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构建聋校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聋校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聋校数学教材中,问题的设置大部分脱离学生实际,而正是由于教材的陈旧,教师常常忽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上聋生失聪带来的沟通障碍,思维能力发展缓慢,使很多聋生对数学学习尤其是数学问题的学习产生畏惧,极大地影响了数学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从聋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构建了聋校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如下图)。
一、走进生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对学生生活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
1.创设直观性情境。
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例如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其实在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想不想了解一下?亮亮和他的几个好朋友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动物的知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查到了哪些有关动物的知识啊?蜂鸟出生时还不到1克。小狗重1千克。最大的袋鼠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千克……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可以使用克、千克、吨等作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也就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两个质量单位朋友:克和千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关于圆形的建筑等自然界中圆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片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知识。然后告诉学生: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4.创设体验性情境。
例如教学《轴对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轴对称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二、点击生活——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的认知“短路”, 容易使聋生的学习过程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相脱节。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感知、体验,不仅掌握形式上的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探究。
1.身临其境,使数学问题实际化。
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教材上的主题图是小动物排队做操的场景,通过两个小动物自报的位置,来确定第几排第几个位置的递进规律。我觉得这样处理聋生较难理解,于是我在上课时先给学生重新排座位,请他们根据座位号自己找到座位。通过老师介绍“第几排第几个”,大家一起找第几排第几个,到最后学生独自找座位。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第几排第几个位置的递进规律。
2.模拟表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像“相遇问题”的知识,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不同时、相遇、相距,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我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了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作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两个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作相背而行,到停下的地方叫作终点。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赶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了……这些表演生动真实,甚至幽默滑稽,费时不多,激发了聋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动手操作,使数学问题动作化。
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如认识几何图形,教师通常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看、摸、比、量、算等动作,由点而面,由部分而整体,全面把握几何图形的性质。
4.实验演示,使数学问题具体化。
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我就亲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
此环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 链接生活——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要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品尝拼图的快乐。同时在班级设立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作业的独特性。
2.开辟“第二课堂”,创造课外的精彩。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如学完三角形的面积,书上安排了一道题:量出你的红领巾的底和高,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完成作业时发现:①最长边为底量高比较方便;②底太长,用直尺难以直接量出准确长度,可把红领巾三折或四折再量,渗透了分数乘除法计算;③在红领巾上画高不好,可以把它对折,折痕就是高。
四、 深入生活——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改进或补充,聋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论文作者:柳洪梅 鞠丰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台秤论文; 生活化论文; 情境论文; 两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