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_反法西斯论文

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_反法西斯论文

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704 文献标识码:A

罗斯福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杰出代表,在长达12年的总统任期内,后半期正值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人意志和才能、建功立业的更大舞台, 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点。他在战时坚定地支持和联合盟国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领导 美国人民参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一个晚上,丘吉尔举行了一次只有主要人物参加的小型宴会。斯 大林在提议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时说,他和丘吉尔先生都是为他们自己国家的生存而 同希特勒德国作战。这里有第三个人,他的国家未曾遭受侵略的严重威胁,也没有濒临 即时的危险,他多半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更广阔的考虑,成为导致全世界动员起来以反对 希特勒的种种手段的锻造者[1]。斯大林这番话绝非逢场恭维,而是肺腑之言。在反法 西斯的大国中,英法参战是因为它们身处第一线,被纳粹德国紧逼,无路可退,迫不得 已,中苏参战是因为遭到了法西斯进攻,别无选择。但是,美国处于一个遥远的大陆, 与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均远隔大洋。德意法西斯的首要目标是独霸欧洲,故极力避免与 美国打仗,战争初期甚至对美国摆出了“友好”的姿态。日本法西斯的首要目标是独霸 中国和东亚,故亦无意与美国尽早交锋,直至1941年10月上旬,日本首相近卫还谋求同 罗斯福举行高级会谈。这种相对安全的战略地位再加上“和平型”的国民经济结构使美 国的政策选择余地大,且参战难度大。然而美国之难更在于国内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和 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孤立主义者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风马牛不相及,指责罗斯福企图 把美国人民骗上战场。他们赞成的打仗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所有战斗应该在美国或西 半球进行,否则就是“外国的战争”,二是“百分之百的美国的战争”,不与任何国家 合作结盟。孤立主义不仅在国会具有相当大的势力且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特 殊的国情政情,决定了美国参战难度最大,且不允许罗斯福政府对欧战冒然采取重大行 动,必须谨慎从事。

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袖,罗斯福不仅厌恶法西斯主义,而且对法西斯的侵略本性 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直把纳粹主义看成恶魔[2]。当初就认定法西斯的德、意、 日是“土匪国”[3]。慕尼黑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德政策虽然带有一定的绥靖色彩,但 罗斯福并不相信慕尼黑协定能带来和平,而且敏锐地意识到了德国对美国的威胁。在19 38年11月14日召集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他尖锐地指出:“德国力量在慕尼黑后的再度崛 起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国际关系。自1818年神圣同盟以来,美国现在第一次面临着在南 北两个半球的大西洋上遭到进攻的可能。”[4]因此,罗斯福在加快重整军备的同时, 也开始了修改“中立法”的努力,向孤立主义势力挑战。1939年9月,美国宣告“中立 ”,但罗斯福并不甘心中立,此后罗斯福政府的政策走向却呈现出摆脱中立的趋势。美 国从中立到参战,经历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国际形势的演变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但罗 斯福的努力也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从修改“中立法”军火禁运条款到《租借法案 》的制订、通过和实施,从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外交支持到物质援助,进而军事结盟 ,从划定美洲安全区到大西洋武装护航并下令对德意战舰“见了就打”,无不融注着罗 斯福的远见、勇气和智慧。作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并不希望美军投入欧洲“真枪实弹的 战争”,但是他所确定的目标,“只有美国完全参战才能达到”,他所推行的政策合乎 逻辑的发展必然是美国的参战。事实上,1941年夏秋,美德之间在北大西洋已处于“没 有宣布”的战争状态,珍珠港事件只是为美国的参战提供了一个充分正当的“借口”。

罗斯福战时高度重视全国的团结。为了消除党派政治对战争的消极影响,他在参战后 向全国宣布:战争期间,国内没有党派之政争,“只有一个坚定的愿望:团结全体人民 ,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5]美国在战时发挥了巨大的战争潜力,美军在战时取得了 显赫的战果,罗斯福动员、组织和团结全国人民的作用不可低估,他无疑成功地充当了 核心的角色。

罗斯福深知战时任用将才的重要性,且谙熟用将之道。作为三军总司令,他在战时任 用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例如海军将领欧内斯特·金、司塔克、尼米兹,陆军将领马歇 尔、麦克阿瑟,特别是艾森豪威尔,战时先后组织指挥“火炬”战役和“霸王”战役。 舍伍德回顾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军重要指挥官名单时说:“这一次,除开极个别的例外, 恰当的人选都被派到领导位置上了。”[6]罗斯福知人善任,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美国参战之后,立即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两大敌人——德国和日本,两大战区—— 欧洲和亚太,何者为主?这是美国当局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美国的回答是欧洲第 一,德国第一,即“先欧后亚”。这一战略决策合乎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全局战略利益。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成功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 提出者是罗斯福,确定这一方针的关键人物也是罗斯福。慕尼黑会议后,罗斯福就把德 国视为美国的主要敌人,认为:希特勒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日本,德国能够生存,但 如果打败德国,日本就活不了多久[7]。1940年9月28日,即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签定翌日,罗斯福在白宫一次重要军政会议上说:“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 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因此美国必须采取“大西洋和欧洲第一” 的基本战略[8]。事实上,欧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的备战活动主要就是针对德国的,即 使在太平洋连遭失败的黑暗日子里,罗斯福仍然坚决主张同德国作战是当务之急。美英 苏三大盟国能否共同实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关键是美国。美国实行这一战略的阻力 异常强大,因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举国哗然,国会强烈要求把战略重点摆在亚太地区 ,首先打败日本。军队中也呼声强烈,海军许多高级将领急欲报珍珠港之仇,陆军中麦 克阿瑟等更欲雪菲律宾之耻。以麦克阿瑟为首的亚洲派多次抨击“先欧后亚”的战略, 要求把战略重点转向太平洋。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由于罗斯福的坚持和努力,才保证了 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

