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新的标志工程——江苏职教十五年回顾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江苏论文,十五年论文,再建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两个历史性阶段,目前正进入第三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十五年来,全省职业教育从崛起到壮大,已初步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全省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江苏教育起步结构调整,在原有规模不大的中专和技校基础上,以一批新办的职业学校为标志,宣告了职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的教育的诞生。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84年止,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翻一番,已达9万多人,普职招生比调整至1:0.6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已得到显著的改变。其中职业高中招生人数从80年1万人猛增到4.8万人,翻了两番多,远远高于平均翻一番的水平。当然,新兴的职业学校不免带有其脱胎母体的痕迹,如专业建设薄弱,缺乏独立设置的骨干学校,这就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伴随着全省以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工业化过程,与城乡工业的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一大批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成体系地发展及其相应的体制改革的展开,成为江苏职教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显示全省职业教育已进入了成长壮大阶段。
(一)、高中阶段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由于连续多年坚持大力发展方针,91年普职招生比达到1:1,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而在92年不仅招生比实现反超,达到1:1.1,而且在校生数之比也达到了1:1。
(二)事业发展开始形成体系性特征
全省职教事业的发展并非单一地呈现量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体系特征的形成。
首先是与各地工业化过程所形成的支柱产业相适应,建设成一批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省主要产业部门均办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中等专业学校,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城市地方政府与每个主要支柱产业部门合作建立1-2所独立设置的主体型职业高中或技工学校。在农村,则以县为单位,分别对应一、二、三产业各建设一所骨干职业高中,从而在内涵上使职教结构融合于经济结构之中,成为支柱产业培养和训练技术工人的支撑基地。
其次是与农村县、乡(镇)、村三级经济同步蓬勃发展的优势相适应,三教统筹,初步形成发达的农村职教网络体系。为适应乡、村两级经济的崛起,我们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以若干乡镇组成的大区职业学校为中介,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并通过对村、厂成人校辐射延伸,形成覆盖面广泛的多层次网络体系。同时骨干学校和乡镇中心校之间形成统分结合、双层运行的办学和管理方式。在宜兴市还尝试举办了多实体的复合中心职业学校,11个实体校(各实体分别由各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办)集中在一块区域内(总占地面积300亩)。中心实行三统一(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如图书馆、大操场等公用设施)、三分开(建制分开、承担部门专有任务分开、财务核算分开)、三联合(联合招生、联合管理公用设施和公共课师资)的运行方式,从而既增强了政府的统筹力度,又保护了部门积极性。
再次是探索发达地区职教体系内部层次结构的再建设。为了适应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我们坚持以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主体,形成两类三元(即普教和职教两类,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三元)的新格局;同时又积极稳妥地试验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有控制地发展与中等职教相衔接的学历性高等职业教育(94年其招生约占当年应届中等职校毕业生的1%),同时也试点了复合型高中职业教育,劳动部门也积极发展了高级技工教育,不少地方还兴办了少量的初等职业学校,使整个学校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趋向完善。
第四是产教研服结合的办学模式的探索,极大扩展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功能结构,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落实科教兴省的战略。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职教的经济功能日益凸现,在农村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乡镇企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还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组织;在城市,成为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基地,是技术工人职业资格的考核鉴定站,也是劳动组合转岗的再培训中心。广泛发展的校办企业,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也把自己开拓为社会商品生产者和经科教一体的结合基地。据93年不完全统计,全年职业教育校办企业产值达16.5亿元,创利1.5亿元,盐城市第一职业高中依托专业优势举办的校办机床厂已开发出第二代数控机床,并优惠服务于兄弟职业学校的装备建设。
第五是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依托,带动职教微观教学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核心是从以学科目标为中心的教与学的体系,转变为以职业岗位规范目标为中心的体系。调整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同时调整考核目标,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从而实现培养目标和考核目标的统一。作为模式,还要对课程、方法和中介等环节进行改革。在国家教委指导下,宁、苏、锡、常等城市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经验,大力探索教学新模式。到94年上半年,仅苏、锡、常三市在17所学校、14个工厂、20个专业内试验,毕业生达500人,在校生1000名。
第六是注重基础建设,发展支撑体系,完善配套服务。首先是加强师资基地建设,80年代前期新建了省属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同时依托东南大学和一些地方性院校,成为稳定的专业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其次是加强教学研究及其队伍的建设,成立全省分学科的研究中心组,联合攻关完成了大量的课程大纲及教材的建设。再次是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同时加强管理规范的建设,制定了教学研究规范、职业中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职业高中专业设备配置标准等文件,而中专校则围绕三项评估工作,成套地制定了全省教学、学生、后勤工作管理规范,促进了评估成果的巩固,使整个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努力。
