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发表SSCI论文状况及可视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状况论文,论文论文,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引文数据库之一。SSCI主要收录约1500种国际性重要的社会科学和交叉期刊文献,截至2007年11月共计收录约350万条文献记录,文献形式包括论文、评论、书信、书评等,收录学科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主要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
科学引文索引(SCI),早已在研究线索查询、机构论文产出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科研绩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之下,SSCI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要逊色很多。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SSCI。李思名[1]运用SSCI数据分析了京、沪、港、台高等教育机构1994-2005年的研究绩效;陆宏弟等[2]对港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献被SSCI收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曾英姿[3]对1997-2004年SSCI收录的我国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赵基明[4]探讨了SSCI收录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的情况及我国的机遇;姜春林、孙渝[5]探讨了如何理性看待SSCI在社科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本文尝试对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被SSCI收录状况做一梳理,并绘制知识图谱给出可视化表达。
1 数据来源
利用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我们检索了197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SSCI数据库中所有的作者地址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论文(文献地址中含有“Peoples R China”),共计得到12995篇记录(含合作者)。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这样的检索策略得到的结果仅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文献,但不包括中国台湾。1975和1976年没有检索记录,1977年有5条记录。在检索时间跨度范围内,我们发现SSCI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量尽管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从1977年的5篇上升到2007年的1659篇,尤其1998年之后论文数量以每年百余篇的幅度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正稳步走向国际舞台,研究成果也正在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为了解近年来中国SSCI论文发表情况,本文仅以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 (以下简称2005-2007)所采集的4961篇论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论文发表的期刊看,涉及期刊范围近900种。发表论文总量列前10位的分别是energy Policy能源研究(54篇)、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临床护理杂志(44篇)、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与世界经济(42篇)、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37篇)、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欧洲运筹研究杂志(36篇)、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社会科学与医学(36篇)、Economics Letters经济学通信(34篇)、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保险数学与经济(34篇)、Schizophrenia Research精神分裂研究(34篇)、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高级护理学杂志(31篇)。
2 中国SSCI论文的主要高产机构分布
通过检索发现,2005-2007年间,中国共有2306个机构在SSCI源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发表论文数量在100篇以上的共有10个高产机构,前10个高产机构发表论文总数为3743篇,所占比例为75.45%,显示了较大的集中度。这10个高产机构名称、发表论文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高产机构分布(2005-2007)
序号
机构名称
论文数量 比例
1 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
836
16.85%
2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789
15.90%
3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香港理工大学
4919.90%
4 City Univ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学
3947.94%
5 Chinese Acad Sci 中国科学院 3076.19%
6 Peking Univ
北京大学
2735.50%
7 Hong Kong Univ Sci & Technol 香港科技大学
2715.46%
8 Tsing Hua Univ清华大学
1352.72%
9 Beijing Normal Univ
北京师范大学
1342.70%
10 Hong Kong Baptist Univ香港浸会大学
1132.28%
表1显示,10个高产机构中有6个高产机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共发表论文2894篇,所占比例高达58.34%。中国内地有4个高产机构,共发表论文849篇,所占比例仅为17.11%。
3 中国SSGI论文的国际合作分布
科学合作是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一些学者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科学合作进行了研究。梁立明[6]通过分析1979-2003年间中德合著的7985篇论文,揭示了中德两国科技合作的特征;金炬[7]研究了1978-2005年中美科技论文的合作情况等。关于科学合作的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合作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随着科学活动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增长,科研合作提高了论文的产出量中国合著SSCI论文10和产出率,也较非合作论文的被引率高,科学合作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科研生产方式。
图1 与中国合著SSCI论文10篇以上的国家(地区)网络(2005-2007)
(线段上的数值表示与中国合著的论文篇数;线段越粗,表示合作次数越多)
表2 中国SCI论文列10位学科分布(2005-2007)
序号 前10位学科分布 论文数量 比例
1 Economics 经济学63612.82%
2 Management管理学415 8.37%
3 Psychiatry精神病学 318 6.41%
