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锁经营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行连锁经营对于改变我国目前传统零售业规模小、分布散、经营无序的现状,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跻身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发展大贸易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自1992年全国零售商业领域第一家连锁企业出现以来,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惊人。据统计,1995年我国有各类连锁企业约400家, 连锁店铺6000多个,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1000多家连锁企业,15000 多个连锁店铺。连锁商业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1998年1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368.9亿元,同比增长6.50%。
连锁经营方式在商业服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是规模经济和科学管理原则的成功实践。但由于我国连锁经营是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的,传统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大多数连锁企业的规模仅仅是旧体制下原有经营规模的翻版,起步晚、基础差,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连锁企业的经营意识存在一定偏差;二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着连锁经营的发展;三是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四是连锁企业的资金短缺且运营不当,物流管理不够完善,难以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五是连锁企业的网点分布不尽合理。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我国现有条件,综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其步入良性循环。
一、全方位地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意识
连锁经营是流通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变革的一次飞跃,也是现代商业流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连锁经营,为我国流通结构重组,流通方式的调整以及国有商业、合作商业的改革注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为此,必须加强对连锁经营的宣传,全面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意识。流通部门自身要广泛宣传连锁经营的优势和发展连锁经营的重要意义,提高整个社会对连锁经营的统一认识,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企业都可以发展连锁经营。一些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就不适宜发展连锁经营。因此,要力求做到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切忌不求实效地“一哄而上”。
商业企业要不断更新经营观念,大胆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目前,异地开店的零售企业以及行业间的企业联合逐渐增多,如上海市的企业在外地办店已达到400多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连锁经营,必须打破商品经营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否则,原来本不相干的专业店成为经营品种重复的竞争对手,大家同时挤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各办各的连锁店。这种低水平、低层次的无序竞争,最后的结果只能导致大家达不到理想的规模。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尽可能地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外部环境。在商业布局问题上,政府更要加强宏观调控。仅以政策优惠为手段的行政支持,只能解决连锁发展中的一时困难,解决不了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布局和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化状态,经营方式混乱、连锁店定位趋同、网点分布空档与拥挤共存等问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调控职能的缺位。
二、深化改革,打破制约连锁经营发展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我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其根源在于放权让利改革所引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利益刚性”。由于各地、各部门利益冲突难以调和,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无法根据连锁经营的本质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很难形成合理布局和恰当规模,连锁经营企业被人为地限制在一定地区或部门之内发展,连锁店被分割成“你的、我的、他的”,至今没有一家是全国性的,说到底,根本阻力是地区、部门分割的利益刚性。
同时,我国现行的财政分税制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划分财政收入,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体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分税体制下跨地区开设网点的障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建立了比较完善、透明、统一的纳税手段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在正规连锁的情况下,分店在总部完税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税收网络系统很快将属于分店所在地的所得税返还,因而消除了地方税收流失的问题。目前国内已开始进行解决地方税收流失问题的积极探索。如上海市政府规定,连锁分店的应纳税款,由连锁总部统一上交市级财税部门,然后再由市财税部门向各区返还,较好解决了跨区设店产生的利益冲突,协调了各方利益,保证了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这一成功经验应在全国推广实施。
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人才开发,培养和造就连锁经营所需的高级人才
连锁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方面。这五个方面最终决定了连锁企业必须搞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能够形成严密、权威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体现出连锁经营的特色与风格。在规范化管理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店名、店貌、采购、配送、价格、核算、管理、服务、广告宣传等九个统一;二是要做到总部、分店和配送中心三者之间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责权利统一;三是现场管理要规范,零售现场在商品布局、人员安排、结算付款、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要科学设计,力求规范统一,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配送中心要按一定比例合理地安排分货区、选货区、配送区,与总部的沟通要及时、准确,对分店的商品配送要适时适量;五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大监控力度,做到责任落实、考核严格、赏罚分明,以确保连锁经营正常运转。
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之传统的商业管理具有范围广、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它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要使连锁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各项具体操作规范得以实现,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连锁经营的专门人才,并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执行统一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并取得一致的效果,以保证连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四、扩大连锁企业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是把现代化大生产原理运用到商业流通领域中,运用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理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连锁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其能否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取得规模经济优势的主要表现有:一是连锁店经营能促进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使销售额不受限制地增加;二是连锁店的销售额远远高于单体店的销售额。从国外连锁经营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连锁经营要显示出优势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店铺。如美国和国际连锁商店协会规定,连锁经营的最低店铺数量为11家。从上海等地连锁公司的成功经验看,一般在开业2~3年内达到13家左右的门店,公司才开始产生效益。然而,国内多数连锁商业网点不仅规模小,而且只有“店”,而不成“网”,经营分散,成本高,效益低,流量有限。因此,必须从企业资产重组入手,以规模经济手段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具体措施有:(1 )鼓励较有实力的连锁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组建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一部分未能充分把握连锁经营实质的企业已陷入困境,结合现状,为这些企业的出路考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将其兼并,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对于大量分散的小企业、小商店,可以用改、转、租、卖等多种形式,允许其自主联盟、自主选择加盟伙伴。这样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规模小的问题,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的局限性。(2)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地区、 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经营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鼓励工业、商业、银行相互持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3)以商权(如著名商标、 商号、商品等)为纽带,通过采取特许、自由连锁等形式,回避扩大规模的体制障碍,组建一批全国性的连锁集团。
五、合理布局经营网点,建立现代化配送中心
连锁企业在进行网点布局时,首先应考虑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营业场所和设施。由于新建连锁店铺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应谨慎行事,以本地区居民集中的地区和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段为宜。新建网点必须考虑整体布局,尤其在新建居民小区中,由于这些地区商业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应结合小区建设规划进行经营网点布局,为以后的经营奠定基础。目前,超市、连锁店多集中在市中心,郊区很少,在重点发展市中心连锁经营网点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在郊区开设网点,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使连锁业在城市、城郊均衡发展。
没有配送中心,就没有真正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是连锁商业组织内部特有的关键性机构,其职能是为整个连锁系统进行商品采购、加工、保管、配送。配送中心负责连锁体系的购销协调,随时根据各成员门店反馈的信息,调整并组织经营品类。努力提高连锁配送业务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借助日益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实现连锁经营大规模的商品采购,大批量的商品加工、分装,实现便捷快速的商品配送业务。
收稿日期:199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