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道德及其改进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论学校管理道德及其改进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论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及其改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性及论文,道德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6)06-0050-04

学校作为系统实施教育行为的专门机构,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管理的理念、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都存在着道德性的问题。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人的各项潜能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在现实学校管理实践中,违背教育内在规律、忽视人的本真面貌、不尊重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本应该培养道德人的学校教育本身失范现象严重,各种类型的校园悲剧不断上演,社会对学校的不满和关注越来越多。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失当,也有学校管理的问题。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与教育管理的理念、管理制度、管理者和教师的道德素养等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道德对于学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从学校管理的德性维度,客观分析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构筑适应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架构,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向教育的本真回归。

由南京师范大学钱焕琦教授主持的“十五”科研项目——“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关系及伦理调适”课题① 调研组,通过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科学,能意识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发扬民主,尊重师生,注意公平公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等。尽管校长和教师也能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积极贯彻上述教育思想,注意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但理念与运行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在学校实际管理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与现实的管理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与割裂。学校管理的道德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理念与实际管理工作的割裂。学校管理就是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创造一种远比各个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教育力量,以便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所规定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任务所进行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人物,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目的。各个校长都提及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学会学习。”有的校长还特别强调了创新,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发展的关键,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第二,角色定位。校长们的角色定位都是以学校和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己只是一个管理者;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各所学校在提高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要求校长用一句话概括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时,有的校长认为是“胸中装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有的校长认为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校长概括为“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同样在这些学校,教师与学生对学校和校长的实际管理行为的信息反馈,与校长的管理理念有一定差距。学生们对学校管理提出如下希望:在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力求严格管理以实现高升学率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指标,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学校要增设选修课,保证课外活动课等。学生就“请根据你们班主任的关心程度从高到低排序——A.学生的将来与发展;B.学生的考试;C.学生是否遵守校规校纪;D.学生的道德品质;E、学生的身体状况”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B,D,C,A,E,说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出现了偏差——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的依然是应试教育。这恐怕是当前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感到最尴尬、最头痛也最焦虑的沉重现实。

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及意见方面,调查结果的主要评价有:管理基本到位,有特色,效果好;总体较规范有条理,不过有时受上级领导左右,希望更加灵活一点;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难以体现人文关怀;管理水平较高,有拼搏精神;规矩较死板,人情味不太浓。主要建议有:应充分发扬教师主人翁精神,对于教师提出的正当建议应予以采纳,民主化应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应言行一致,规章制度的实施要确实达到效果,否则还是空话;教学气氛不浓,缺少有效的组织;对教师缺乏人性化管理,应调整作息时间,减轻班主任的压力,保障教师的工作、休息条件;学校管理应以教师的严谨治学和学生的刻苦学习、良好素养为主体,对学生生活管理要细。这都说明学校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实际运行的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应该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和警醒。

(二)片面重视智育和认知,轻视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在调查和访谈的学校中,重智育、轻全面发展,即以智育代替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学校的一切工作服从于智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体、音、美、劳等课程被随意削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在智育上又是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知识的教学上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背什么,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成为知识再现型的人。由于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造成学生畸形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得不到及时培养,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下降,体质较差,心理脆弱。

学校对学生如何进行文化课程以外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忽视太多。升学率将学生惯坏了,将校长惯坏了,使很多人的眼光也都扭曲了。他们再也看不到教育还有很多升学以外的责任。学校淡漠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教育功能部分缺失,带来学校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学校德性形象的苍白。学校要不要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办学者与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的课题。

(三)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校长关心的重点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就是学校的经济状况。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择校费”。可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风却越刮越凶,不少家长凭借着权力和金钱,让孩子跨越学区,到师资力量强、硬件设备好的理想中小学就读,导致办学条件一般乃至处于劣势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则负荷太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令人为之担忧的是,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金钱、权力和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常常使学校教育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除此之外,学校在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验收、考核时,在申请研究项目、课题时,往往为了功利化的目的,采取一些不太“阳光”的公关手段,甚至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请客送礼,有时候连学生也不回避。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仅仅看他们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② 有些民办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简单生硬,甚至将教师的出勤和迟到情况公开在学生面前,完全不尊重教师的心理感受,而对学生的蛮横及其家长的无礼要求却姑息放任,而这仅仅因为“教师是打工的,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这一切对学生道德观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可能谁也无法估计。

