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盘点——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题论文,评价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题主要特点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图表载体,方法支撑,思维展现,思想渗透,时代气息”。
1.知识抽样
从统计分析看,2012年高考试题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地球运动的意义(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天气(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与气候(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判断),水循环与洋流,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增长与迁移,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化,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际联系等。
从考查内容看,高考试题多选取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和可再生性的内容,即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主干知识。每套试题的设计不回避重点内容,不再强调知识点覆盖面,即使单科试卷也不面面俱到;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各板块内容的平衡,不回避某些重点要素或区域。
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与方法的基础。2012年高考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模块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水文的成因分析、过程描述及其相互联系的推理判断;人文地理侧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强调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的综合生突出,重在考查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差异的比较。
2.能力覆盖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从答题思维过程分析,2012年各卷中的地理试题均涵盖了“文综四项能力”的要求: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地理学科能力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决诸如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办等问题的地理活动之中。坚持能力立意,还突出表现在着重考查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这些能力及其相互关系为空间定位能力(在哪里)→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能力(有什么)→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怎么样)→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为什么)→地理过程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有何联系,如何办)。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这些学科能力的考查随处可见,如四川卷3-5题根据经纬度等信息判断该国(蒙古)深居内陆,由此推断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自然环境特征、城市分布、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作出合理的判断与推理。全国大纲卷36题根据经纬度及相关信息锁定图示地区为塔里木盆地。结合图示信息、推断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才能对长绒棉种植的分布区、条件评价、产品畅销原因作出判断、描述与阐释;从区域特征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层层推导预测过度扩大棉花种植的影响,不是只要结论,而是描述过程。
3.图表载体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15套高考地理试卷共使用了196幅图表,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表格等。图表是最重要的地理问题表述形式,是地理思维最活跃的信息材料。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试题的信息提取和情景考查方式,而且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基本地理素养与地理思维品质。
2012年高考试题选取和设计的地理图表原创度高、形式简约但内涵丰富,多数图表巧妙隐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空间推理能力的考查尽显其中。图表与设问关联度高,多数试题依图设问,问题呈扫描式或递进式依次展开,对图表信息的阅读、提取、加工和运用,也正是解答问题的路径与线索。从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分析,多数综合题的解答其实就是“论从图出”。
从图表类型看,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出现频率高,每套试卷都有考查。这些图表集中体现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2012年高考试题中,有14套试卷33道试题(题组)使用图组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图表组合强调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图表组合的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对考生的地图素养及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方法支撑
