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内在制约_命题逻辑论文

“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内在制约_命题逻辑论文

“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隐性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命题论文,思维论文,自由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比往年,2012年作文题型确乎发生了超越人们预期的蜕变——变得成熟、深沉乃至于颇有点哲人气息了。这使得最早感知“春江水暖”的先知先觉者着实兴奋了一番。笔者也深有同感——是啊,习惯于“被命名”、“被命题”、“被指令”的人,习惯于“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人,怎能不为思维的“松绑”而雀跃呢?甚至理想主义者据此似乎可以谨慎乐观地推出一个论断:“后命题时代”不知不觉间到来了。

一、时代的转换:从“命题”到“后命题”

回首渐渐远去的“命题”时代,自然给考生留下“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种种印痕:诸如主题单一乏味、思想高度同质、表达公共化和机械化。这些皆根因于应试教育背景下极度缺乏符合正常人性人情的个体写作空间。其实“命题”者,当是不在考场的出卷人之谓也——国家教育意志的熟练操盘手,而对考生而言无非是扮演“被命题”的尴尬角色。由“全命题”到“半命题”直至给材料的“自命题”,花样翻新,本质不变:在时代宏伟主题和崇高情感的指引下作一番慷慨激昂的超“我”宣扬。因此,“命题”时代的作文只有符号化、抽象化的公共主体“我们”(we),而了无灵思洋溢、个性卓越的特定单数第一人称“我”(I)。这种“个人主体”的灵魂被抽空,必致假大空的泡沫作文泛滥成灾,绚丽面具下“人”“文”分离以致对立。如此丧失思想而赚得高分,贻害无穷的是导致普遍的人格虚伪——这是教育抑或反教育?是吮吸母语乳汁还是喝“狼奶”异化人的精神基因?

新世纪以来,伴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考生思想软性绑架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宽松的“话题作文”:且由提供封闭式材料的话题作文到开放式材料的话题作文。其间清晰可见的是改革大时代思想开放而在高考作文题型上的发展脉络。新世纪开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全新作文题型开始出现并日益引人注目——这就为考生的自主思维、自由选择和独立表达提供了多维、开放、无规囿的精神平台。但是,去了“硬性命题”之后,“软性命题”难免伺机死灰复燃。2001年“诚信作文”,那段保留了“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六大背囊却唯独抛弃了“诚信”背囊的材料,曾经造就了多少“思想粘贴”的“好”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换言之,“作文潜规则”改头换面地制约着考生的自主思维,成为青春生命精神之旅的严重桎梏。作文出题思路如此徘徊,似可隐约见到时代思想进步的艰难曲折。

纵观2012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型,则变得更开放、更个人化、更能承载考生作为“个人主体”的思想容量。尤其是从未现身、自由论说、充满不确定性的话题作文,终于姗姗来迟而毕竟来了。这方面,作为思想改革前沿的广东、上海等地的作文话题最为领先,值得深深玩味。

例1、广东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例2、上海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1]

以上这类不含隐性“思想指南”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是名人名言的某些观点或人生体验,具有中国作文题型中最为缺乏的人生哲学意味,能够引发考生的纷纭沉思和多彩遐想。其共同点则集中表现为鲜明奉行“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这实质上就是赋予广大考生自由思想并选择与其适合的文体之权利。比较传统“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乃至“填空式”作文,不作“思想指南”的话题作文具有释放思想活力的强大优势;特别是文体的自我选定,确保了自由思想的承载空间,不但对考生能有效选“优”,而且对整个中国教育可以发挥力纠时弊、培植思想力的特殊功效。环顾全国各地的题型概况,这种不设思想禁区的话题作文在2012年开始呈现“鼎盛”状态。辽宁省要求考生根据如下话题材料而展开作文:“台后一帘深色的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一位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有人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穿得光彩夺目?她说,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而福建省考卷则引用作家冯骥才的高见“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进而要求考生陈述己见等等。可以说,“开闸放流”已经成为作文题型发展的主流趋势——由“命题”到“不命题”、由思想垄断到心灵开放,时代思想价值取向之转换由此而可见一斑矣。所谓“一滴水可以映见太阳的光辉”,确乎如此。

二、思想重心的下移:从宏大叙事到生活细节

思想重心的下移,则是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另一大特点。从伪崇高到真平凡、从唯群体论到尊重个体生命、从辉煌的宏大叙事到有意味的生活细节——滔滔的时代潮流已经化为潺湲的涓涓细流。这种至今未能引起人们足够自觉关注的时代变迁,同样鲜明地体现在2012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型上。