(四)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权力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缺少自主性。从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校长一般能以民主、细致的工作方式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制度能从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较为规范合理。但从教师角度看,他们期望学校在管理上更灵活更民主,体现人文关怀,在学校决策上能独立自主,不受上级的太多干涉。教师希望校长人文、礼贤、德高,善待教师,关心学生,关心学校的前途,在工作方式上民主、有魄力,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善于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管理还缺乏民主性,教师的意见得不到充分尊重,学校管理比较绝对化,对教师的关心有所欠缺,教师接受进修培训机会较少,而工作压力却很大,个人收入与工作量付出也有较大差距。访谈中还发现,教师在学校里依然缺少自由和自主性,教什么、怎么教还是学校和领导说了算,完全没有自己自由发挥的余地,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其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关于学生在学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当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和建议时,一般采取不反映的态度,究其原因在于认为学校不会处理或没有反映的必要。其二,事实上学校对学生反映的意见的态度为:速度慢,很久才有答复。其三,学校给学生的自由时间和课外活动太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四,在公办学校,学生更不会自己去主动地反映情况。可以说这个事实应该是当今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不强、情感冷漠和缺乏爱心与创造力的重要原因。

当前学校管理出现的许多偏差,其中最大的偏差在于过分推崇以物为基础的理性管理范式,将理性管理形式化,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学校管理过分科层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制度化。体现在学校管理思想上,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涵濡;管理目标上,以学校管理的工具性替代管理的目的性价值,追求学校管理效能的同时,忽视了管理育人的价值实现;管理主体上,学校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自主性缺失现象,学生和教师都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主体,外在东西还很强烈地主宰着他们;管理模式上,以集权式、控制化管理为主,忽视了民主化、人文化管理;管理方式方法上,以行政、经济管理方法替代富有人情味的道德教育方法。学校管理偏差的迭现,呼唤我们把道德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因为道德是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在信念等力量来实施对学校的管理职能的,它是一种基于对社会发展、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普遍价值关怀的使命感,通过一系列道德教育,引领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与影响,从而发挥其学校管理作用。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与教育本体价值的结合点和改善策略,应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管理队伍道德素养、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等四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理念的道德性。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的旗帜和纲领。管理理念的道德性指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思想上贯彻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师生与学校事业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动机与效果、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人的管理。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一切管理和措施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师生的和谐共生。

学校管理理念的道德性要注重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是引导人向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管理有别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科层制度在学校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是以控制、系统、封闭为特征的,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多地应该是民主、开放式和人本精神,所以坚持道德领导应该是以德治校的一个前提理念。

学校管理理念的道德性要体现全新的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上。而且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两种观点有走向融合的趋势,即教育既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与改善,又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及其追求幸福生活需要的满足。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儿童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就是目的,因而他提出生活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人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要以人的完满发展、以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而不是相反;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是为了人的目的的最终实现。有了这种教育目的观,在学校管理中,就可以避免一些违背公正理念的教育管理行为,可以更科学地遵循教育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

学校管理理念的道德性还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基础上。“尊重与平等是学校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础。”[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正在向互相尊重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但在学校管理中,不平等、歧视、体罚等管理道德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依然顽固地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依然很少,部分管理者和教师依然自认为是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等等。确立新型师生观,要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成长作指引和周到服务。学校是一个教学共同体,师生为了共同体的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成长,和谐共生。

(二)学校管理队伍的管理道德素养。学校管理队伍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和监督评价者,是学校人才培养等各项中心工作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校管理队伍自身的道德素养往往决定着学校管理的风格和实效。孔子说:“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都说明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管理队伍的道德管理素养也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校校长、专兼职管理人员、各科任课教师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共同组成学校管理的团队,他们的管理道德素养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细节上,体现在学校共同体生活的空气中,更体现在学生学校教育情境下生命整体生长的时时处处。

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人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现代学校管理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管理思想和能力、心理素质等,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其管理思想、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管理工作的成败。今天的校长,只要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重视以道德的准则加强自律,在管理中起表率作用,做校规校纪的模范执行者,用以身示范的道德力量调节和激发自己周围的师生,就能做到以德聚人、以德感人、以德影响和激励人,就必然会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言必行、行必果,校长的领导权威就能真正发挥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学校管理要求校长“在意志品质上具有先进的师德魅力,执着、诚信、廉洁、公正、民主、勤政、宽容,做到先正己身、以德服人。这是管理之道的精髓,是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之所在”[1]。