一个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综合性)。各个区域因所处空间位置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与时间差异(区域性)。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上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2012年高考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根植于区域性与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以区域为载体进行扫描式考查,注重自然、人文、区域的整合,关注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及综合性地看问题,如天津卷12题云南问题,四川卷3-5题蒙古自然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江苏卷28题加拿大问题,福建卷37题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安徽卷34题湖北的耕地、洪涝及钢铁产业转移,北京卷36题京津冀地区问题,重庆卷36题我国租种俄罗斯土地,广东卷40题加拿大西南部、4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2)区域案例探究(主题+区域)。围绕某一关键要素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如新课标卷37题秘鲁芦笋种植,大纲卷36题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山东卷26题辽河“水”问题等。
(3)区域差异比较。选取新颖视角,由表及里,既比较现象又比较本质,如新课标卷6、7题安康与阜阳,浙江卷37题黄河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江苏卷29题我国的南水北调和美国的北水南调,四川卷36题南亚地区与东海地区、39题新疆与西藏种植业区等。
在这些试题中,具体的区域只是作为背景、思考对象,提供问题素材和知识载体,不是考查区域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区域地理事实、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因此,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研究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考核目标。
5.思维展现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坚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侧重对学科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有效提高思维的“含金量”。
(1)各套试题考查的思维类型丰富多样、层次清晰,从列举、描述(简述或概述)、说明、判断、比较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等,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选择题多采用“主题相对聚焦与知识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考核不同层次的能力与思维水平。试题设计知识跨度大,设问梯度明显,能力要求纵深延伸、思维层级分明。综合题多以实际或模拟区域为背景,突出区域分析与研究,引导考生在“知地、析因、究理、明法”中展现思维过程,强调“地”“理”融合、人地相关等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2)2012年高考不少试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给考生的个性展示提供了开放空间,答案制定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层次性,如全国新课标卷37题(3)、安徽卷35题(2)、福建卷37题(3)等;重结论亦重过程,增加过程性、相关性的设问,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的联系、变化、趋势进行阐释推导,注重思维过程与质量,如山东卷第3题、安徽卷35题(1)、全国大纲卷36题(4)等。
6.思想渗透
“地理观点使得社会与自然得以摆在地理的透镜下解读与诠解”。空间观点(整体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处处渗透着地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
(1)空间观点(整体性与差异性)揭示了地表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组合的秩序与规则。以广东卷40题加拿大西南部试题为例,维多利亚、梅迪辛哈特气候不同,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的地域分异是差异性的具体体现;欧肯那根河谷冰冻葡萄产地的形成条件、加拿大西部草原生态修复的措施,都需要根据整体性原理推导相关地理事象间的联系。
(2)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试题设计的主线与灵魂。仅举两例,大纲卷36题塔里木盆地棉花种植问题,根据地形、气候、水源等图示信息推断棉花种植区的分布并分析其有利条件,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观点;说明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限制性条件需要从“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对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过度扩大棉花种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对地的影响”。浙江卷37题黄河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比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深圳产业转移的案例渗透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黄河三角洲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也要从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与探讨。
7.时代气息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现实、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通过设问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取材广泛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热点事件:伦敦奥运会、重大自然灾害、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2012年全球极寒天气等。②热点问题:德班气候大会与碳减排;能源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大型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③热点区域:金砖国家与区域合作、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地区、我国区域经济新版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
