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教育成长影响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韩国论文,国青论文,少年论文,影视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9)04-0136-04
影视人文精神家园是经济、文化运行轨迹的参照系统,从当代消费社会世界视境出发,对我国青少年心态、智力、情商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韩国影视对我国青少年受众的影响,把握其运行轨迹与脉络,期待新型影视文化登陆。
一、青少年视域的韩国影视接受与影响
(一)文化震惊的接受盛况与母体文化的经典留守
影视是文化转型的传播媒介与时空视域,十年影视“韩流”成为我国历史、经济转型时期的崭新人文影视景观,在伴随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文化震惊”时刻,一些相互影响的文化行为与接受方式的迥异境况,体现出新时代文化随意性、舒适性、个体性等特征,诸如“观赏扫货”(影视观赏超市化)、“集中观看”、“影视栖息”、“理想同眠”、“偶像伴行”、“文化集束”等。不少迷恋者对《浪漫满屋》、《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之类重复观赏,青少年骨子里母体文化留守的同时,执意接受盛况空前的影视“韩流”。
(二)影视“韩流”的承接转换与文化生态的种群演替
“生态学”的人文“颠覆”,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范式的转换,人们增强了自己内在精神生态与外在文化生态的危机意识,影视生态区域出现“物种”锐减和影视类型单调化,文化生态替演进一步促使研究者关注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问题。
影视是个体发展与文明递进的私人感觉的心灵化观赏行为,每个时代的影视人文生态会呈现兴盛消亡的生态变化,观赏个体与行为沿着自有的影视生态轨迹运行,遵循着生态学的重要规律——生态演替。影视观赏与展现媒介的变化,暗合时间推移,生物群落内物种消失,其它物种侵入,群落组成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并形成新的物种落床的生态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日、中国港台、中国内地影视演绎生态演替的递进之路,就是时代演化的产物。国别与区域影视形式成为特定时期观众的心灵绿地,产生刻印青少年脑际的影视群像与独特的影视替换离境消退现象,跨媒体的一系列影视现象成为强势影视文化联动的新兴趋势。韩国影视是继美、日、中国港台、中国内地影视之后又一个生态演替的“物种”在我国的影视替换。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3.12%的人喜欢韩剧,其中有67.81%是追慕韩剧的青少年[1]。
我国影视剧中的古代帝王、反腐、武打、破案、改革等戏远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美、日、中国港台影视剧荧屏盛况不再。影视“韩流”十年,是对中国影视生态内涵的另类反叛,从而营造影视艺术生态新的平衡。
(三)儒汉思想的潜态喷射与生活镜像的显态意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人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施密特创立的,认为强势文化辐射周边区域,形成有相似因素的文化地理关联板块。十年影视“韩流”,高举儒学旗帜、张扬生活情趣、清晰可见其文化基因中的中国元素。因中国百年历史变幻而模糊的儒汉文化,被韩国完整保留并发扬光大,《大长今》、《商道》、《明成皇后》等成为此类剧的代表。追踪十年影视“韩流”路径,其突破国家疆域回到“娘”家,表现其文化上溯“同源”,历经文化循环“漂移”、百年文化“寻亲”、相拥相抱文化“聚合”、魅力迷恋的文化“认同”,到最后融合到相关联的“儒汉文化圈”,呈现儒汉思想的潜态喷射。
