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探究论文

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探究论文

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探究

李松蔓1,彭 爽2

(1.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依据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及Brown 和 Levinson的礼貌理论,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批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批评语用策略分为直接批评策略和间接批评策略,批评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包括道歉、允诺、解释和否认四个策略。研究表明,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言语批评策略和回应策略,有利于交际双方更好地沟通进而达成交际目的。

[关键词] 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应答模式

近几年来,学界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或多句话来实现或完成一个或若干个行为,例如抱怨、拒绝、致歉、请求等行为,都属于言语行为。除此之外,还有批评言语行为。批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比较常见,所以受到学界的众多学者关注,批评言语行为从广义上讲属于言外行为的一种,具体是指针对特定缺点和错误提出相对应的意见,以达成让说话者对交际中出现较多的不规范、不符合说话规则要求的现象加以改正的目的。

1)公交刷卡乘客上车站点识别包含2个模型,基于IC卡刷卡时间识别(模型2)相较于基于GPS时间识别(模型1)存在明显缺陷,部分站点缺乏刷卡数据或部分乘客刷卡时公交车辆已经驶离站点,这些缺陷会导致下车站点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 并且利用实际数据试算时发现采用模型2识别,站点序号基本对应不上,而模型1站点识别率高达98.31%,所以最终选取模型1为识别模型.

一、批评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批评言语行为理论

195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Austin在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的讲座,1960年他的讲座演讲稿被学生Urmson结合自己的听课笔记整理后出版了《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在这本书中,明确地阐述了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说话即做事”,他认为有些话语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说话本身就是做了某事,不使用语言说出来就不能做某事,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对语言的研究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Searle在Austi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说话者在表达A的时候,其意图是在做B。按照这种理论,批评属于典型的言语行为。

批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在表达批评时,会有自己的选择,大体上可以分成显性批评言语行为和隐性批评言语行为。显性批评言语行为的识别特征就是有标志性批评动词的出现,施动方明确告诉对方说话者的意图是表达批评,标志性词语为“批评”“训斥”“说”等,这些词语无论如何表述和组织,一旦在话语中出现就意味着这句话为显性批评言语行为。隐性批评言语行为指的是施动方批评意图的表达并不明显和突出,没有直接点名被批评者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是采用了委婉含蓄的方式传达,使用一定的批评策略进行转述,希望听话人自己来发现说话人的批评意图[1]219

说话人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显性批评言语行为的标志性动词,其出现便说明说话人采用了显性批评言语行为,属于显性批评言语。

例:不是我想要批评你,是你自己不知道珍惜,失去了这么好的机会。

这一事例中,出现了“批评”这一典型的批评性言语行为动词,属于显性批评言语,而隐性批评言语里面则不会出现典型而有标志的类似“说”“批评”这样的动词。

未见明显标志性动词,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对对方擅自行动的事件表达不满和含蓄的批评,属于隐性批评言语行为。

雨夜的库区空旷诡异,能看见东西的都是魅影,浓墨的天已不堪重负地垂到了头顶,闪电的末梢在地面尖利地划过。

例:我们多次强调过这个知识点,你怎么就给忘了呢!

这一事例中,未见明显标志性动词,说话人想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对对方忘记强调过的知识点事件表达不满和含蓄的批评,属于隐性批评言语行为。

文中主要研究了Boost变换器与逆变器电机级联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对Boost变换器进行了开关元件平均建模与阻抗推导,基于闭环小信号控制框图求出其闭环输出阻抗;然后基于阻抗比判据,分析了全速度范围内级联系统闭环稳定性及电感电容的影响,通过搭建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引入虚拟电容改良稳定性的方案,通过阻抗分析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三分法

Austin除了提出“我们说话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理论外,还提出了三分法。他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以言指事(locutionary)、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也可以总结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2]44-45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描写说话人声音中所包含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分句所表达出的意义,是在说某些话语时实施的行为,即话语内音。

言外行为是指除了字面意思之外,一个人正在说话过程中做出的警告、许诺等意图行为。不能直接获得,需要交际双方根据语境做出推断才能获取的意思。美国哲学家约翰将言外行为分为描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警告类五种。

