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到现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从观念到现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观念论文,核心论文,现实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时候,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指明了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大方向。这同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任务一样,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运用、发展和创新,从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基于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初步学习和肤浅理解,在这里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作几点哲学思考。

首先,让我们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学习和思考谈起。仅从字面上看,作为建设和谐文化之“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概念的内涵,既可以指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的价值因素(即价值事实)构成的体系;也可以指由社会主义性质的、主体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还可以是指上述两个方面的统一。我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体观念的层面,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我这样讲,有三点理由:其一,《决定》中论述这个问题的小题目,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很显然,能够焕发出这种“精神力量”和发挥这种“精神纽带”作用的,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二,《决定》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同样,也很显然,所有这些“基本内容”都是精神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东西。其三,《决定》中论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问题时,则提出要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显而易见,这里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包容关系的,即前者包容在后者之内。换言之,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也就是要在全社会普遍地建构、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比较符合《决定》之原意的。

既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那么,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系就只能是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在人们的主体观念中的反映。因此,我们进行这种价值观念建构和培育的基础,就不在其观念本身,而在于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因为,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一切价值观念都是对其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的能动反映。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社会现实的。当然,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产生也有其特殊性。由于整个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诞生,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因而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和同质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社会主义新世界、新社会,还只是一种科学预见,而不是现实。也就是说,当时工人阶级拥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由于迫切地希望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由于直接生活在并受惠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尚处于萌生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连同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起,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并在革命胜利后长期发挥这种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仅仅依靠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的支撑,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直接和真正地从社会主义制度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他们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经说过:“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当然也包括“根据经验来确信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固然迫切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但是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性的前提,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只有当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进一步理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事实进一步丰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的确立、巩固和提升。

我们在思考和研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基础之后,再来思考研讨一下它的逻辑基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告诉我们,人们作为认识主体从周围事物获得的价值意识,是他们改造和利用这些事物的直接动机和精神动因,因此,要以关于该事物的本质即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基础。我们在一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形成比较客观和比较正确的功利性、评价性的认识。所以,一般说来,主体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都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它的认识论基础,而任何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转化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并用以掌控实践的精神力量。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能是这样。故此,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直接产生于、并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观念形态。只有当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也就是,当他们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以科学预见的形式,大体上勾勒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远景之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开始产生。在苏联、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产生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就开始有了它的直接的现实基础,有了它的直接的现实根据和土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现实土壤上能够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和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都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不可能从人民群众生活的直接现实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而只能产生于工人阶级思想家、理论家对其进行的科学思维,并自觉地“从外面灌输进去”,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不仅如此,这种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继续坚持、发展和创新,作为理论的前提和逻辑的中介。

这就是说,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巩固它的现实基础;二是要注重根据实践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从其与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看,后者具有更为直接和关键性的意义。我们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武装,包括学好和领会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才能着手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有走历史必由之路的自觉。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产党人,只有当不断地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三大规律体系的认识,才能真正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后,让我们再思考和研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和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那些基本内容,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导向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目标性因素;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思想支撑性和思想背景性因素;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伦理道德上的基础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些,例如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公平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等等,也都是它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内容。事有千万件,总得抓关键。应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其中的理想信念问题。

这是因为,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的,是它的根本性和关键性的成分和内容,也就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社会性价值意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要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求劳动阶级的解放和追求美好的社会未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这里集中地表现为一种科学性、政治性、社会性的理想信念。而当今我国人民群众所应当具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并且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的。这是我国人民中确立理想信念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层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和明确要求。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性的基本要素,还蕴涵着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对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对共产党人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由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也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现阶段的初步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最直接、最普遍、最现实的实践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也需要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导。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共产党人的价值体系中占有根本性的核心地位,是他们的主要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具有巨大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例如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前者在我国存在有几千年、后者则适用于全世界——只有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所吸纳和整合,才能成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目前和平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克服种种困难,而且对于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他在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总是一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人民和青年,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甚至说:“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所以,在广大人民中特别是在党员和干部中,认真和切实地抓好理想信念的教育与确立,也就是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围绕这个根本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确立和培育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签:;  ;  ;  ;  

从观念到现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