青少年处于文化可塑性强的接受期,有较强的文化“聚合”能力,文化“同源”的韩国影视更易于我国青少年“文化接待”并产生文化陪伴现象。他们是文化消费与产品购买的主体,文化后行为即文化“集束”中商业行为是其经典范式。
韩国影视的内在生活影像容量巨大,存在一个文化张力场,始终承载聚变的文化能量。如《空房间》全剧三句对白的沉默美学,威尼斯影展评委会主席穆勒告诉金基德:“别的获奖影片都赢在故事情节,你的电影则赢在影像上。”从物理学意义看,从中央向各方撑开才叫张力,韩国影视的影像张力即以影视为载体核心,围绕核心构建以文化圈为第一撑面,以经济商业圈衔接第一撑面并延续第二撑面,两撑面都以各色文化构建为骨架,维系韩国影视十年的连续张力能量,成为青少年现实生活镜像缺失的“补偿行为”,是我国反腐戏、清宫戏等影视剧以外的有力补充,其儒学、励志、爱恋、饮食、服饰、美容等成为教育内涵的补偿,其影视教育影响巨大,有“半部教科书”的作用。
(四)“家文化”多维视觉链接与“家元素”意念簇合聚变——新情感家庭的民族视野
影视“韩流”以家庭观赏为主。任何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与家庭的传统教育、家庭的亲情表现、家庭的训练传承有关。以“家”为主体的儒汉文化,不同于以“人”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中国“家”的内部结构独特,传统的“家”理念、当代的“家”生活、未来的“家”期盼,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此异想纷呈,其温馨浪漫唯美的风格,在韩剧中展露无遗。在经济社会或家庭角色的多重身份里,“家”成为“今夜港湾”、“温馨花园”、“童话国度”,如《火鸟》、《宫》、《我的野蛮女友》、《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以情感路线炫示家的构建、浸润家庭亲情,赚取人们逍遥的夜心,博得痴男怨女的眼泪,成为青少年寻找亲情空间“家”园的柔性展示。
韩国影视善于展示“家”的传统与礼仪魅力,以现代手段制造“家”的文化定质与异质,把“家”圈在传统文化定质因素与先锋前卫个性异质的热切表演动态欲望中,时时加入儒汉“家”文化价值与伦理观念,对接观众有关“家”的语言、生活、家饰、情爱、宗教、信仰等。在我国社会变革与经济重度转型中,房产发展、居室装修、造“家”秀等是一个个百姓“我爱我家”的空间幸福指数的陈述,韩国影视“家”意识剧此间犹如干柴烈火,点燃了受众“家”的不了情,这成为中华民族“国”盛与“家”荣双重共享,因而韩国影视“家”意识剧易于弥合家庭意识的断裂坍塌,成为青少年体验与遐想的“成长”平台。
韩国影视盛行十余年,正是我国房产业鼎盛时期,空间造家势头强劲,文化立家、心理安家、色彩靓家、教育强家随之风行,传统家庭文化意识正是合理地输入“家”文化镶嵌在影视中的良机,青少年纵情构建新情感家庭的民族视野也是造成其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五)时空视阈的情爱寓言与饥渴心灵的梦恋救赎
阳刚阴柔、俊伟俏丽的性别美是“成长母题”的救赎要素,影视“韩流”中的男女不以性感暴露、色情张扬、媚眼酥骨、奇装异服来展演人物,而是将“性别美”表现在物化、人化、心化、情化四大方面,围绕含蓄美、阳刚气、柔肠儒骨、温婉洒脱力塑当代具有流行潜质的角色。
“微笑王子”裴勇俊、“野蛮女友”全智贤、“氧气美女”李英爱、“颠覆玉女”宋慧乔、“东方型好男人”安在旭、“俊男柔色”的李俊基等从视觉性别差异洗尽铅华推进影视元素,远弃张狂、媚俗、色诱、勾引、浮躁、插足的“炫丑”误区,逐渐来完美性别与剧情因素,左右着成长中的青少年。东方审美模式似乎蕴藏美不见边际的视境,东方审美基因的相继修复与多重增值,成其“致命诱惑”。影视“韩流”的情爱人文引起了青少年的“文化震撼”,影视“韩流”成为消费时代的情爱参考、偶像情缘、爱恋密码,在时间跨度十余年里为青少年提供了不亚于经济发展的情爱人文思想。其教育启蒙意义、经济伴行的跨越式情感构建、庞大的情爱经济体系构成我国青少年“成长母题”的情爱救赎。生命爱情的影视类型在探讨爱情模式、国情差异、文化流动、经济潜行方面,影视“韩流”更能适应消费经济社会的变革潮流,有利于我们调整对待情爱的民族心态。
