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时,如何判断自己的做题思路是否正确,当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时应从哪个关键点上去突破,从而对它进行思考呢?要做好这一点,应该了解一个题目是如何构成的。一般来说命题人命题是建立在知识点的基础上的,他首先要明确该考什么知识点,该如何将知识点揉合在题目中,哪些方面学生掌握得不够好,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我们知道考点出考题,考题体现考点,每道习题都是蕴含着知识点,要攻破一道题目就必须通过挖掘知识点并将它运用到做题上去,我们所做的每项训练都是对能力的检验,也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考查。不管题目再怎么灵活多变,它也绝对不会偏离知识点。明白了这点,出题者的用意就容易被捕捉了,就会知道如何去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去攻破面临的问题了。所以,当我们考试觉得试题比较难时,就可以试着从所学知识点出发去突破它。知识是我们的基础,基础没有掌握理解透是不可能做得出题目来的,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要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去。所以,我们要把知识点学懂、学通、学透,并且要学会把知识点用活,不能过于死板。掌握了知识点还应该要注意题目中的情景要求,有些知识在具体的情景中会更具有灵活性。做完了一道题,我们不能违背知识点即科学性,也不能违背题目的要求即情景。若违背了两者任何一个都导致做题出现错误。下面从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例1.若要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大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C.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mL量筒量取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此题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时我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掌握情况,结果是很不理想,正确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大部分学生选择了D选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学会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选出的选项不违背知识点,此题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时所选用的容量瓶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对溶液的温度的要求很高,只能盛放常温的液体,而有些物质在溶解或稀释时是有能量的变化的,所以D选项中不符合配制的基本操作,B,C选项同样不符合配制的操作。乍看起来A选项是错的,其实只要认真审题就会发现题干中有关键性的字“大约”两个字,而用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A选项既没有违背知识点,也没有违背题意。这提醒我们做题时要考虑全面,不能单看一个关键词,如容量瓶。
例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
A.一定被氧化B.化合价降低为0
C.一定被还原D.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此题一不小心学生会选B。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够仔细,审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了一个点游离态。若当时在选择时有所犹豫,应想想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从选项中比较容易发现此题是要考查我们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而氧化还原反应最重要的思维点是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明确了这点就容易确定思考的方向了。一个化合物是有正价的,也有负价的,题目中没有明确是从正价变到了零价还是从负价转化为零价的,所以两种情况都要考虑。若选B就违背了题意,只有D选项才是最符合题意的,故选D。
例3.用含少量镁粉的铝粉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②加烧碱溶液溶解;③过滤;④通入过量CO2生成Al(OH)3沉淀;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
A.①⑥⑤③ B.②③④③ C.②③⑤③ D.①③⑤③
此题若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就好选择了。考查铝最重要的知识点为铝三角,即氢氧化铝,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此题中,要制备氢氧化铝是不能从铝直接转化过来的,只能通过铝离子或偏铝酸根离子转化过来,说明铝要么转化为铝离子,要么转化为偏铝酸根离子,又要把镁除去,所以要考虑全面。结合选项应选B。
平时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先三思而后下结论,多从知识点出发,多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减少结论的失误。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汽油和氯化钠溶液能不能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学生对分液这知识点是熟悉的,但不能很快想出汽油和氯化钠溶液是不是分好了层。我就进行说明,在平时炒菜时要不要放氯化钠,学生说要,继续问要不要放水,要,那要不要放汽油,学生还是说要,并有点抢在我前头回答的快乐,好像真能未卜先知。从这点说明学生平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很多情况下会不假思索,也不管题目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答案就脱口而出。学生审题时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要把知识点掌握好,不要模棱两可,要把一些特殊的知识点牢记于心,再者就是要审清题意。
综上所述,只有把知识点、题意、客观事实串连在一起,才能形成知识的网络,问题就迎刃而解。做题时,必须谨记“考题出考点”这句话,理解透了这一点,做题时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去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论文作者:刘雄兵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知识点论文; 溶液论文; 题目论文; 容量瓶论文; 学生论文; 题意论文; 蒸馏水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