在《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对法 西斯侵略国均确切无误地申明了一个严正要求,即“无条件投降”。这一重大原则的提 出者也是罗斯福。在1943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宣 布:“只有全部消灭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和平才会降临于世界”,“消灭德国、日 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力量,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他还说,这次会议 “可以称作‘要求无条件投降’的会议”[9]。这一宣告不仅是罗斯福的一鸣惊人之举 ,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他坚定的反法西斯信念和彻底战胜法西斯侵略的意志和决心。这一 重大原则是在战争的转折关头提出的,对于鼓舞盟国的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以后成为盟国战胜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对于后来严惩法西斯,防止其东山再起也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社会科学家保罗·凯兹克米提在其《战略投降:胜利和失败的 政治》一书中所得的结论是: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没有促使德国人在纳粹政权统治下团 结起来抵抗到底,从而延长战争。反对纳粹的不同政见者和忠于纳粹的分子都愿意接受 无条件投降来结束战争[10]。

二战初期,欧亚大陆众多的国家遭到了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美国由于有两大洋作为 屏障,则处于得天独厚的相对安全地位。但是,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欧洲大陆沦亡后 ,美国将生活在“纳粹大炮的威胁之下”。他深刻地指出:“希特勒的胜利将构成对美 国利益和美国生活方式的致命危险,支持同希特勒打仗的国家对美国来说具有生死存亡 的意义”[11]。因此,罗斯福既没有袖手旁观,更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从美国的根本利 益和全球战略的高度出发,推行了一条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积极政策,从而成为反法西 斯国家的伟大朋友。

在美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过程中,罗斯福有两大杰作:其一为创订《租借法案》, 其二是创提“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目标。《租借法案》是1940年冬英国财政告罄,无力 购买美国作战物资的情况下,罗斯福借鉴一战后的“战债问题”构思而成的,在12月16 日的“花园浇水管”演说中公开提出了这一设想。“租借”实则介于赠予和借予之间, 在美国根本无前例可循。罗斯福不仅提出了《租借法案》,而且为该案在国会的通过进 行了异常激烈的斗争。这时,孤立主义已有了完善的组织和充足的财力,动员起来全力 以赴利用国会作为舞台反对这一法案。他们指责罗斯福利用该案出让美国海军,加强个 人权力并进而发动战争,攻击该案“将使每四个美国青年人中有一个被葬身于沙场”[1 2]。连芝加哥大学的校长罗伯特·M·哈钦斯也预言,随着《租借法案》的通过,“美 国人民就要自杀”[13]。但是,罗斯福以巨大的勇气和耐心,全力促成,终于使该案获 得国会通过,这是罗斯福在毕生事业中所冒的最大风险。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租借法 案》在战时发挥了巨大的效力。“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是罗斯福在“花园浇水管”演说 之后于12月29日的炉边谈话中提出的,他号召:“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对 我们来说这一工作的紧迫性不亚于战争本身。我们必须拿出作战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 心、紧迫感、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以献身于我们的工作”[14]。在这一宏大目标的指 引下,罗斯福政府制定了“胜利生产计划”,大幅度提高军工生产指标,美国工业发挥 出巨大的潜力,创造出惊人的生产奇迹。1941年美国军工生产总值84亿美元,1942年即 达到302亿美元,等于德意日三国产值之和,1944年更高,等于三个轴心国产值的2倍[1 5]。斯大林讲:“没有美国的生产,联合国家可能永远打不赢这场战争”[16]。

在罗斯福政府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事业中,最为典型的是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