4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运筹学-管理科学
298 6.01%
5 Public,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 公共-环境-职业健康291 5.95%
6 Environmental Studies 环境研究 272 5.48%
7 Business 商业学260 5.24%
8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教育-教育研究 192 3.87%
9 Business,Finance 商业-金融 182 3.67%
10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信息科学-图书馆科学
174 3.51%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of Science)方法,可以形象展现国家科学合作共现网络关系。[8][9][10]2005-2007年间,与中国合著SSCI论文数量超过10篇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1个,利用PAJAK软件绘制科学合作知识图谱,见图1。其中与中国合著SSCI论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一共合作发表了1292篇,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英格兰(292篇);与中国合著SSCI论文超过200篇的还有加拿大(246篇)和澳大利亚(245篇);其他国家(地区)与中国合著的SSCI论文都没有超过100篇。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美国、英格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的主要国际合作伙伴。这一结果揭示出,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合作伙伴倾向于与强者合作,显示出中国在科学领域谋求赶超强国的良好态势。只有与强国合作,中国的研究水平才可能进一步接近前沿,才能在国际科学舞台扮演应有的角色,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展现自身的影响力。
4 中国SSCI论文学科分布与热点问题
通过SSCI数据库自带软件分析得出,2005-2007年间,中国SSCI研究论文分布的学科共包括174个,其中排在前10位的学科如表2所示。
SSCI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10个学科论文总数为3042篇,所占比例为61.32%,超过了60%。由此可见,中国SSCI论文的学科分布比较集中。
在大致了解了中国SSCI论文学科分布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以进一步明晰中国在国际社会科学舞台关注的热点问题。关键词作为一篇学术论文重要的文献标识,在一篇论文中虽然只有三五个,所占全文篇幅极小,但是却体现了文章的精髓与核心,是对全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如果同一个关键词反复被不同的研究者使用,这个关键词在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总频次就会非常高,说明该关键词所涉主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果两个关键词高频次出现在不同文章中,表明这些文章内容之间具有较大相似性,关系密切。
通过对4961篇论文进行分析,我们得到8423个不同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出现的总频次为25757次。根据关键词共现聚类的基本原理,我们选取词频高于60(阈值)的33个高频关键词,做出33*33关键词共现矩阵,综合利用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用PAJAK软件绘制出“中国SSCI论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SSCI论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2005-2007)
(注:线越粗,代表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圆点越大,代表词频越高)
从图2可以看出,模式(model)、行为(behavior)、影响(impact)、绩效(performance)、美国(united states)、风险(risk)等关键词的频次都很高,彼此共现的次数也为位居前列,可以认为,这些研究主题是中国在SSCI语境中的热点。结合前10位学科分布情况,我们发现,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决策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信息对绩效的影响、管理绩效、经济增长等是我国SSCI论文研究的热点主题;在公共、环境、卫生健康等研究领域,人口与流行疾病、保健、女性、儿童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主要国家(地域)有美国、中国和中国香港等,说明对社会科学的本土问题和最发达国家之关注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偏好。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05-2007年间SSCI收录中国论文状况及可视化分析,中国内地SSCI论文的表现,不得不使我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大陆学者的影响力不仅与港澳有差距,与国外学者差距更大。造成这种差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继续以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为由而漠视SSCI,还是把SSCI推上至高的神坛?我们认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研究成果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同行承认和社会承认,而前者更应先于后者。全球化的浪潮为中外学者创造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因此,如果学术成果不能有效地进入交流网络、学术研究仍囿于自说自话,而不能在更大的学术话语空间中开展充分交流,则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不可能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可,中国内地学者对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的研究视角就难以被国际同行所熟悉。当然,由于社会科学诸多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在科研评价领域,SSCI亦不应成为对大陆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评价的唯一指挥棒。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关心本土社会经济问题仍然是学者之重要使命。大陆社会科学研究应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大陆学者应在国际学术规范和外语水平提高上付出更多努力。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则应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大陆社会科学研究系统(成果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主体、客体和方法等)有序演化,并不断优化。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和投身学术事业的根本动力。显而易见的差距,使我们在现阶段仍应给予SSCI更多的关注、适当提高其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权重,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收稿日期:200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