细品深思之后,我们可以惊异地倏然发现:天南海北的话题着实别具匠心,愈来愈褪去炫目的“脂粉色”而共同指向本色的普通人生、普遍人性和生活冥思。也许历史开始成熟了,致力于引导青春生命走向“去粉饰”的“思想者”,而不是举起某种粗粝的“主流观念”挥向考生、将其心智逼入仄仄的思想角落。君不见:2012年高考话题作文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低重心、生活化、个人化的新特点,基本上放弃了“宏大的叙事”、“辉煌的历史”、“伟大的人物”之类高重心的“主流观念”。这方面安徽省和浙江省的作文《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具有发人深省的标示性意义。两省考卷所选的生活细节和平凡场景不但散发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的新意,而且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渗透出本色化、原生态的深意。不是吗?历史常常由细节铸就、由小人物玉成。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仰望天空一般庄严肃穆的真崇高(不是伪“崇高”),也要鼓励其目光回归脚下坚实厚重的大地。当喧哗的浮云飘然掠过头顶,也许更值得关注的该是立足的黑土地。两省这样的作文题型和深含在其后的宗旨更能激发考生超越“作文”自身的灵性智慧:只要常葆一颗敏感的诗心,日常生活处处有哲理、时时有真谛。

如果“后命题时代”继续坚持高考作文话题的低重心和多元化,就定能切实保证中国考生避免“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难堪。深而言之,高考作文走向低重心和多元化的本色生活,实质上是引导写作主体的重心位移,即从符号化、公共化、抽象化的“类主体”(复数)转移到具体化、个性化、心灵化的“个人主体”(单数)。这种从“类主体”到“个人主体”的转换,将深刻撬转写作教育的哲学支点从而可能引发其革命性的变化。当我们只有强调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社会化“个人主体”,才能逻辑地凸显出人之表达智慧及其个人化、动态化和生成化诸特征,才能合法地呵护和张扬每一位在场考生或学习者的言语个性甚至潜在的言语个性;换言之,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人”,正是置身具体语境中的生动的“个人主体”(one,individual),是与特定生活情境相邂逅而灵思迸溅、才性横溢的活生生的“独特主体”。[3]如是,必将能强化语用主体独立表达尤其是自由评论的能力,必将能凸显其更主要、更本质、更具有未来性和创生性指向的自主表达力——这与中国社会“人”的回归、自我的苏醒这种社会思潮完全吻合。据此,我们可以自信而乐观地判断:高考作文走向低重心和多元化的本色生活,这是中国当代作文教学思想史上一场观念悄然巨变的先兆,是我们时代语用哲学观念一次倏然闪现的飞跃。

三、“后命题时代”:指向作文教育的普世价值

放眼世界,告别命题,走向自由思考和自主表达的“后命题时代”,完全顺应了全球化时代作文教育的普世价值取向。质言之,各国学校作文教育及其考试的价值导向,就是以立言来立人、以多元开放的话题来砥砺青春生命的思想力和表达力。现以伴随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而进入中国教育界视野的Essay为例,就可以极为鲜明地看到中国高考作文题型之进步与其深刻的逻辑关联。

Essay是一种学术评论体,由主题、支撑事例或细节、结论三部分构成,用以锤炼缜密的逻辑理性。SAT关于Essay的题型结构包括“提示”(prompt)和“任务”(assignment)两部分。“提示”所提供的无论是现象、事实或思想观点,均是开放式材料,即内蕴着某些不确定性;“任务”部分,鼓励表达自己观点,或推理或事例皆出乎支撑观点之需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多元乃至无限延展的精神空间:学生可以自由放飞一己的思想翅膀,酣畅地享受思想表达的快乐,充分地获得“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且以近年Essay考试真题为例予以说明。[4]

1.提示:

在一个自由的现代社会中,压力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激烈了,在过去失败就意味着被监禁或者更为糟糕的境遇。然而,这种影响却是更加危险的,因为它难以预测。这一类压力包括像我们的邻居一样生活,像我们的社会团体一样思考,按照他人的意向来重塑我们自己。加入一个团体的呼吁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是摧毁我们个性的不正是这种一致性吗?

个体像集体中的其他人一样思考和生活是否始终是有害的?计划和撰写一篇能够表达你自己观点的文章。用推理和来自你阅读、学习、经历或观察的实例来支撑你的态度及观点。

2.提示:

现代社会的人们将从日益丰富的有效选择中获益,这个观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可以选择几百种早餐麦片或者各种款式的手机,他们应该可以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一种商品。但是,有了这么多的选择,人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们为每一个选择而苦恼。

多重选择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多于少量选择吗?(要求同上)

3.提示:

“传统”这个词看起来实在有些无辜,看到它我们就联想到我们的祖先所实行的节日习惯。但是,传统或者至少是它所蕴含的信条,是一个圈套。在不同程度上,从个体到民族,传统仅仅是一个借口,一个让我们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借口,即使这种做法事实上毫无意义甚至对他人是有伤害的。

