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新旧教科书观之比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世界近代史”:新旧教科书观之比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老教材观点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新老论文,近代论文,观点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老教材交替的时刻,以新教材的观点统率老教材的史实来解答历史试题,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今年是按老教材命题的最后一年,为了使考生作题时史观不落窠臼,这里试将新老教材的不同观点作一比较,希望能对本届考生复习应考有所启迪。

1.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定性:老教材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开始衰落的历史。新教材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2.关于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和标志:老教材认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新教材认为,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使人类从古代跨入近代。

3.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老教材只是指责它开始了殖民扩张。新教材此外还肯定它扩大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关于人类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老教材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此前的尼德兰革命是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的独立革命。新教材认为,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时期)的到来。

5.关于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老教材认为,圈地运动消灭了自耕农,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而成为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是“羊吃人”的运动。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出现了农业工人和新贵族;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劳动力,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6.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老教材认为,以查理一世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新教材此外还认为,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是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7.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间:老教材在叙述了《权利法案》的内容之后,再评价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给人以革命在1689年结束之感。新教材明确指出,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8.关于殖民主义的后果:老教材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殖民主义都意味着血腥的掠夺。新教材认为,殖民主义一方面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另一方面为欧洲提供了大量资本,同时也开始了西方列强对被掠夺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造。

9.关于启蒙运动的规模和作用:老教材只讲到法国的启蒙思想,认为它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动员作用。新教材此外还列举了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富兰克林等人的启蒙思想,并且指出,启蒙思想不仅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鼓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运动。

10.关于雅各宾派的阶级属性和恐怖政策:老教材认为, 雅各宾派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它推行革命恐怖政策,坚持镇压反革命,维护了革命的利益。新教材认为,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它实行的恐怖政策,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不容抹煞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

11.关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英国通过拍卖王室土地,使土地大多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通过强占爱尔兰的大片土地,造成了一个维护英国统治的地主阶层;而镇压掘地派运动,则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法国把没收来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十年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封建地主霸占的土地一律归还农民,这是用真正革命的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新教材认为,英国新贵族通过没收教产、廉价购买、无偿赠予、圈地运动等手段,获得了大量土地,有利于农业技术的革新、畜牧业品种的改良和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把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但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使新技术和新机器较难推广,工业劳动力相对缺乏,工业革命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阻碍。

12.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老教材认为, 西葡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拉美人民的反抗,是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新教材此外还认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革命的影响、美国独立的鼓舞以及西、葡国势的衰落,都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

13.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老教材认为, 它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奠定了拉美的政治格局。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4.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东西方的对立。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15.关于1848 年革命的原因和高潮:老教材叙述了革命爆发的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工商业危机)和政治原因(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权利、东南欧国家要求独立),并重点阐述了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新教材突出地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这一根本性原因, 并且明确指出, 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革命的高潮。

16.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作了两处调整。 一是将在俄国侵略扩张部分讲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前移到改革的背景上,说明对外扩张的挫折也是改革的原因。二是对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自由”上去掉了带有偏见的引号,并强调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7.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老教材认为, 西进运动是屠杀和驱赶印第安人并霸占其土地财产的过程,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使西部的广大地区被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8.关于美国内战前南北方的经济形势和内战的影响:老教材认为,美国独立后,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迅速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新教材认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南北矛盾也不断激化。美国内战除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外,还维护了国家统一。

19.关于工业革命后列强扩张的后果:老教材认为, 殖民扩张损害了被侵略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教材认为,殖民扩张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加剧了被侵略国家的贫穷,但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0.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新教材此外还认为,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立志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也使日本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21.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原因:老教材认为, 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市场分裂的矛盾,将国家统一提上日程。普鲁士因具有经济上优势,故能完成统一大业。新教材认为,除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内市场统一外,资产阶级为加强国际竞争,也希望有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普鲁士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经济优势外,还有军事实力强大、民族成份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铁血政策正确、外交手腕高明等因素。

22.关于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与老教材相比, 新教材大量地删去了第一国际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斗情况,大胆地取消了“巴黎公社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这句过分夸张的评价。

23.关于垄断组织形成的影响:老教材认为,垄断组织的形成, 使生产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使资本主义进入下降线的轨迹;使资产阶级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使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还助长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新教材认为,垄断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加快了这些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24.关于德意志帝国主义的特点:老教材认为, 德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新教材认为,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25.关于日本1889年宪法的地位:老教材认为, 该宪法形式上使日本从君主专制政体变成立宪君主政体,实际上使天皇专制得到了加强。新教材认为,该宪法使日本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天皇仍然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6.关于第二国际的历史作用:老教材认为,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泛滥,篡改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冲淡和削弱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新教材认为,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进行活动的,它所通过的一些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27.关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一次大战:新教材对老教材作了三处修正:一是将战前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中的“争夺巴尔干”表述为俄奥矛盾;二是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原无表述的国家划入协约国;三是将一次大战的影响由原来的两点增加到五点,即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产生了社会主义苏俄,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8.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定性:老教材认为, 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走向衰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新教材认为,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和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29.关于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老教材讲了三点, 即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的结束。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三点,即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农奴制残余使阶级矛盾尖锐化,1905年革命的总演习。

30.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老教材认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在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它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关于洛迦诺公约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加快了军国主义复活的步伐。新教材此外还认为,该公约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2.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老教材认为,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农民开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示不满,一些地区发生了富农叛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新教材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产业工人大量减少,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它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受到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欢迎,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3.关于苏联1936年宪法的地位:老教材指出,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新教材此外还指出,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4.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老教材认为, 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新教材此外还强调指出,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5.关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时间:老教材认为,1937 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分别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新教材认为, 1933 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1936年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分别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6.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老教材认为, 该条约标志着英法美长期以来执行的纵容侵略战争的绥靖政策破产;它使英法自食其果,首先遭到了德国的进攻。新教材认为,它为德国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

37.关于二次大战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二次大战造成了巨大破坏,摧毁了法西斯,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38.关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原因:老教材认为,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一是由于这些国家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和斗争,二是由于苏军反法西斯战争的配合。新教材在此基础上,还指出了它与雅尔塔体系的联系,认为它是苏美划分的欧亚政治地图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内容之一。

39.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老教材认为, 该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新教材此外还认为,它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并使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

40.关于美苏争霸:老教材认为,美苏争霸开始于60年代; 美苏争霸的发展趋势是,60年代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新教材认为,美苏争霸开始于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为美攻苏守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苏攻美守阶段,80年代是苏联实行战略收缩,美苏从冷战走向缓和阶段。

本文上述比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新老教材观点截然不同的(如第2条、第23条、第35条等);二是新老教材观点相近, 但新教材表述更准确的(如第10条、第19条、第28条等);三是新老教材都有表述,但新教材更为完善的(如第5条、第30条、第39条等)。这些比较, 仅限于新老教材有不同表述的原因、条件、性质、标志、作用、影响、地位、局限等观点性知识。那些新教材所有而老教材所无的观点(如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等),那些虽然新老教材有不同表述,但属于非观点性的史实(如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等),本文都没有涉及。那些新老教材在实质上相同,而在表述上不尽一致的知识(如把埃及独立运动改称华夫脱运动等),本文也不再赘述。

标签:;  ;  ;  ;  

“世界近代史”:新旧教科书观之比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