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

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

邱高兴[1]1996年在《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文中提出本文以唐代李通玄的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全文的重点是:一、论述了李通玄的佛教哲学思想,尤其是对真智慧说、三圣圆融观与十玄六相说、禅定观与佛光观,从本源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述,从而揭示了李通玄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二、全面地比较了李通玄与法藏在思想背景、判教、佛性学说、观法实践四个方面的异同,从而凸显出李通玄佛学思想的特色。三、对李通玄的佛教义理史观——十宗十教判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了判教中所包含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哲学思维内容。四、分析了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经》的文化背景与具体内容,并对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经》的思想特点作了简要的总结。五、通过对李通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的论述,确立了李通玄的佛学思想在华严学史,乃至佛教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文研究李通玄佛学思想的目的在于,填补国内此项专题研究的空白,以利于更全面地研究中国华严学史和中国佛教史。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内容要点是: 第一章论述李通玄的生平、著述及他所处的佛教氛围。李通玄生于唐贞观九年(635),卒于唐开元十八年(730),世称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早年学习《易》等传统文化典籍,四十岁后开始专攻佛教,据载逢异僧相授,倾心于《华严经》研究。在五台山附近的寿阳与盂县之间,著述造论,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等传世。论文指出,李通玄生活的唐王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华严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译本,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华严学和华严信仰的流传。五台山地区的佛教信仰与佛学研究,经过长期积累、积淀,形成了浓厚的气氛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论文强调指出,这一切都为李通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历史空间。 第二章主要阐述李通玄的判教学说。论文首先介绍李通玄总结的以往十三家判教说,随后分“宗”与“教”论述李氏的判教理论,十宗内容是:(一)小乘戒,以情有为宗;(二)《梵网经》之大乘菩萨戒,以情有及真俱示为宗;(三)《般若经》,以说空彰实为宗;(四)《解深密经》,以不空不有为宗;(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七)《法华经》,以会权就实为宗;(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九)《涅槃经》,以明佛性为宗;(十)《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十教的内容是: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经》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说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间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此章中还对李氏判教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其特点是:“宗”与“教”不二;重视各经典具体信仰内涵的差异;重视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大乘经典的比较。最后,指出李通玄判教的哲学思维特点: (一)从有→空→不空不有→实有→圆融的佛教思维特征;(二)从权→实、相对→绝对的哲学思维特征;(三)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三章重点论述李通玄的《华严经》结构观。分两节,第一节是对李通玄《华严经》组织结构观与思想结构观作了论述。李通玄在组织结构上将《华严经》分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不同于新、旧译《华严经》的七处八会三十四品与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李通玄的论证,是以《菩萨璎珞本业经》为典籍依据,《华严经》以“十”作圆满之数为逻辑依据,论文通过叙述李通玄从理论内容与修行次序将《华严经》的各品分别组织为十个方面,以反映他的《华严经》思想结构观。第二节阐述了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经》,这是从一个特定层面反映他的《华严经》观。论文还着重论述李氏处于三教融和的文化背景下,力图纳儒入佛、纳道入佛。以《易》解说《华严经》实是这种文化融摄工作的一部分。就李氏以《易》解《华严经

铂净[2]2005年在《20世纪的华严学研究》文中认为对当代佛教学者来说,华严宗铂净一直是学者重视研究的一个重要宗派,因为这个宗派的教义哲理性较强,像该宗的“四法界”、“六相”和“十玄门”等思辩性很强的理论,容易引起关注形而上的学者兴趣。笔者检索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网页,与“华严”主题词有关的文章共有1489篇。可见华严学的研究是佛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20世纪的华严宗研究历程, 给读者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D]. 邱高兴. 中国人民大学. 1996

[2]. 20世纪的华严学研究[J]. 铂净. 佛学研究. 2005

标签:;  ;  ;  ;  ;  ;  ;  ;  

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