传统会阻碍人们按照新的或者更为明智的方式办事吗?计划和撰写一篇能够表达你自己观点的文章(要求同上)。

评论:上述Essay题型对走向开放的“后命题时代”中国作文教育与作文高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无论是何种话题,从指向社会现实形态的议题到形而上的哲思话题,都不预设束缚考生的思维路径或基本框架,甚至连隐含在题内的暗示也了无痕迹——任你挥洒富于表现力的生命智慧。因为,作为SAT的组织者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从培育学术创新文化的宗旨出发,视高度同质化的“命题”是自由思维的天敌、格式化的表达是人格矮化的表征。由此启发我们,需要坚定高标一种崭新的理念:作文教育及其考试在本质上就是要为未来每一个独特公民培植开放的思想活力和旺盛的表达个性——这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作文教育的普世价值之所在。

四、“后命题时代”:警惕对自由思维的隐性制约

其实何止是高考作文!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正在悄悄进入一个“后命题时代”——这才是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变化给国人思想生活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提示。思想创造的活力从来不是源自机械统一僵硬的“命题”(包括全命题和半命题),而是来自“不命题”宽松氛围下的自由探索;教育也不仅仅是诸如“规束”、“训导”之类的同义词,而更是自由思维、灵性智慧的深刻象征——这才是“后命题时代”的真正内涵。

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演绎,我们欣见莘莘学子能够享受自由思维、自主推论的美妙和独立表达、个性言说的畅快。无疑,作为对现实人生本质的高度概括,“我存在→我思考→我表达”是最自然不过的生命哲学逻辑。但是,悄然回眸2012年刚刚过去、硝烟未散的高考鏖战,我们不难发现“后命题时代”值得警觉的某些局限,言其为“隐性命题”对自由思维的另一种制约,大概并不为过——这也就是“后命题时代”对自由思维的限度。释放自由思维的“反命题”形式回归固然好,而对自由思维运行实质的“潜规则限制”当然更需戒备;换言之,我们必须警惕“外松内紧”式的隐性命题对考生脆弱心智的软性制约。“外松”是指表面上考卷本身似乎并没有明确“指示”应当写什么或者不应当写什么,似乎无拘无束、任君挥洒;但是,其实骨子里并非如此。所谓“内紧”,即考卷所提供话题材料的本身蕴含着考生只可意会的“正确指向”、应当领受的“高尚观念”,从而实质性地规束思维的运行向度——这就是正在被抛弃而又偶尔悄然“显身”的“作文潜规则”。上文曾述2001年流传甚广的“诚信作文”,曾经给考生造就了多少“思想粘贴”、人云亦云的“好”作文,至今记忆犹新;遗憾的是,2012年依然有隐性“思想指南”的此类命题题型出现。

例3、请看某市的作文命题: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

这与所谓“诚信作文”前后相隔整十年,而命题的潜在意图与表述风格何其相似。尽管命题人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但是,既然设有“材料含义范围之内”的明确要求,自然就让早已被应试教育训练得“聪明”无比的考生思想上“束手就擒”。试问:如此一来,能不规束作文可能的立意和基本思路吗?能不限制“三自”原则的完全落实吗?难怪有严肃的学者端然批评该卷“指向太实”。事实上,新浪网在对2012年高考最“寓意深远”作文题的自由投票中,该市作文题型的得票率只有2.9%,荣获“殿军”。[6]众所周知,在中国应试作文范式中,考生往往养成了按照教育语境及其内在预设的表达“潜规则”来规定思路的这种写作惯性。“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等等无异于引诱考生思想轻松“入套”:任劳任怨的自我牺牲精神、崇高感人的国家至上信念、以苦为荣的超我道德评判等等,舍此难有其他选择。国家自当尊崇、责任当须看重,但是个体生命力和生活幸福感亦应获得充分弘扬和尊重。否则,何来一个强盛勃发的国家。那种把个体与群体、一己与国家剥离开来的道德说教(即使是变相或隐性)颇值得商榷,因为它所蕴含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后者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必须以前者的自我牺牲为必要代价。至今这种经不起推敲的道德价值观还常常被宣扬于课堂、渗透于作文,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考生的思想观念、无形之中压抑着思维的个性活力和表达的心灵真实。看看横跨十年的两篇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实为改装版的命题作文。因此,言其为“外松内紧”式的隐性制约,确乎当也。

总之,在为进入“后命题时代”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尚需要保持对“隐性”命题的高度警惕,否则,它可能异化为对青春生命思想力和表达力的另一种深度制约。

标签:;  ;  

“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内在制约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