夜交藤、柏子仁、朱砂等。用入心经的中药则从治疗方面,验证了“心主神明”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另外,心理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对心主神明的理论又给予了新论证[2]。一方面心血管疾病常伴发精神障碍;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常伴发的精神障碍,有焦虑性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怖以及强迫性等。抑郁症患病率在各种心血管病中也显著增加,病程越长,抑郁症发病率越高[3]。有研究[4]报道,冠心病患者有智能和记忆减退,心脏病人有显著的抑郁与焦虑倾向。以上说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导致精神障碍,从而又验证了中医学关于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

5.小结

本文从心主神明的理论来源、物质基础、病理变化及临床方面来阐释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其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诸多方面,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径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3-65

[2]李玉梅,沈津湛,陈旭华“心主神明”辨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9):6 -7

[3]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73

[4]张慈禄.心脏病人的心理改变研究[J]国医论坛,1996,11(19):30

论文作者:刘伟迪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8

标签:;  ;  ;  ;  ;  ;  ;  ;  

浅析《内经》中“心主神明”论文_刘伟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