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_李继民

讷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61300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行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行传统甲状腺全切术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VS 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甲状腺良性疾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可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小切口次全切术;甲状腺;良性疾病

甲状腺良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的病种之一,以往对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甲状腺全切术这种术式,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该术式手术切口长度较长、术后留有显著的瘢痕,且术后对患者颈部肌肉产生不利影响[1]。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是近年新发展的术式,对上述缺点进行了有效弥补,但在手术效果尚存在争论。本文对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行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行传统甲状腺全切术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经相关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科学会制定的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4.47±6.83)岁,甲状腺功能亢进24例,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亚急性甲状腺炎6例。研究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51±6.75)岁,甲状腺功能亢进22例,甲状腺腺瘤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颈丛麻醉后取平卧位,在胸骨切迹2cm处作一切口,将皮肤和颈阔肌切开,逐层分离至环状软骨,暴露出气管后,分离右侧的甲状腺上极,在近心端开始结扎动静脉,预防出血,再分离下极,最后将峡部切开后,处理甲状腺腺体作大部切除。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传统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共发生并发症4例(6.67%),其中创口出血2例、手足抽搐2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21.67%),其中创口出血7例、手足抽搐3例,呼吸困难和窒息3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

3 讨论

甲状腺良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根除率较高。传统的甲状腺全切除治疗,虽然可一次性对病灶进行根除,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但往往存在着术后瘢痕明显和颈部活动受限等弊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甲状腺是一个供血丰富的组织器官,根据甲状腺供血丰富的解剖学基础,而甲状腺次全切术术后的手足抽搐、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甲状腺下动脉结扎有关系。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发生,对甲状腺次全切术进行改良,对甲状腺下动脉进行保留,大部分腺体实施楔形切除,其他手术操作过程和常规的甲状腺次全切术相同,从而有效的保护的喉返神经,同时又避免了甲状腺缺血坏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因不需对颈前肌群离段,不影响术后颈部旋转及抬头视物,皮肤感觉异常时间极大缩短,此外,由于术中对静脉和肌肉损伤较小,因此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恢复速度显著提升。术中对甲状腺下动脉进行了较好的保护,有效的避免了对喉返神经的损伤,同时采取楔形切除的方式,避免伤及甲状旁腺及周围血液供应,因此术后并发症较低[3]。需注意的是,进行小切口改良甲状腺次全切术时低于40岁以下病人甲状腺残余量可为6~8g,其他病人可保留超过10g,术中需仔细辨认出血部位,不可伤及甲状旁腺;术前可予以抗甲状腺药物,降低并发症;对于恶性病变、结节直径>7 cm者、肥胖者禁用。总之,临床甲状腺良性疾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可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云岭,尤志军.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30):34-35.

[2]陈伯泉.小切口改良手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05.

[3]邓先义.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5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3):38.

论文作者:李继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_李继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