(三)、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教体制改革的新格局
80年代江苏工业化过程是在以商品经济(当年尚未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体制下运行的,著名的农村经济“苏南模式”就以此作为基本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无论职教的办学体制还是管理体制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核心的问题是办学体制。从70年代末的政府办,到80年代末的社会广泛参与以及发展校办产业、自我开拓等办学途径的多样化,展示了一条在政府统筹下实现企业、社会、产业广泛参与的办学道路。
所谓政府统筹,首先体现为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直接举办骨干职业学校,同时又体现为政策扶持,鼓励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举办和投资职业教育,例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稳定的职教经费征收渠道;改革职教投资体制,支持职业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发展事业等等,从而使政府行为在整个办学体制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企业参与,除了继续鼓励大中型企业办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长远发展导向之外,各省辖市都普遍采取建立联合校务委员会等办法,由各支柱产业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牵头,共同规划发展目标并在扩大基建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产教结合方面承担了义务。这种由行政方式促成的非契约式组织对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职教,和80年代中期职教大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资办学也成为一种新途径。海安农业工程学校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吸引乡镇企业共同投资开发校企结合的农科教基地,形成了股分合作制性质的间接式的办学体制。上述种种,尽管明显地带有过渡阶段的性质,但毕竟为实现《纲要》的规范目标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所谓社会参与之路,是以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为契机,以增加中职招生调节性计划为突破口(中专自费生占70%,职高自费生占30-50%),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带动了家庭消费结构的调整,使社会公民间接地承担起办学的责任;同时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友人捐资助学,并通过有组织地引导民办学校相辅之,加快了社会办学的进程。
所谓产业办学之路,一方面是凭借学校拥有的文化技术、智力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职业教育成为内涵丰富、产学研服结合的智力型第三产业,并在这种服务中为自我发展开拓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办学经费的25%来自校办产业的收入。
15年来管理体制的改革,概括起来,实质上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行业参与、企校合作”的格局。其中部门分工,企校合作环节已取得良性运行的效果。
伴随着政府管理职能向宏观转变,逐步理顺有关综合部门的管理。权责分工,主要是协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以教育部门为主,统筹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统一组织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和新生录取工作;以劳动部门为主,统筹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统一考工、统一聘用、统一待遇,因而较好地处理了职高和技校的统筹管理。
在企校合作的管理上,不仅引导企业承担办学的责任,而且还要赋予企业参与管理的权利并实行权责统一。象无锡机械制造学校那样通过建立校董会及分支机构,吸收企业代表直接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管理,使培养人才规格更贴近生产和管理岗位的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15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成绩巨大,但改革尚处在分散的点上试验,虽有突破,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容易反复;且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改革都处于不平衡状态。90年代整个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并进入了以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职教事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不适应。这预示着全省职教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
二、面对跨世纪的发展,江苏将以建设现代化职教制度作为新的标志工程,率先在苏南地区突破,进而逐步覆盖全省
(一)苏南地区职教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
94年省的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在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标志着我省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已从80年代突出工业化转向90年代突出现代化为主,随之全局工作也转向强调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苏南作为全省现代化的先行区,面积占全省16%,人口占全省19%,94年GNP占全省40%,人均GNP已达12000元。根据国家计委批准的苏南地区跨世纪发展纲要,该地区未来发展将有五大特征: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国际化、社会信息化、农村城市化、国土环境优良化。社会发展形态将形成以小城镇集约发展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根据点——线——面发展战略,目前已完成从点到线的发展过程,形成三带三线的骨架,即沪宁高新技术带、沿江基础工业带和环太湖风光旅游带等三带;常熟——苏州——吴江、江阴——无锡——宜兴和常州——金坛——溧阳三线,并开始由线向面的扩散过程。
苏南地区教育按省政府分类指导原则已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先行区,93年全区完成两基任务之后已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发展中已初步呈现出如下区域性特征:
首先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高速增长。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在苏锡常三市市区已超过90%,95年农村达到70%左右,预计到世纪末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其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若宏观控制条件允许,则地方高专和高职教育将有较大发展。到下世纪初,18~22岁人口高校入学率超过15%,从而使高等教育从英才型走向大众型。
