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增长的投资分析与对策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深圳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深圳论文,对策论文,投资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圳经济增长中的投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乏力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各个行业兴建企业或扩大生产规模,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000~2002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暴露出“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投资不足的问题。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有较大回升,达946.49亿元,但投资可持续能力仍有待提高。纵向数据显示,1997~2003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连年下降,由1997年的51.3%下滑到2003年的33.1%;以横向数据比较,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为56.0%、40.9%、39.4%和51.4%,均高于深圳,主要城市中深圳仅略高于广州,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深圳经济投资乏力的问题至少已持续了较长一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偏低,一方面意味着部分大中型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对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由于乘数效应,投资不足拖累总产出的负面作用也被扩大,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不利。

2.投资结构不合理

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1997年以来深圳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速逐年降低,2002年几乎没有增长,年平均增长率11%,同期更新改造投资增速也逐年下降,2000年以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同期房地产投资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长。2003年深圳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都有大幅增长,但主要靠重型项目拉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和传统工业领域的更新改造投资只有温和增长。投资结构的状况说明,一方面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提高存量资产的产出效率为目的的投入偏低。200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内地23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深圳获最高分A+,但深圳的基础设施评分仅获B-,说明深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已很突出;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持续时间长,价格持续走高,2003年投资增长虽有较大回落,但目前深圳商品房平均价格高于5500元/,居全国之首,商品房空置面积大,房地产销售压力增大。

3.投资的技术构成偏低

在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体系中,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系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该部分投资额越大,通常意味着新增生产能力越大,发展后劲越足,该部分投资比重越大,说明产业技术含量越高。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为11.8%,低于同期上海的22.6%,也低于同期广东省平均水平19.7%和全国平均水平22.7%,与国际公认的经济起飞时40%的投资技术构成相差甚远,说明深圳市以及广东省外延型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4.投资效益下降

以每百元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衡量,2002年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深圳基本建设投资效率分别是89.7%、32.8%、71.9%、67.8%、64.4%,深圳落后于北京、重庆和江苏。再以更新改造投资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衡量,以上5个城市地区的指标分别是77.1%、46.1%、71.3%、91.4%、72.7%,深圳落后于北京、江苏。实际从2000年以来深圳投资效益就持续下降,“十五”头两年投资效益比广州和全省水平都低。虽然2003年投资效益有所回升,但运营方面的财务费用也增加很快。若深圳能保持“九五”期间的投资效率,“十五”头两年就可少消耗37.6亿元的投资,这部分资金若用来改造治理深圳水环境,能减轻70%以上的资金压力。

5.外商投资问题

近几年深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但在总量遥遥领先的同时也隐藏着结构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如下4个方面:

①投资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问题。过去深圳主要靠以减税让利为核心的优惠政策和开放的经济环境吸引外资,加入世贸后虽然某些政策仍可保留,但其作用已大打折扣。2003年江苏省新批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07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7个,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37个,而同期深圳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不超过100个。如果一个城市同一个省相比较并不充分说明什么的话,那么,2003年上海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371个的事实也足以让深圳汗颜。此外,诸如东莞、江苏昆山等中小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深圳未来发展的竞争压力。2003年昆山市工业投资的85%、自营出口的98%来自外资企业,人均GDP达6290美元,超过北京、上海和深圳。20多年来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导致劳动力、土地、管理成本上升,基本建设也有所放缓,深圳在综合产业能力、高精尖人才方面落后北京、上海,在经济活力和资源成本方面面临东莞、昆山等中小城市的竞争,深圳如何重塑投资环境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外商投资如何配合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和房地产,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竞争,而且“十五”重点改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投资少,加重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据统计,2002年深圳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78.2%,而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外资少,历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同为外向型经济的上海,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55.2%,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超过60%,有33.5%的合同外资和37.5%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第三产业。比较而言,深圳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发展受资金困扰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引导外商投资向这些领域转移对缓解政府投资需求压力过大十分重要。