(六)生命理想的“心理瞄准”与职业追求的“民生意识”
影视因素催生青少年“心理瞄准”,即以心仪、崇拜、理想、榜样因素作为瞄准基线长度,目标是偶像、服饰、住房或内在精神,瞄准方法是:眼睛、传媒、目标球三点成一线,因此韩国影视儒汉文化多视角内涵、性别美、情爱缠绵、服饰靓丽等,如《浪漫满屋》、《我的野蛮女友》、《爱在哈佛》、《天堂的阶梯》、《青春》、《冬日恋歌》易成为青少年“心理瞄准”的目标。
据调查电影对当代未成年人的影响表现在“娱乐、消遣、缓解压力”方面,娱乐化功能超出教化功能[2]。但这仅仅是观影显态,青年人的唯美视听风格、价值观、文化认同更易于“心理瞄准”。其瞄准内容表现为:1.成长随行的视觉目标。2.心灵伴随的崇拜目标。3.剧情虚构因素目标。4.商业虚幻成真目标。5.情真意爱浪漫目标。6.文化补遗反思目标。7.经济梦幻追求目标。8.人格构建伦理目标。众因素交织成靶子,增强吸引力与统摄力。
“心理瞄准”韩国影视十年间,青少年关注的目标,不少已转化为经济产品遍布民间,也有以生活观念、情趣、情爱、成长诉求植入岁岁年年的普通人的普通日子,尽管是“韩味”十足,“汉风”雄姿犹壮,其文化吸纳、融合、激励的姿态异彩纷呈,成就“汉流”“汉风”强势力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生活样态。消费经济时代生活的补偿、理想的张扬、职业的“醉”求引发青少年对“民生”的遐想与远眺。“民生”是动态概念,其内涵随社会发展日益丰富,当代表现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物质需求或精神特征的范式、形态。
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民生问题青少年大多关心前三项,“民生”教育在韩国影视里是重要组成部分。里斯曼认为现存社会分为传统导向、自我导向、他人导向三种,影视导向属后二种,其偶像剧、家庭剧中潜在的“民生”构成情节运行的框架。
(七)经济社会的绚丽幻象与消费理想的意蕴突围
1.“集束”文化经济
“集束”文化经济与影视融合是“韩流”的鲜明特点。韩国影视“集束”现象即每部影视剧情表演赢得观众青睐(类似母弹),每部影视剧里的偶像、服饰、居住、美容、头饰、个性等成为社会流行时尚(类似母弹里子弹)。十余年来,推动影视“韩流”的商家异常敏锐地嗅到,影视播映后往往会形成数以百计的“集束”爆发力,如《新娘十八岁》、《我的野蛮女友》、《浪漫满屋》、《天国的阶梯》、《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剧中的时尚流行特质转变为消费社会的文化商业理念,再衍生出类似三星系列产品(手机、随身听、相机)、现代汽车、LG电子、衣恋服饰等生活产品,广泛影响我国社会,形成强悍的市场占领性,相关经济产品流行进而脱销,中韩贸易额迅速飙升。我国青少年是最易受影视“集束”现象影响的群体,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外来模式的忠实观众。
2.色彩语言——色彩美学教育范本
色彩营销理论是美国卡洛尔·杰克逊根据消费者对色彩的需求,运用色彩营销组合来促进产品销售而提出的新理论。按四季分为四大色系,形成和谐的搭配群,依据人的肤色、发色及个人面貌、形体、性格、职业等特征选取最合理的色彩搭配,色彩设计给产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3]。
韩国影视色彩文化是色彩美学教育的范本,从色彩寓意、色彩情绪等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消费,如服装、头饰、发形、美甲“色饰”皆是韩国影视赢得青少年青睐的主要时尚元素,其张扬色彩个性,辅助剧情,促使青少年在色彩追求、色彩兴趣方面走大众化之路,并形成众人标准,以“色”悦己、以“色”逐美、以“色”行销、以“色”促用,保持个性品味在消费时代的文化色彩特征。
韩式美食色靓味香,讲究视觉效果,如韩式酒酿、酱汤、泡菜、烧烤、拌饭皆以“色”诱人,体现出文化产业的美食潜性魅力。
(八)“成长母题”的文化承载与“成长寻租”的经济潜题