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潜力巨大。教师既是科学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古往今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者,无不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历来被看做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教师既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行垂范,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心目中更是具有无比的尊严和权威。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极强的诱导和感染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中流砥柱,加强他们的道德建设尤为关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不久前对北京市中学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正直诚实、情绪稳定是教师最重要的个性品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影响较大、非常重要的个性品质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正直诚实(63.5%)、个人情绪稳定(53.8%)、善于组织(40.9%)、风趣幽默(37.4%)、干净整洁(27.2%)。家长的认识也大体相同。这反映了在教师的专业情意素质方面,家长和孩子把专业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教师个性方面的要求[2]。现实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丑闻,许多都是由于教师道德人格问题导致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师德之于学校管理的重要价值。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道德性。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不只是停留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也不只是体现在办学内容上,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制度上。管理制度集中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也集聚着校长和教师们的道德智慧与道德理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实施、教育思想转为教育实践的媒介和抓手。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以师生为本、教育爱、无私奉献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必须“彻底剔除管理中带有弃(嫌弃性)、歧(歧视性)、卡(设卡性)、压(压制性)、惩(惩罚性)等含义的规定和措施”[1]。同时也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绝不能简单化、形式主义。任何一种管理制度都具有其适合的条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要求中小学生不在校外租房住宿,适应了中小学生缺乏独立行为能力的特点,是学校加强管理的体现;而同样的规定用于所有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成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压制,第三还使社会及学生产生诸如学校垄断公寓市场、强制消费等误解。这样的制度和规定实际上缺少了道德智慧的理性支撑。

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公正原则和善行的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对所有个体的平等对待和尊重,这意味着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管理者以及学校共同体的每一个其他成员都必须受到同样平等、尊严和公平的对待。善行原则是指对作为共同体的学校整体事业与利益、未来发展的关切,这意味着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以及每一个管理者都被视为整个利益共同体的学校中的相互依存的成员,而且学校所采取的每一项管理行动都必须是谋求这一共同体的利益。根据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观点,制度的公正优先于个体的善,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内在地蕴含公正和共同利益这一价值要求。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借鉴罗尔斯所提出的那些正处于“无知之幕”后的人们对公正的前提立场的选择的做法。当管理者处于这种“无知之幕”之下时,假定自己对自己的一切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制定制度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学校的层级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罗尔斯认为,如果在“无知之幕”被揭开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什么人的话,就会按照原则行事,并作出不考虑自利的决策,这样制定出的制度和规章就会更公平、更公正。因此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学校其管理制度建设就会更具有道德性。

(四)学校管理行为的道德性。管理行为是管理制度、管理规范与管理对象有机融合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活动,是管理思想的具体化,是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行为的道德性要体现以下几个统一: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是停留在管理者的脑海里,不是口头上说说,要切实做到理念与运行的统一与融合。二是动机与手段的统一。事实上当前学校管理者在观念上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了学校事业的进步,但与这些总的动机并行的往往是一些具体管理者于某些具体时空、在一些具体动机支配下的具体管理手段,这些具体管理手段导致的结果往往与理念中的结果南辕北辙,与自己所秉持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学校管理中出现许多“反教育”和不道德现象。体现在具体学校管理中,如,在许多学校,学生主动给老师问好,而老师却视而不见;学生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却被老师粗暴地训斥;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学生整日生活在无形目光的监控之下;公开课时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配合”地表演早已排练过的新课内容……这一切都潜在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作为平等的一员来看待,没有被尊重。“可以武断地讲,学校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都超过学校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刻意安排的各种‘轰轰烈烈’的活动。从深度上讲,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和行为对学生道德上的影响是‘静悄悄’发生的,通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浸入了学生人格的核心层;从广度上看,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和行为,蕴涵着多方面的道德负面影响。”[3] 三是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管是为了不管,学校管理是为了师生的和谐共生,是为了激发师生个体内在的发展潜力和激情,实现外在管理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在加强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校风、校园管理文化,为实现师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学校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当前学校教育的总的现状来看,学校管理和教育本身的道德性受到质疑,校园内的整体道德环境需要重建。学校建设和管理必须具有道德内涵,它需要从包括学校管理理念、师德素养、管理制度和学校整体管理行为的道德性等许多角度共同发挥作用。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肩负着学生成长的教育责任,从这种教育责任出发,从学生天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出发,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学校这个团体的整体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道德审视和把握,着力建设一个民主开放、活泼和谐的道德校园。

注释:

①本文的写作使用了南京师范大学钱焕琦教授主持的江苏社会科学“十五”研究课题——“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关系及伦理调适”(尚未发表)的相关调查资料,得到钱焕琦教授的无私帮助与支持,特此致谢。

②在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方面,调查访谈中通州中学校长认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很重要,注重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西亭中学校长认为一个好教师是能够管理好班级、关心热爱学生的教师;通海中学校长认为用成绩衡量是肤浅的,好教师=工作责任心+爱心,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管理一切都应源于学生,为学生服务,这个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标签:;  ;  ;  

论学校管理道德及其改进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