言后行为指的是一个人说话除了字面意思以及需要推断的内容,他还可能有吓唬、劝告或是说服的行为。言后行为是话语产生的后果或引起的变化。

例:老师:怎么又在课堂上睡着了!能不能请你注意一下……

一般来讲,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听话人可以从说话人所说的话语中直接获取交际意图。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出现,即说话人采用了一定的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其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可能会不一样。有时候说话人使用了一些缓和批评话语的语言策略,不使用明确的称呼指示语,用一些范畴比较大的词语来指代听话人,概念相对模糊。像“我们中间有几个人”这样的指称,“我们中间的几个人”指代并不明确。但是有些时候批评是心照不宣和对号入座的结果,对于委婉含蓄的批评语言,需要听话一方进行推理才能理解言外行为。批评言语行为之后,言后行为的差异取决于被批评者的态度和反应,听话人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

通常情况下,一场交际进行的过程中,三层语意可能并不相同。

在这个例句中,混用了缓和式批评策略和引用式批评策略,也就是直接批评策略和间接批评策略的混用。先用“我不得不说”来缓和一下批评言语行为,让对方有一个心理准备,再引用中国的俗语“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暗指的是你们几个是一丘之貉。这种批评的言外行为才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意图。

例:“我也得说你几句,这件事你的处理方式也有欠妥的地方……”

1.缓和策略

(三)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R.Lakoff的“礼貌三原则”是20世纪提出的,具体内容为讲求礼貌原则,即在交际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说话场合不同,所以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选择在说话过程中给对方留有空间和余地。例如老师与学生、上司与员工,双方的权势地位并不均等,老师不能把自己思想强加给学生,上司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员工。Leech将礼貌原则具体概括为六个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2]44-45

例:你简直进步神速,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学会了分数乘法,当然如果没有这两道错题就更好了!

人们在批评言语的选择上会根据礼貌原则选择一些雅言避免粗俗地表述,赞誉为主,贬损为辅。以上事例就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弱化批评的功效,反而使表达更加顺畅。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礼貌原则对交际能顺利进行的贡献举重若轻。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礼貌原则本身对礼貌的得体性考虑不够周到,很多形容词描述范围不够清楚,例如“最大”“最小”“尽量”等。于是Brown和Levinson就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依托于合作原则,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有面子,为了保留面子,不让对方在交际过程中威胁到自己面子,交际双方就会进行合作。如果遇到已经威胁到对方面子的情况下,交际双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全自己的面子,争取在保全自己面子的同时也不损害到对方的面子,最好方式就是双方有意识的使用礼貌原则,遵循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别是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也称正面子,消极面子也称负面子。积极面子指的是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而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

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讲,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是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达成的最大化功效的表达。

二、批评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

本文研究的是批评言语行为,这种“批评”由于其本身传达内容的特殊性,势必会影响到积极面子。按照面子威胁理论的具体内容,对批评者提出采用一定的批评策略的要求,以此来达成交际目的。与此同时,批评策略的使用也能将对对方的影响减到最低。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关于会话策略的分类和处理,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其中陈建祥区分为直接策略1种和间接策略16种[3]46-50。王谨以意图明显与否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直接批评策略7种,间接批评策略16种[4]54。吴淑琼和樊葳葳在研究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对比时,将策略分为7种[5]22-25。赵英玲的划分结果是非公开政策和公开政策2种[6]69。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批评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分为直接实施策略和间接实施策略两种。

(一)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

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行为失误或者明显错误公开点明和指出,不顾及对方的面子。直接批评言语行为的实施策略可以分成缓和策略和非缓和策略两类。

事例中,三层语意并不相同。言内行为就是批评对方处理方式不妥,言外行为是希望对方认识到自己处理方式的问题,言后行为就是批评结果,听话人是否进行了反思和改正,谈话之后的时间里听话人是否改变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

缓和策略是指通过使用言语缓和剂,如模糊限制语“也许”“可能”“大概”“有一点”“有几分”来缓和、减轻批评的程度。或使用先表扬后批评的方式,即说话人对自己的批评进行前期铺垫,以表达批评的善意性,让听话人有个心理预期,以此降低批评的唐突性缓和批评语势,从而更加便利地实施批评言语行为。

2.2 HER-2基因检测结果 从表2可见,HER-2蛋白表达(IHC)检测结果与HER-2基因结果相符率较高,与文献报道相似[4],但其中IHC 2+病例中HER-2 基因扩增阳性率较高,与文献报道的检出率有差异,可能与标本抽样例数少有关,不能排除抽样误差。图2为HER-2基因检测结果的图片。