1940年夏,法国投降,英国危在旦夕。在美国,为数众多的人深信英国必败无疑,反 对继续援助英国,许多接近白宫的人士包括内阁成员断言:英国已经完了,援助英国的 物资只会落到希特勒的手中,让希特勒再拿来攻打我们。他们警告说继续援助英国“无 异是自杀”,连美国驻英大使肯尼迪也认为这是“在盟国必败无疑的一场战争中自找苦 吃”。但是罗斯福处变不惊、坚定自若,深信援助英国“绝对必要”[17]。他以破釜沉 舟的精神,下令“把美国军火库中所有的一切,几乎尽数运给了英国。这有:50万支步 枪,1亿3千万发子弹,900门75毫米火炮,100万发炮弹,以及一些炸弹、梯恩梯和无烟 火药”[18]。这些物资对当时迫切需要援助的英国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英国国民自 卫军本来预备用干草杈和连枷对付来犯的德军,现在人人手中有了步枪,腰里有了弹药 。他们心中踏实了。觉得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了”[19]。在罗斯福政府大力支持下,英国 坚持下来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在西欧的唯一重要基地。支援英国似乎没有希望的抵抗事 业,是罗斯福在战时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这一决定完全是他自行作出的。在他担 任总统期间,他从来没有在内阁中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他在国内的地位从来没有这么 不稳定”[20]。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对苏联抗击纳粹侵略是支持,还是袖手旁观,抑或是幸灾 乐祸,美国不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国内的舆论反对支持苏联 ,美国最优秀的军事专家估计,在德国的攻势下苏联不出3个月就会垮台。但罗斯福认 为支援苏联是“有利可图的投资”。他没有感情用事,也没有囿于意识形态障碍,而是 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作出了明智的选择。由于国内强大的阻力和苏德战场的险恶形势 ,罗斯福开始援苏不得不小心谨慎,但8月霍普金斯访苏归来消除了残余的疑虑后,便 加紧向苏联提供援助。他指定华盛顿一名最好的管理人员韦恩·科伊负责苏联的定货问 题,指示科伊:“请你不要死抱住清单,我授你全权,请你大刀阔斧——快马加鞭地干 吧”[21]。在1941年9月底召开的美英苏三国莫斯科会议上,罗斯福政府毅然承诺向苏 联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为了提供更大的援助,罗斯福决意对苏联实行《租借法案》, 为排解孤立主义势力和天主教分子的反对,罗斯福多方努力,甚至向教皇寻求帮助。11 月7日,正当莫斯科岌岌可危之时,罗斯福宣布苏联有资格接受租借援助,果断排除了 大力援助苏联的关键性障碍。战争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援助高达 100多亿美元,仅次于英国。罗斯福大力援助苏联主要是由于他充分意识到苏联的抵抗 对美国安全的巨大价值,然而毋庸置疑,这一政策对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侵略和国际反 法西斯事业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具有无可非议的反法西斯性质。

还值得指出的是,罗斯福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也寄予巨大的同情,并提供了宝贵的 援助,在签署《租借法案》的第四天,罗斯福即表示中国有权接受租借援助。滇缅公路 被日寇切断后,罗斯福亲自下令建立了飞越“驼峰”的空中航线,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 。中国能成为反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固然主要在于 中国自身的因素,但与罗斯福的扶助和支持也有很大关系。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代表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翌日澳大利亚等22国签字,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这 一宣言由美国首倡,在白宫罗斯福的书房由四大国代表签字。由此可见,美国参战虽晚 ,但罗斯福是缔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核心人物。

罗斯福不仅倡导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而且倾力捍卫联盟的团结,为盟国团结对 敌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杰出贡献。由于罗斯福坚持“先欧后亚”,保证了苏美英三 大盟国在战略上的一致。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美国不同于英国,主张尽早开辟 ,态度比较积极,罗斯福一再作出努力,安抚和平息斯大林的不满。显示主要盟国团结 对敌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不仅是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公认的 主持者。此外,罗斯福还利用美国强大的实力和影响,运用自己娴熟的政治艺术成功地 调解了盟国之间的大量矛盾。因此,罗斯福被称为“联合国家的总司令”。

在二战的硝烟中诞生的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大胜利成果,又是反法西斯联盟合 作的结晶,它脱胎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殷切愿望。在 缔建联合国组织的众多盟国政治家中,罗斯福是一位主要缔造者。他不仅是这一国际组 织的最早倡导者,而且为筹划建立这一国际组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 罗斯福痛恨战争,在战争尚未结束之前就决心为战后建立一个和平体制,以便切实有效 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势力再度发动世界大战,并希望美国能在其中起领导作用。为此 ,鉴于国联的教训,他力争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并重视中国的作用,坚持中国应享有大 国地位,同时在国内,他力争国会和公众舆论的赞同。他不惧花甲之年,以病残之躯远 渡重洋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一个不变的重大目标和愿望,就是为 建立联合国与中国、苏联协商,达成一致。他在逝世前的病休中,仍然用绝大部分精力 集中考虑当月将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此时建立联合国的关键性障碍已经排 除,联合国的诞生已经水到渠成。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特别是纳粹德国入侵西欧之后,罗斯福以巨大的决心和 勇气,坚定奉行联合盟国共同打击法西斯侵略的积极政策,领导美国人民参战,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建立了显赫的功勋。在生命的最后日月,他仍 不顾个人安危,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战后世界和平效力。反法西斯战争的重任 和浩繁工作耗尽了他的生命,然而这场伟大的战争又为他提供了充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 机会与舞台,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巨头,受到世 人的称誉和尊重,也使美国的实力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收稿日期:2002-12-08

标签:;  ;  ;  ;  ;  

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_反法西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