2012年高考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方面。①隐含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不着痕迹,如新课标卷8-9题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广东卷7题洞庭湖出入湖径流量变化与蓄积的关系;天津卷1题城市水循环(城市洪灾)等。②嵌入式考查:直面热点,用所学原理分析热点所蕴含的地理元素,如新课标卷36题凭祥家具生产;上海卷1-2题南海问题及海洋开发;江苏卷3-4题“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28题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福建卷37题及广东卷4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等。③情境式考查:热点是问题的外壳,关注热点背景及其所在区域,如北京卷1-3题借伦敦奥运会考查英国自然特征;重庆卷5-7题借德班气候大会考查南非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用地理视角看世界,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来分析热点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的价值与功能。
2012年高考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贴近生活,考查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如安徽卷30-31题以操场树荫考查太阳方位、昼夜长短变化,北京卷39题的北京城市绿地规划,天津卷6题选择计算观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时间的光照图、13题中新天津生态城,四川卷1-2题的峨眉山,江苏卷21-22题的江苏某地科技产业园,上海卷3-4题宝钢“走出去”战略及24-25题上海制造业外移与近郊、远郊人口密度变化的关系等。这些试题或生活气息浓郁,或源于乡土、放眼世界,注重从考生的感悟与体验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考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8.选做题突出主题,风格近似
从考查内容看: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运用,强调知识的重组与整合,重点考查分析、归纳、概括等系统思维水平。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选做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论证探究”型的应用性、探索性问题,如问题(危害)、影响、措施等。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必将对中学地理选修课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与引领作用。
从试题结构看:在大部分试卷中,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相似,答题量相近、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分析,同一试卷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把握与掌控,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思维水平具有可比性。因此,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风格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
二、突出亮点
1.知识重组的线索有所更新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知识重组的基本线索为:选择题以“一材多问”的串联式题目为主;综合题多立足区域研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整合自然、人文与区域,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以区域为载体的学科内综合题知识重组的线索有新的突破:
(1)以要素分析为主线。山东卷26题以辽河流域为载体,选取“水”作为主题要素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地形特征(剖面图)→河流水文特征→地下水与河水间的补给→丁坝的作用→“引松济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由自然到人文,从空间联系到时间变化,“知地、析因、究理”层层递进,自然流畅,考生解答该题会获得整体的美感和享受。全国新课标卷37题、全国大纲卷36题与该题风格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广东卷41题选取长江三角洲及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侧重地理要素在区域中的整合:自然地理成因、变化→产业活动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问题难度、能力目标梯级推进,由读图描述判断切入,以开放性问题收尾,看似松散,实则精巧、凝练。
2.情境设置的思路更加独特
情境是针对试题立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高考试题多选取教材之外的素材,创设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尽在“情理之中”的新情境,形成新思路、构成新问题。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多样新颖,热点化、生活化、实用性、探究性、文学性、历史感突出,举例如下:安徽卷35题用诗意语言描述苍山洱海、浙江卷3题引入描述陕西山村风景的《村行》、四川卷2题用诗句描述旅游景观,这些文学诗词既增强了试卷的人文素养,也传达了人地协调的理念;安徽卷30-31题某中学操场行道树遮荫、天津卷10-11题各地收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计算方法等生活意味浓厚;全国大纲卷39题围绕岭南历史变迁,将地理空间放置在历史背景中,考查秦代开凿灵渠的目的及灵渠对当时区际联系的意义;北京卷6-7题依托东非高原游牧路线,考查沿途自然特征、游牧时间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候间的关系,海南卷11-13题某城市新区规划编修的判断推理等试题,无论场景设置还是试题内涵,都探究味十足;天津卷13题中新天津生态城,四川卷1-2题峨眉山景观图,江苏卷21-22题江苏某地科技产业园,上海卷3-4题宝钢“走出去”战略及24-25题上海制造业外移与人口密度变化等试题的图像和情境设计取自本省区乡土,洋溢浓郁的乡土气息,拉近了书本世界与生活情境的距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2012年多数高考地理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关注现实、直面热点,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认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图像呈现的形式有所创新
(1)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如山东卷7-8题一幅人口金字塔图包含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蕴含着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动态信息,有利于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能力。北京卷6-7题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一条路线融合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候与自然带、距离计算等内容,化静为动、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浙江卷9-10题“1970年-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空间差异、时间变化交融,地理学科特点突出。
