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正在发生的信息观念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发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在发生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信息环境,从而导致人类的信息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革命。站在人类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我走向何处?我们的企业走向何处?我们的国家走向何处?这三个问题刚好组成了人类信息观念革命的三个深层次内容,即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的信息观念革命。在对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革命进行了大量论述之后,有必要对正在形成的人类新的信息观念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信息学界责无旁贷的学术任务。
所谓信息观念就是对信息的根本的看法,它基于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和发挥。由于本次信息技术革命与以往技术革命一样都是从生产力角度促进人类的进步,从而导致国力和民生的改善,它对传统信息观念的变革也以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的顺序展开。
一、经济层面的信息观念革命
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局限,长期以来信息价值在各个层面的体现不全面、不均衡,但是在经济层面的价值体现却相对充分,这就决定了传统信息观念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信息的价值。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如“信息就是金钱”、“关于黄金的情报比黄金本身更加贵重”等对信息价值的形象表述,各国都加强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但是,世界经济正在迈向信息时代,这种产生于工业社会的信息观念在信息经济中已显出局限,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见树不见林,缺乏对信息观念形成基础的深入分析与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信息观念的更新也走了相当的路程,从对信息缺乏认识到尝到信息的甜头、再到初步认识信息的价值,反映了信息观念的成熟过程。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信息观主要适应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依靠行政指令到依靠市场信息的转变,并没有体现当前正在波澜壮阔向前推进的这场社会信息化革命对信息观念的深刻影响。就全人类而言,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下,信息观念在经济层面上正在发生如下深刻变化。
1.信息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资源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资源,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有效地运用资源而改进劳动资料以及合理配置资源而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这三种资源的运用程度与重点是不一样的,这标志着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在石器、青铜和铁器时代,人们把物质资源转化为锤、斧等工具进行生产,相当于手足的延伸。18世纪之后,人们学会了开发和利用能量资源,出现了蒸汽机和电力,这相当于人的体力扩张。20世纪40年代之后信息这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创造的自动化、智能化的高级生产工具,相当于人的脑力的延伸。目前的社会信息化革命,使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使其作用程度明显提高,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以前我们只把信息与物质、能源并列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资源,现在信息已上升为主导资源。在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经营中,信息也表现出超过物质和能源的更高的价值。在当今高度竞争和技术驱动的企业经营环境中,限制或决定企业增长和战略成功的核心资源已不是资本,而是信息及组织能力。信息取代货币、物质资本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2.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产值为10200亿美元,其中硬件产值9000 亿美元,软件产值1200亿美元,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我们不能用年,而应该用月、日作为时间单位来观察信息产业的发展。到2000年,信息产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除了信息产业带来的巨额价值增殖以外,具体到各行各业,信息资源不仅通过节约物质和能量来使价值增殖,同时,凝聚在信息上的知识本身也可以作为生产投入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人们积累的生产和组织管理知识以软件形式直接注入生产工具中,大大提高它的效能,生产工具已呈软件化趋势。比如,发达国家航空工业增殖价值的一半来自信息投入,而原材料却减少了60%。汽车工业由于采用自动化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和能量消耗只占1/5,而信息投入却接近1/2。在金融领域,银行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全面迅速掌握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动态,以信息传递代替资本划拨,减少资金积压。美国银行收入4/5来自信息,而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
3.信息成为新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因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即生产工具组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完备体系,使生产的全过程——设计、制造、库存管理、运输、后勤、培训、经销一体化,在信息系统统一指挥下,生产周期缩短,节奏加快,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信息是这种新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因。莫托罗拉公司以前要3 周才能提供的电子打码机缩到2小时就能提供,惠普公司5天就能提供过去4 周才能提供的电子测试设备。供货时间急剧缩短得益于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效率的提高。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因子,高速数据网信息流量按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社会净产值也会同样飞速增长。从现在到21世纪前10年,美国生产率将提高20%~40%,这主要依靠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
二、政治层面的信息观念变革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不仅包括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还必须包括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信息力。这就是政治层面信息观念变革的核心内容。所谓信息力是指一个国家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等方面实力的总和。它是一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力的基石,在国家主权维护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信息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种“基础技术”,信息优势是一种前提优势,它广泛渗透和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决定着国家的整体实力,进而决定一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权重。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以前主要来自国境外的军事威胁,军事力量是扩大政治影响力的最直接手段。但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向高技术转型,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转向经济竞争,传统的武力扩张已越来越不可取,经济的落后和文化的渗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最重要因素。信息力的软弱是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而信息力的强大则是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苏联的解体就是在信息力的作用下,自身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与外界的反差加剧,从而在国内激起不稳定,最终导致权力的崩溃。
2.信息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信息是精神、文化产品的载体,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是传播和扩散精神和文化信息的前提。它强化和延伸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国力强盛的一种体现。而信息方面的落后将导致国家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受制,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另一种威胁。
据统计,世界75%以上的电视节目和65%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掌握在西方手中。西方四大通讯社的日发稿量相当于联合了84个国家通讯社的不结盟通讯社所发信息量的1000倍。从西方国家流入发展中国的信息是后者流入前者的100倍。在娱乐、文化、学术、教育等领域,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占压倒优势,从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等主要信息载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输入也远远大于输出。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垄断程度。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延伸,这种信息的一边倒流动趋势还会加剧。信息是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载体,失去信息传播的优势和主动权,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信息和物质不一样,很难遏止其跨越国界的传播,对物质的流动可以筑起贸易壁垒,对信息的流动却难以构筑“信息壁垒”。没有强大信息力的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全方位信息渗透。当一个国家淹没在外国的信息之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时,只能被动地沉默无声,而一个沉默的国家是没有主权的。
三、社会层面的信息观念变革
本次数字化信息革命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力,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又被称为社会信息化革命,它为整个社会建立了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使人类在这一新的平台上学习、工作、生活,给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因此,社会层面的信息观念变革正在以下方面深入展开。
1.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特别强调要把“全民服务”的概念扩展到21世纪的每个公民,国家不能接受把人民划为信息的富人和穷人,无论收入如何、残疾与否,或居住何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信息服务。在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后,今天又提出了“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而且重要性不亚于前者。信息将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主宰,如果一部分人进入信息圈,而另一部分被排除在外,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2.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信息化
个人和家庭对这次信息革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原因在于多媒体和网络这两项核心技术一下子拉近了计算机与个人生活的距离。过去功能单一的计算机仅作为研究和生产的工具。但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发现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医疗、服务、传媒竞然与计算机如此密切相关。网络技术使人们需要的各类信息源源不断地直接走进自己的生活,原来难以企及,现在唾手可得。到下世纪初,美国晚间及周末黄金时间的上网人数将超过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可能超过书本对人类的影响,因为书本学习是一种单向被动的知识传授过程,而网络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多向的知识探讨和信息追求,它使学习与创新、知识传授与更新同步发生,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奥拉克尔公司总裁埃利森进而提出要建立世界图书馆,把世界上所有的书、报刊、影视全部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以改变人类知识积累和存储的方式。目前,美国家庭电脑服务已超过企业电脑,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信息化标志着信息革命深入人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信息革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有专家打比喻来形容,如果汽车工业的性能价格比提高和计算机一样快,那么,一辆福特牌汽车的售价今天只等同于一盒火柴。信息观念的变革必须尽快赶上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过程。
收稿日期:199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