缓和策略的使用会对即将发生的批评行为起到缓冲的作用,所以缓和策略使用过程中,标志性词语“大概”“可能”“有一点”等词语出现的时候,被批评者一定会观察批评者的状态和情绪,试图了解批评者的意图,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者表情、动作或者眼神的提示时,他会选择立刻做好心理建树,那么这个过程中,批评者本身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选择。即将说出来的话语会在这样短暂的交际过程中做出调整,语势的强弱会取决于被批评者给出的态度。

例:最近观察下来,我想有一件事我不能不说了,(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之间有了眼神交会)当然了,也是为了你的发展考虑,最近你迟到的次数可能有点多。

在这一例子里,为了缓和受话人被批评的程度,说话人采用了缓和前语,“不能不”将批评语变得婉转,也让对方有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使得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批评。当被批评者听到这样的词语的时候他的目光和批评者之间有一个交会,进而传达出认识到了错误的意思,与此同时,批评者为了表达批评的善意性,使用了模糊限制语“有点”来减轻批评语势。

2.非缓和策略

非缓和策略跟缓和策略相反,具体是指批评者不顾及被批评者的面子,不使用任何模糊、善意的限定语,也不给予对方缓和的心理过程,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明确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由于这一策略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使用者使用的时候都很谨慎。

这一策略通常使用在特定背景、特定环境、特定身份的前提下,被批评者所犯错误已经非常严重,对批评者构成了实质性的伤害或者是对与之相关的人产生了影响。所以批评者不想或者根本不需要顾及被批评者的面子,有意而为之,意在明确指出问题或者是情感上的期待。

例:老师:你也太不像话了,天天上课睡觉,能学就学,不能学就赶紧回家!

在这个事例里,因为说话双方特定的身份和特别的交际环境决定了非缓和策略的使用。老师批评学生,老师没有顾及学生面子,把问题直截了当点明,是因为老师觉得这么表述出来,才能起到批评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并争取学生以后不会再犯。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老师有意选择这样直接的批评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方式简单、有效,同时可以确定师生关系非常密切,允许这样的批评方式发生。

(二)间接批评言语行为实施策略

间接批评言语行为实施策略是指不直接对对方提出批评或指责,而是通过暗示、提出疑问、告诫或是警戒四种较为模糊婉转的形式来展开言语行为,在这种实施策略下,被批评者的面子不被伤及,批评者的话语也比较含蓄。不直接指出被批评者的做法和行为,也不明显提出错误,言在此而意在彼,对话双方心照不宣,很好地保全了说话人的面子。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1.表扬式批评

表扬式批评是典型的间接批评言语行为实施策略的一种模式,其内涵为不直接指出听话人的错误或在某一场合、领域中的不足,转而和听话人表扬其他人在相应情境中优秀的表现,给听话人留下了足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意在通过这种间接方式隐含地批评听话人,避免直接或间接提到听话人或他的错误行为。

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表扬可以具体分成两类,一类指的是避开受训人转而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人进行表扬,表扬他的优点或者是突出表现,但前提是所表扬内容一定是受批评者所不具备的,也就是批评者的主要意图的传达。另一类是直接对受批评者提出表扬,表扬的话语极有可能是反语。比如一个经常在课堂上照镜子的女同学有一次在课堂上被老师发现,老师对她说“不用照了,你已经很美了!”看似在表扬该同学长得漂亮,实则暗指这一行为发生在课堂上不太合适。

差异化目标体现在很多方面,王亚男介绍,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梯次推进,即便是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的农村,也只要求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对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对应的要求只是 “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例:老师:小红,你们两个都是值日生,看,小明把黑板擦得多干净!

学生:我保证,下不为例。

在这个事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小红,而是通过表扬小明一个人把黑板擦得干净,让小红来理解这一表扬背后的潜台词。这属于表扬式批评的第一类。这样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中国人都很讲求“面子”,在交际中经常会传达出“请给我几分薄面”的意思,所以特定社会背景下衍生出特有的交际准则,我们在选择批评言语行为时往往会考虑到礼貌原则,尽量做到礼貌批评,这样既能保全对方面子,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临床药物剂量可以根据理想体质量、总体质量、瘦体质量计算得出。但目前关于产妇的全麻药物剂量的最佳计算方法尚无共识。研究[2]认为,根据瘦体质量计算的丙泊酚诱导剂量不足以引起意识丧失;而总体质量更适用于肥胖患者[3]。本研究采用总体质量来计算产妇的诱导剂量。

5.混用式批评

作为日常交际口语和书面语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语言形式。讽刺其实是批评言语行为的一种策略。善意的讽刺策略恰当地被使用的结果是在谈笑间让听话者认识并改正错误。从这个程度上讲,反语式讽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批评言语行为方式。相对而言,恶意的讽刺通常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只会让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糟。但是并非所有的讽刺话语都可以明确地被界定为善意还是恶意的。

例: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炮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惊心动魄的一种伟大啊!