③港澳台投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2003年上海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港澳台)、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效益高于内资企业,而同期深圳港澳台企业整体全员劳动生产率仅高于集体企业,相当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3,比内资企业的1/3略强。深圳港澳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部分企业较多从事简单加工和组装贸易的经营活动,这类低层次项目多属劳动密集型,受国际环境影响大,经营不稳定,投资风险高。此外,大量的小型项目投资占用了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国内其他配套资源,拖累了深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进展。

④引进外资技术含量偏低、产业联动性欠佳的问题。2003年深圳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00万美元以上的占全部外资项目不足5%,同期苏州是20.6%,深圳引进的外资项目500万美元以下的居多,像上海IC生产线、广州本田汽车、惠州石化等重量级项目基本空缺,说明深圳利用外资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数量优势,技术优势和带动优势较弱。通常一个大型先进项目的引进能带来多倍于项目本身效益的联动产出,深圳引进外资的状况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族群的形成和带动相关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其次,从进出口结构看,上海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资本投入进口的设备为55.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1%,而深圳为10.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不足3%,表明先进技术转移到深圳的太少,外商投资的技术层次偏低。

二、深圳经济持续增长的投资对策

解决上述投资领域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结合深圳相对于其他主要城市的比较优势和深圳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战略目标,以长远的视角、全局的观念进行综合治理,着重处理好以下4方面的关系:

1.协调好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

毋庸置疑,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五”期间,深圳规划建设重大项目200项,投资1875亿元,但头两年实际完成进展缓于预期,因此加快投资步伐、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是2004~2005两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拓宽资金来源,尤其是民间资本和来自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民间投资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资金投向要朝2004年初确立的11大潜在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不同来源的资金投向应各有所侧重。例如,政府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重点行业以及部分高新技术领域;民间资本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以及各种竞争性行业项目;外商投资则主要投向高新技术、重大重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在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注意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投资,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

2.协调好改善投资环境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面临愈加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改善投资环境是促进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除创新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外,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包括优良完善的基础设施、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独特的产业优势以及为先进产业服务的发达的科研、教育及综合技术服务网络,这些都涉及诸多领域的投资。因此,改善投资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把环境治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社会综合发展置于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文生态更和谐发展的综合环境,才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吸纳高端产业进入,利用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合作、分工与配套使深圳企业在国内国际企业群、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和环节享有协同优势,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利用外资总量和结构档次之间的关系

从发展趋势看,深圳外向型经济特征在进一步加强,2003年工业总产值中一半以上为出口产值,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为利用当今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CEPA契机推动深圳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在政府投资规模加大、企业自身滚动积累的投资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深圳还要调整引资重点。一是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或合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二是依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已建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三是利用CEPA协议鼓励香港企业进入深圳银行、证券、保险、物流等行业,提升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增强香港经济贸易向内地扩散的发展后劲。应大力引进创新型高科技制造业和汽车、石化等重工业项目的外资项目,扩大外资在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投资规模,适当降低属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的外商投资比重,鼓励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项目,利用外资推动深圳产业结构升级,也增强经济结构抵御国际环境变化风险的能力。

4.协调好外延型投资与内涵型投资之间的关系

受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当资本投资和经济总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已有领域的外延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降低,而内涵型投资成为提高宏微观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方式。在深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某些领域仍需要大量外延型投资,这些投资应偏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重型工业和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适当控制房地产新开发规模,而服装、家具、钟表等传统产业以及占深圳工业结构一半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则要加大企业技术进步投入,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深圳可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产业进步领域。据粗略估计,1元技术进步的财政投入将带动8.3元社会资金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在加强内涵型投资的同时,要防止技术改造投资的“外延化”倾向,确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例不能过低。更进一步地从长远战略意义考虑,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应略快于经济增长,才能兼顾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标签:;  ;  ;  ;  ;  ;  ;  

深圳经济增长的投资分析与对策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