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较普遍,在进行一词多义教学时,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对一个词的多种意思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灵活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一词多义 教学策略
文言文中字词教学至关重要。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教学中,要注重结合语境、比较、归纳总结策略的运用。
一、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教学
1.根据句子对偶联想推测词义。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的特征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近或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现为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文言文中也会涉及到。如:
例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要理解“秀”字的意思,首先可以发现这一句中的“野芳”与“佳木”,“发”与“秀”,“幽香”与“繁阴”就是明显的对偶,前半句话比较好理解,意思是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后半句根据它们对偶的性质,意思就是美好的树木枝叶_____,浓荫遍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枝叶应该用茂盛来形容,所以“秀”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就是“茂盛”,与“秀”的其他意思形成了一词多义。再如:
例2: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满井游记》)
这一句中曝沙与呷浪,鸟与鳞形成对偶,“鳞”有“鱼鳞”的意思,但在这句话可翻译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在水面上吸水的____。根据句子间的对偶,再结合生活常识,就能推测出“鳞”在这里的意思是“鱼”,可见“鳞”是具有一词多义的。
2.根据句子大意联想推测词义。
虽然字词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翻译文言文时,就一定要做得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会显得文言文教学方式单一程式化,课堂枯燥泛味,有时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注解理解一句话的大致意思,只需要结合这个句子大意,就能推测出一个词的意思。如:
例1:“汝若生子是男”、“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干将莫邪》)
这三句话中都有“子”。首先不需要把这三个字挑选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句子大意,第一句大意可以直接翻译为:你要是生的孩子是男的。由此推出“子”的意思是孩子。第二句话需要把完整的句子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其意思“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这句话的大意为:听说楚王赏千金来购买你的人头,把你的人头和宝剑拿来,我替你去向楚王报仇。这句话里有三个“子”,根据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可以联想出前两个“子”译为你的,最后一个“子”译为你。再如:
例2: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劳山道士》)例5:遂助资斧,遣之归。(《崂山道士》)
例3这句话大部分学生朗读一遍后,都能知道大意。再结合整个句子,抓住关键词“采樵”,学生就能立马推测出“斧”的意思就是斧头。例5这一句中要理解“斧”的意思,就要联系前文的内容来推测,因为前面讲的是王生学会了穿墙技术,道士让他回家。那么就可以提问学生:“回家的路上他需要什么呢?”这时学生联想一下当时的生活条件和交通状况,就知道是需要钱,因为路途遥远需要吃住,所以“斧”就译为旅费。
二、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教学
1.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进行比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那么文言文字词中,也会有这种情况。如:
例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这一句话中的两个“效”,前者位于句尾,后者位于开头处,根据句子大意,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同,前者的意思是任务,后者的意思是成效。再如:
例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三峡》)
例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例2这一句中的“自……中”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词来说一说,立马就会想到“在……中”,这样就可以得出“自”的意思是在。对例3则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非字开始翻译这个句子,意思为:不是中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然后再回过头来问“自”的意思,学生会想到在最前面加上如果,所以“自”就是如果。
2.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进行比较。
在区别文言文字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根据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进行辨别。如:
例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湖心亭看雪》)
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例1这句话中的“白”是形容词,所以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白色。在例2这句话中,“白”是一个名词,结合上文提到的内容,再抓住这句话前面的“饮”字,可以推断出是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所以“白”的意思是酒杯。再如:
例3: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例4: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对例3,首先需结合课文注解理解“戚”的意思是悲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他说话的时候,脸色___很悲伤的样子。从而可以知道“若”在这句话中是一个副词,意思是好像。 例4同样要结合注解理解“毒”的意思是怨恨,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翻译了,是谁怨恨呢?结合前面一段话可以知道是一个姓蒋的人,所以“若”是一个代词,译为你。
3.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读音进行比较。
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会发现,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会出现不同的读音,我们把这一类词称为多音字。在文言文字词中,也会有多音字出现,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读音来辨别其意思。如:
例1: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根据读音,再结合这句话朝服衣冠,就可以知道“朝”在这里是作名词,意思为早晨。“于是入朝(cháo)见齐威王。”这句话中“朝”也是做名词,但是根据读音,结合语境,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根据“朝”的读音和整句话的大意,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句话中它是一个动词,意思为朝拜。再如:
例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出师表》)
根据遗的读音,就能知道后半句话的意思是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因此“遗”就译为遗留。而“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这句话中首先判定它的读音,再结合书中注解理解“简拔”的意思是选拔,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就能得出“遗”的意思是给予。
三、通过归纳总结法巩固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教学
1.罗列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多种意思。
通过整理初中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知识发现,“之”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多次出现,意思也有许多种。这时,教师可以在教一篇典型的文言文时,把文言文中有关“之”的句子罗列出来,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如《公输》中:
例1: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代词,他)。
例2:宋何罪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3:荆之地,方五千里。(结构助词,的)
例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这一篇文章中,“之”就有四种意思,教师在分别讲解这四种意思后,可以找出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甚至以后要学的文言文中有关“之”的句子。再如前面学过的《干将莫邪》中:
例5:王怒,欲杀之。(人称代词,他)
例6:王大怒,使相之。(物主代词,宝剑)
例7:儿闻之,亡去。(指示代词,这)
以后要学到的课文《庄子》中:
例8: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结构助词,的)
例9: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前者:代词,指代后面所说的情况;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便以后灵活记忆“之”的意思。
2.列举多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各种意思。
为了让初中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一次给出多个句子,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如“为、绝、以、见”等这些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教师可以在练习中给出相应的句子,如:
例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供宋。(《公输》)——替,给
例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动词,消失、沉寂
例3:蒙辞以军中多务(《祖逖北伐》)——介词,用,拿
例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被
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文言文中,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让学生说出一个词的多种意思,这样就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有时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小组之间竞争,看哪一组搜集的资料既全面又准确,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字词中的一词多义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大难点,也是重点,为了改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字词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讲解字词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本身的内容,应该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教授字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高光雄 杜成良 对偶与对仗[N].中国教育报,2000,11,07,(007)。
[3]谢奇勇 中小学语言知识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王珂 彭在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句子论文; 文言论文; 文言文论文; 这句话论文; 一词论文; 先帝论文; 对偶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