在这个例子中,正话反说具有幽默性与讽刺性,同时更有力量地表达出内心的强烈情绪。这句话就不能明确善意与否的区分,鲁迅先生想要传递出来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伟大,这种伟大并不是我们认可和需要的,其实是对当时所处时代背景下麻木的人们的一种讽刺和批评,我们不应该无动于衷是他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3.对话式批评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批评言语行为也归属于间接批评行为的一种,具体通过质问、劝说、要求、玩笑的形式表现出来,双方对话却并不一定直接产生冲突。这些对话有质问、劝说、要求等不同的形式,对话式批评往往给对方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交际双方像踢足球一样你来我往,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会不断修饰这个对话过程,让批评的话语委婉化、指向性更加清楚明了。

例:工作人员:先生,请等一下,我想您忘记了一个重要程序。

顾客:什么?

工作人员:你还没有结账。

漫步城中,部分城池虽已为黄沙掩埋,城内建筑群落布局却依旧井然。历史记载,汉代曾在这里戍边,黑城就是居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038年,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党项人建立了西夏政权,从地理位置看,黑城西扼弱水、东锁沙海、北控居延、南挟大湾。为了防备辽国夺占弱水绿洲,进而进犯西夏之境,西夏王朝在黑水城设立了“黑山威福军司”,成为守卫西夏王土的一支前沿劲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黑城实际上担负着举足轻重的“关隘襟喉”的作用,成为北走上都,西抵哈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那时起,黑城开始走向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顶峰。

顾客:对不起,是我忘记了。现在就结账。

超市购物之后,顾客没有付钱就想离开,被服务人员制止,看起来是善意提醒,实则暗示对方应该先付钱,才能将东西带走。表达含蓄委婉,照顾了听话人的正面面子,也避免了双方的面子威胁性。但是这样的提醒并没有让对方在第一时间内清楚工作人员的目的,于是有了对话的过程,整个对话的进行非常顺畅,这个对话以顾客道歉结束对话,进而实现交际目的。

4.引用式批评

引用式批评属于间接批评方式,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实现批评,言在此而意在彼。引用式批评指说话人引用别人的观点,间接地对听话人展开批评。有时候是引用规章制度或者道德规范或是法律要求,当然有些引用式批评是有特定的场合背景和社会身份地位的要求的。

例:老师:孩子,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学校要求,校规上有明确规定……

以上事例中,所有的批评言语行为都没有直接进行,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是通过转述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样的叙述是为了让听话的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和错误。老师的言外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这种批评模式并没有直接指明错误,从而保全学生的面子,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批评的目的。

2.讽刺式批评

3.2 留守学生的人格特点 本研究发现:留守组P量表和N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组,表明留守儿童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自控能力不强;比较冷淡、孤僻,有攻击和仇视等倾向;L量表得分却显著低于非留守组,表明留守学生有幼稚,自卑拘谨,难于适应外部环境的倾向。心理学家帕森斯曾说:家庭是人格的制造厂[9]。这些留守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却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父母言传身教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丧失,以及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面对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失当、失效所造成的焦虑、抑郁、苦闷、烦恼等消极情绪使其性格日趋变得孤僻、冷淡、不善言谈。

为了促成语言交际的成功实现,又因为每个人在选择批评策略的时候都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有时候可能是情境需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各种批评策略的混用,或者是讽刺式批评加引用式批评,或者是缓和式批评策略加引用式批评策略的使用。不管是哪两种策略的结合使用,或者是哪几种策略的并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实现既定批评意思的传达。