再者,地方高等教育形成区域内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这种一体化趋势的总要求是,克服过去中心城市单向辐射农村的旧式城乡关系,形成了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因而其发展模式首先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城市具有人才和管理优势,县乡则具有投资和市场需求优势,二者联合开发,以社区大学为模式,由总校和分校联合办学,总校仅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毕业证书等主要项目,给分校以更多的自主权。
(二)启动苏南建设现代职教制度的试点工作
苏南现代职教制度试验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现代化职教制度,做到办学责任明确,管理分工合理,机制充满活力;普、职、成三教沟通,初、中、高职教衔接;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互补;中心辐射与城乡一体结合,学制规范、比例适当、制度配套、运行有效,以使结构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制度建设的重点有:
1、关于职业教育体系问题
〈1〉表证宏观发展水平的职教结构体系,以实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为先导,形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完善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
学校职业教育是整个职教体系的基础。其总体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高、中、初层次的衔接,普、职、成三教沟通。试验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中等职教以推动苏南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且使在高中段的比例达60%-65%。重点之二是多渠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高专调整专业,发展地方职业大学和成人大专,扩大普通中专试办高职班等形式,改革高考制度,沟通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的衔接。
企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教制度的重要环节。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核心是围绕岗位培训把各类培训和管理规范制度化。当前试验的重点之一是新工人的系统职业培训制度建设,之二是启动乡镇企业教育制度建设,之三是企业培训实体(包括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和相关制度探索。
社会教育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要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职教信息系统。除加强广播电教育网的建设,中长期目标则要依托社会多媒体信息公路发展,建设职教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职教数据库公共服务。
〈2〉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步,建设城乡一体的职教网络体系。要重点普及和完善县级职教网络体系,加快职教中心实体建设以及中心和多层网络之间有关体系制度的完善。同时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大学的建设,使其成为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基地。
〈3〉进一步规范教学体系。以素质目标为中心,把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在职教领域具体化,完善学生在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行业精神等诸方面的素质要求;以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专业建设现代化的核心,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综合水平;本着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同时要在普及双证制考核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学和评价方式。
2、关于职教体制问题
〈1〉总方向是逐步实现在政府统筹之下行业、企业办学或联合办学为主的体制模式。近期内有限目标的重点突破,以落实企业的办学职责为中心,宏观上建立立法或其他规范形式,完善政府的政策环境,微观上要建立企业内部经科教结合和劳人教结合等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探索大中小型不同企业的办学形式,形成自主办学和联合办学多种选择方案。
〈2〉投资体制与企业办学体制紧密相关,首先要抓好苏发(92)1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职教发展的专项资金,体现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投资责任,其次是进一步发展职教贷款政策,并使其规范化,再次是各级财政要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增强调控能力。
〈3〉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管理,二是探索行业管理的职责及基本形式,三是企业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模式,其四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自办学校的管理体制。
〈4〉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探索招生市场机构及中介服务管理的建设,学生缴费上学制度的规范,毕业生劳务市场的中介服务建设以及进一步巩固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人事制度。
3、关于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
职教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是现代职教制度的根本性保障,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也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建设好职教师资的培养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使教育者率先树立并履行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现代观念和制度。当务之急是建设好一批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要加强管理,规范制度化建设,在编制、资格、职称、聘任、待遇、考核、奖惩诸方面的全面规范,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此外,条件装备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确保良好的文化教育设备基础上,更要围绕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提高专业设备的高新技术水准和成套性,为职教服务现代经济奠定一流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职教科研和教研队伍以及基地的建设,使整个职教质量的提高建筑在教育科学进步的基础上。
江河奔流,时现潮尖;山脉连绵,代有高峰。宏伟的职教事业总以其标志性的发展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并为自身的再发展创造条件,现代职教制度将为迈向现代化的江苏职教创设新的时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