(2)较多地使用景观图。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选用的景观图主要有山东卷26题丁坝照片,天津卷12题丽江古城风景、纳西族妇女照片,四川卷1-2题峨眉山景观照片,江苏卷1-2题梅里雪山照片、19-20题雅西高速公路人桥景观图、30题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和雷峰夕照照片,广东卷5题滑坡灾害现场照片等。这些景观图绝大部分典型、清晰,与设问关联性强,意在考查考生对真实地理环境的理解、感悟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四川卷1-2题通过峨眉山景观照片呈现的地貌形态,判断其形成原因,进而结合文字信息对其自然景观作出分析推理。试题对景观照片中的信息利用充分又恰当。
(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图像的思维要求。广东卷40题,北京卷36题、40题分别选用了遥感、数字地图作为呈现载体。其中,北京卷36题选用京津冀地区“晕渲法”局部区域图,图像生动清晰,更具立体感、层次感,对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之相对应,试题设计充分挖掘其优势,考查地形影响下的城镇、交通线路分布特点以及滦河河道变化的人为原因等。
(4)动手绘图能力仍受到重视。山东卷和四川卷都有涉及,其中,山东卷26题(1)以辽河局部流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为底图,要求绘出图中A、B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以此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从整道试题分析,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也是下一问题的背景及线索。
4.问题切入的角度更加新颖
2012年许多高考地理试题力求采用新颖的方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既有效规避常规训练的思路,又能让优秀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以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如浙江卷37题(1)以新材料切入考查“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现场学习及举一反三、联系迁移能力。山东卷26题(1)、(2)问由动手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入手,让考生获得辽河东西两侧地形地势特征的差异,从而为“东水西沙”的原因分析提供铺垫与线索。第(3)问考查“辽河某些河段枯水期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原因”。水体相互补给是自然地理的常规问题,该题却赋予新的视角,不仅有自然原因,还包括人为原因,而且要抓住“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河床抬高”两条线索才能完整分析。“经典问题、新颖视角”是该题的亮丽之处。重庆卷36题(2)分析“全球变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考生平时掌握的多是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本题则反其道而行考查“有利影响”,这种逆向切入的方式更能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5.考查能力的设问更加开放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实践性情境植入探究性、开放性元素,设问开放灵活、答案留有空间,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渗透和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1)答案的不确定性。全国新课标卷37(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该类菜单式试题,考生既可支持又可反对,但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2)答案的灵活性。天津卷12题(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考生答题的自由度更大,鼓励质疑、多元思考,突出思辨能力的考查。
(3)答案的多元性。全国大纲卷36题(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山东卷26题(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福建卷37(3)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海南卷26题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等;广东卷41题(5)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这类试题多围绕“因素、理由、影响、意义、措施”等核心问题,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对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要求较高。
这些开放性试题设问开放又隐含限定条件(积极、不利、对自然环境的……),答案多元又有所遵循(整体性原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鼓励考生以自身视角观察、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6.区域发展的内容有所加强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佳结合点,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区域分析与研究的考查方面进一步加强,且有不俗表现。
(1)区域覆盖广泛但相对集中,重点区域不回避。中国大部分区域都有涉及,区域选取呈现的特点是重点关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京津冀地区),边境地区(新疆、凭祥、中俄交界地区);以省区作为区域单元(宁夏、云南、湖北、广西、青海等)设计试题。世界地理重点考查美国(加利福尼亚)、加拿大、阿根廷、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半岛等地区。
从试题选取的区域看,2012年对小区域微观考查的趋势有所下降,所选区域多以大、中尺度的典型地区为主,区域定位的难度呈下降趋势。
(2)区域分析与发展成为区域试题的主流。2012年区域地理试题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多选取新颖的图表素材作为信息载体,运用整体性原理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命题的基本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变化、特征→阐释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问题措施、区际联系等)。整体性原理、人地相关、因地制宜是建立答题路径和思维线索的依据,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