例:我不得不说,你们几个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当然,如果您根据公式,计算出了胎儿的体重不符合标准,也不用太着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否良好,还需要医生综合判断。最好的办法是在产检的时候咨询专业的医生,医生会给你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对于批评言语策略的探究和分析,部分学者认为使用间接批评策略的概率会相对高于直接策略的使用,因为间接批评策略本身的优势就是灵活变通,这样可以减少对交际双方的面子威胁程度。笔者则主张在上述提到的批评策略中,每一种策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需要根据交际双方所处环境、所在背景、双方身份、地位等等因素来选择使用的批评言语策略,只要能实现交际目的,每一种策略都是有用武之地的,至于使用的概率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三、批评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

批评言语行为只是言语行为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需要被重视,因为恰当合适的批评策略,容易实现交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批评言语属于言语交际的一种,这种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信息的传递是需要接收和回应的,批评言语行为也不例外,话语参与的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是互动的。简而言之,一方表明态度观点展开对另一方的批评,点明错误和不规范,另外一方一定会就这一行为给予回应和表态。我们之前探讨了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有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种,现在我们来探讨批评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和模式。

(一)道歉

道歉是指为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错误的行为,承认让人委屈或者对人无礼的行为,征得对方原谅和理解的一个行为,它同时也是批评言语行为应答模式里面最为常用的一种策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弥补和道歉,往往道歉的一方就是变相承认接受了说话人的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选择先向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态度,致以诚挚的歉意,然后再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这一回应策略相对来说使用频率很高,因为它最直接也最有效,适用于上述提到的所有批评言语策略。一旦确认批评者提出的批评是正确的,是应该被接受的,被批评者会快速给出回应,以道歉的方式结束批评的过程。这是批评者比较愿意接收到的答案和反应,最快速地证实这次批评的成效。

例:妈妈:儿子,你就不能在学习上上点心,天天被你们老师请去喝茶,这滋味真不好受!

儿子:对不起了,妈妈,我下次注意!

这一事例中,儿子对妈妈的批评内容全部认同,所以选择道歉承认错误,进而在此基础上向妈妈承诺下次注意。这句“对不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为自己在学习上不上心的抱歉;另一层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让妈妈被老师“批评”的道歉。整个批评过程进展顺利,交际效果理想。

(二)允诺

允诺是指答应、同意。当被批评者听了批评者提出的意见、想法,尤其是对于所犯错误的批评时,如果他们是接受的,那么就会选择这种策略来给予回应,向对方表现出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并承诺一定改正,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合同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工期合同的进度要求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的,但是在正常时空中,并不是能一切都能按照原计划进行,众所周知,工期如果出现变动会提高施工成本问题,所以,管理人员要对合同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方案部门进行好对接,并且制定出良好的施工流程[3]。

这一策略通常会被用来回应批评策略中的间接批评策略,因为一定程度上被批评者保全了面子,所以被批评者会给予感谢,于是选择使用允诺的方式给予回应。

在一次对话过程中,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都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理解。单就“饭店人多”这句话,它所体现出的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为饭店人多。言外行为就是这句话所隐含需要推断的意图,即说话人想换一个饭店吃饭。言后行为是这句话所带来的影响,即双方交流之后他们去另一个饭店吃饭了。

2.设置悬念开头。这种开头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启发读者思考,产生一种非读下去不可的欲望。《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常见的树,一般的树,作者为什么要说它不平凡?读者自然想知道其中缘由。《枣核》开头:“动身访美之前……”小小枣核,却要从中国带到美国去,而且还写航空信来托付,怎能不使人感到蹊跷?名篇《荔枝蜜》也是属于这种写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汉语中允诺这种应答策略是经常被使用的常见模式。在上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批评中更为频繁出现。从批评者的角度看,他们也愿意接收到这样的回答。

事实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一颗古老而巨大的生命之树上的嫩叶。人类,是其中一片叶子。所有的生命都通过看不见的枝条(我们已经灭绝的亲属和我们的进化祖先)而联系在一起。

(三)解释

批评言语回应策略中的解释,即合理的说明事件原因,当面临被说话者批评的时候,受训方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行为进行说明或者是解答澄清等,通常情况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发生中,被批评的一方针对提出的确有其事的批评都会请求宽恕。

随着时代的更新,大数据“big data”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其性质就是大量的资料资源。随着大数据的作用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掘,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已经逐渐朝着管理会计工作方向而转变。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因此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出庞大的数据信息王国,以此来实现智能化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与效率。

这一策略会被用来回应对话式批评行为的策略,因为对话式批评策略给了被批评者解释和澄清的机会,下意识过程中,被批评者就会选择使用解释的策略,将整件事情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更容易实现交际目的。

例:老师:你怎么又迟到了!