影视观赏史成就心灵成长史,北大乐黛云教授提出学生的心灵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4]。面对“成长母题”随行的烦恼与压力(父母期盼、应试教育、竞争就业),韩国影视充分利用“心绪转换效应”而成其暂时休憩的港湾。
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文化接待”与韩国影视的“文化寻亲”都以各自的诱因在完成自我文化夯实的基础,由于文化的相容性与文化基因渊源,中韩文化握手相拥,十余年风雨兼程,我国青少年经历“成长欲望寻租”韩国影视的市场考量。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57年塔洛克的一篇论文。其理论概念到1974年由克鲁格正式提出,认为利润直接产生于权利而不是生产过程,寻租就是用各种方法获得租金的特权从而寻求利润最大化。韩国影视十年间完成“寻租”和“寻利”过程,其“权利”表现在占领屏幕,继而统摄人的视觉。“韩流”十年瞄准我国青少年消费群体,捕捉“成长欲望”,以火爆偶像的膜拜、生活的转型、情爱的渲染、各色漂亮主义的打造等煽情手段“寻利”和“寻租”,一度成为经济“潜题”。我国影视软实力面临邻邦亲缘文化的挑战。新加坡李光耀说:“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硬力量的崛起,还有文化等软力量的崛起。”韩国影视十年间青少年“成长欲望寻租”已演化成消费经济时代的各色文化,形成以青少年为轴心的影视圈“成长欲望寻租”由潜性经济发展到显性经济,影视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是经贸发展的推动力。韩国旅游、饮食、服饰、摄影、装修、游戏、音乐等形成庞大的消费,由于其文化本身的汉文化圈因素,文化亲缘性特征,更易融入本土文化,满足普通青少年的日常精神需要,完成“成长欲望”的“寻租”和“寻利”。十年间韩国经济产品乃至生活、情爱方式与维度,融入我国青少年物质与精神消费领域可见一斑。
(九)成长的心理窥探与无意识“情商”教育养成
寻觅成长的神秘是“成长母题”的内涵之一,心理窥探成长随行,韩国影视涵盖的家庭幸福、两性情爱、事业理想的种种人生经历都可成为“成长”神秘心理窥探,是其努力体验人生感性经验的视镜窗口。
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说“情商”是指一个人情绪智力的商数,是情绪自立的性格素质。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到30%,情商因素占到70%到80%。有研究表明:娱乐、消遣、缓解压力、刺激是未成年人主要观影取向与动因。影视“韩流”在认识与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皆能体现“成长母题”的“情商”要素。克服教育弊病,防止成长期的心理烦躁、乱发脾气、身心发展不平衡等“情绪中暑”,把握心理波动周期,异常情绪转移疏导,自控抗压影视调节,影视“韩流”成为青少年无意识“情商”教育的良好场域。
二、我国青少年受韩剧影响应对策略的多样性思考
我国青少年影视教育应纳入国家文化生态维护体系,倡导文化核心价值保护,用已融于血脉的优势文化和创新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抗体;控制文化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强悍的体现,积极建设经济强盛时期文化输出的相应机制;制定文化原生态在经济高速运行时期的保护、互补、平衡,促使行政呵护文化软实力的主导因素——儒汉文明中的母(汉)语、服饰、饮食、汉字、中医等;建设国际“儒汉文化圈”生态圈,培育植入儒汉基因文化,彰显华夏文明,维护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文化构建的糅合与共处;完善经济消费社会化与文化认同个人化的联姻体系,为我国青少年成长建设良好的外来影视输入机制,促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