7.过度抽象的构思有所缓解
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的独特视角,也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球面空间思维(经纬度、时间、晨昏线、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中国)。其中,因地球运动而形成的时间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空间模型点、线、面、体相互交织,历来是地理学习的“瓶颈”。往年高考和模拟试题频频出现由简单的点、线构成的太阳光照图,既过度抽象,又无地理性、实用性可言。
2012年多数高考地理试卷对地球运动的考查摒弃了过度抽象、有用信息过分隐蔽的光照图,力图走出点、线、面构成地球运动考题的传统“窠臼”,变形而上学的考查转向生产、生活化的考查,实践导向明确,能力立意充分,考查目标综合,难易要求适中。如安徽卷30-31题选取操场遮荫这一生活素材考查太阳方位对操场遮荫的影响及行道树阴影转动角度与昼长的关系,立意深刻,考查内容涵盖地球运动的核心原理、规律,难能可贵。天津卷6-7题以即将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切入点,考查直播时间的计算方法,生活场景真实可信,实用性强。
三、美中不足
1.新课程理念体现不够
在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新课程核心理念有所体现,与往年相比也有所发展。但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相比,仍然落差较大,主要表现为不同卷别、不同类型的试题并无实质、明显的差别;与前几年试题相比,也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探究、开放、实践、案例在不少试卷中难觅踪影,即便有所体现也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当然,在纸笔考试条件下,不是所有新课程的理念都能渗透体现,且高考命题受制于时间、素材、技术等诸多因素,创新有难度。
2.个别试题原创度不高
新颖、原创是高考试题活的灵魂,也是维系考试公平、公正的底线。2012年不少试题立意高、情景新、设问巧,但也有部分试题原创度不高,拼凑痕迹明显。
(1)有些试题素材、设问原创度不高如浙江文综卷5-6题泰国洪灾及硬盘生产、浙江自选模块12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山东卷32题旅游地理,北京卷4-5题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谱、8-9题震后救灾工作程序图,上海卷18-20题西伯利亚图、21-23题宁夏问题,天津卷12题云南问题等,这些试题选用的图表及设问在各地模拟试题中流传较广。
(2)有些试题拼凑痕迹明显如重庆卷1-4题、5-7题、8-11题,四川卷36题等,这些试题立意重点不明确,情境素材裁剪整合不当,设问与素材若即若离,各小题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考查目标层次不清,拼凑痕迹明显。
3.综合题参考答案不尽合理
好的试题,答案要完整、无歧义,留有适度空间。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的编制不尽合理。以题量、分值相近和考试时间相同的11套文综卷地理试题为例:不同试卷参考答案字数差别悬殊,四川卷最多,约为833字;重庆卷最少,约为320字(均为两个综合题)。不同试卷参考答案的表述方式也有明显差异,如山东卷答案简明,着眼兼顾要点;全国大纲卷、新课标卷对学科语言要求较高,强调过程性的描述阐释。答案字数、表述方式的不同折射出命题理念、技术、方法的差异。在同一学科、近乎同质的考生群体背景下,高考试题参考答案的制定应有基本的规范与遵循。
4.学科内综合题设计思路不够明晰
学科内综合题要立足区域研究,强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差异的比较,以此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研究方法。
2012年高考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个别试题选取的区域尺度过于微观,而根据图示信息考生难以“观图知地、析因、究理”,如海南卷22题、新课标卷6-7题、大纲卷8-9题;主题不明,缺失主线,如天津卷13题前后两个主题互不相干,同一主题内的两个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梯度与层次,这种试题只能是貌合神离的“拼盘”;图文分离,“地”“理”脱节,如山东卷27题考查“与贵州相比,江苏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没有必要的图表依托,考生答题所需的信息源从何而来,试题的考核目标又怎样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充分挖掘区域内涵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考查考生对区域发展的预测、评价与决策能力,是近年来学科内综合题的突出亮点。遗憾的是,2012年不少学科内综合题在这方面无所作为。
5.选修模块试题失之偏颇
有些试卷,不同模块试题的难度差异较大。难度“不等值”对选考不同模块的考生不公平。有些试卷,选考模块试题的设计没有对必修与选修知识做出适当的切割,即便没学过该选修模块也能做答大部分,不利于新课程的推进。2012年选修模块试题考查“描述阐释”型问题偏多,“论证探讨”型问题较少,而应用性、实践性恰恰是选修课程的重要特点。这种命题错位削弱了选修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6.严谨性问题
(1)安徽卷30题力图走出点、线、面构成的地球运动考题的传统“窠臼”,变形而上学的考查转向生产、生活化的考查,实践向导明确,立意高远。但遗憾的是:“6月某日16:00~16:45太阳方位在哪?”“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的信息如何解读?这些问题及答案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极大争议。
(2)全国新课标卷10-11题,根据题目条件推断,唯有设定山峰(580米)外的等高线为海拔500米,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这条等高线取值在480-580米之间都是合理的。如果照此推断,第9题就无法选出正确答案。该题设置的条件不够严密。
7.规范性问题
(1)典型性是高考试题选用景观图的首要原则。山东26题选用的丁坝景观图,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都不一定能据图分析其作用,更何况考生?
(2)选择题题干要用陈述句来表述,但浙江卷3题却采用疑问句“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3)北京卷6-7题的配图中赤道用虚线表示,一般规范的经纬网地图中,只有回归线和极圈才用虚线来表示。
(4)福建卷4题限定“2000年以后”,不知有何用意?难道2000年以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没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吗?
原标题:考题盘点——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