小明:老师,你听我解释,我是因为上学路上遭遇了车祸……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解释的内容是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个补充和说明,通过这样原因的解释说明来求得老师的理解和原谅。

(四)否认

否认顾名思义就是不承认,这是一种拒绝接受批评的回应策略。当被批评者觉得批评者的批评内容不符合事实,导致受训方拒绝接受批评时,他会选择有意为自己的行为再做一个讨论。这个时候会选择否认说话人的观点和意见,有时是部分否认,有时是全部否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否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批评方说出的话被批评者有意驳回,被批评者不愿意接受对方批评。

例:老师:我不得不说你这样做有些不太合理。

学生:不,老师,我觉得你只看到了片面的一部分,你听我说……

这一实例中,很明显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太认同,于是他选择了否定的应答策略。

(五)道歉+允诺

受话方已经认同说话人所批评的意见和想法,想要谋求对方的原谅,为错误行为提供补救手段,并就自己的错误做出承诺,保证自己接下来再也不会犯同样错误的一种策略手段。

例:老师:为什么上课期间出去打篮球?你知道这种行为是违反校规校纪的嘛?

学生:老师,对不起,我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保证我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在这一事例中,学生的应答模式即为道歉+允诺,先就自己旷课打篮球行为对老师做出道歉,同时向老师保证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错误出现[7]19-21

(六)否认+解释

受话方在听完说话者的批评之后,拒绝承认后,就这件事进行重新解释或者说明,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应答模式。

例:老师:今天的值日生是你,你没有做值日,是为什么?

学生:老师,不,我做了值日,只不过我做到一半的时候被数学老师叫去了办公室,所以我没有做完值日。

在这个事例中,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选择了先否认、再解释的策略。对于老师说到的事情,学生先否认“不”,进而进行解释我不是没有做值日,我只是没有做完值日。

经过探究和分析,上述提到的批评言语行为回应策略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和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几种,这几种回应策略的共性特征是以最为快速和有效的方式实现了交际目的,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间的关系并非不可兼得,相反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同时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能还有更多种组合方式等待继续探究。

四、结 语

批评言语行为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值得研究的现象,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将批评言语行为分为显性批评言语行为和隐性批评言语行为两类。批评言语行为遵循Austin的三分法,Austin认为言语行为除了陈述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意义,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部分。Searle继承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要根据言语的四个维度对言外行为进行分类,将言语行为的形式和意图结合起来。同时,因为批评言语行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它有很强的指向性,批评者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一个言语行为实施的开始。交际双方的观念、思想、情感态度的交流和沟通就是靠这种言语行为在传递,批评者传递的就是对被批评者的期待和影响。为了这种批评言语行为被交际双方更好地理解,就需要正确使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本文主要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对批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究,重点分析了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和应答策略。因为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性别等等方面的差异,在批评策略和回应策略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这个社会里面生活的人们地位、身份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年龄长幼、辈分高低、从事职业的社会声誉、接受教育的程度等等,这些差异都会导致说话者在交际活动中选择批评策略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交往过程中说话人对话语的选择。

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恰当地使用言语批评策略和回应策略,有利于交际双方更好地展开话题,并保证话题顺畅进行,达成交际目的。反之,如果言语策略不能恰当地使用,可能会导致既完不成既定交际目的,同时人际关系也受损。本研究一定程度上为交际双方顺利完成交际提供了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孙媛,徐科.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2] 侯风英.汉语批评语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4] 王谨.英汉批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5] 吴琼淑,樊薇薇.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2).

[6] 赵英玲.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7] 曹佳.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3).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Modern Chinese Critical Speech Behavior

LI Song-man1,PENG Shuang2

(1.International Chinese Colleg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Literature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Austin and Seale’s speech act theory and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this paper uses speech act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mmon critical speech acts in daily life.It mainly explores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critical speech acts,and divides them into direct and indirect critical strategies.Then,it focuses on critical speech.The response strategies of pragmatic strategies are apology,promise,explanation and denial,as well as their mixed use strateg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per choice and use of speech criticism strategi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are conducive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s and achie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Key words : Criticism;Speech Act;Pragmatic Strategy;Responsive Model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19.04.015

[收稿日期] 2019-02-2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YY141);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17XQ007)。

[作者简介] 李松蔓,女,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师;彭爽,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19)04-0109-07

[责任编辑:张树武]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