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措施论文_张春燕

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措施论文_张春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对患者伤口护理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15例伤口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访视和测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通过分析,伤口护理中患者主要出现焦虑、恐惧、悲观、抑郁等心理。结论:为促进伤口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关键词】伤口护理;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97-02

临床上,因伤口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尤其是慢性难愈性伤口,疗程较长,再加上担心影响美观,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悲观等心理,而这又会影响到治疗效果[1]。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本文主要对我院诊治的115例伤口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进行回顾分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5例伤口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88例,女患者67例;27~65岁,平均(42.2±3.1)岁;手术伤口41例,糖尿病足溃疡24例,烧伤14例,慢性感染性伤口23例,肢体创伤伤口13例。

1.2 方法

在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访视,掌握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焦虑自量表、抑郁自量表等测评了解患者的心理。

2.结果

通过测评和分析,本组115例患者中,出现焦虑心理63例(54.8%),抑郁心理56例(48.7%),恐惧不安心理48例(41.7);悲观心理37例(32.2)。

3.讨论

3.1 常见的心理状态

从本研究结果看,在伤口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心理状态有:(1)焦虑,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的心理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形象或者美观受损,以青年男女外伤患者多见,部分患者会担忧肢体功能康复效果,会担心能否回到原岗位工作。此外,有些慢性伤口的老年患者病程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或者多次换药,会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往往易出现焦虑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抑郁,通常患者会因为伤口的愈合不够理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而渐渐出现失望、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比如:烧伤伤口、普外科术创口、感染性伤口等。(3)恐惧不安,患者出现此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伤口疼痛,环境变化,再加上对自身病情过于担忧,缺乏认知。此种心理以女性患者多见,严重的会引起生理变化,比如:暂时性休克。此外,慢性伤口患者在清创时需使用一些器械,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2]。(4)悲观,病程长,长期更换敷料的患者,比如:皮肤溃疡,因病因较为复杂,疗程较长,治愈难度较大,使得患者逐步丧失信心而出现悲观心理。

3.2 心理护理措施

3.2.1加强健康宣教 首先,在伤口换药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通过健康手册、讲解等方式教授患者一定的健康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病情及临床治疗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伤口愈合。一方面,要向患者详细说明伤口护理中会存在一定的痛苦,让其有心理准备,并要让患者相信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够把疼痛度降低最小[3]。另一方面,理解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治愈信心,指导患者放松和身心,减轻对伤口疼痛抵抗,以提升疼痛耐受力,稳定心理。其次,在伤口治疗中,需要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效果、使用方法及可能出现布设和处理方法,让患者了解所用药物的情况,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最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讲解换药之后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伤口自我护理能力,确保护理效果。对于糖尿病足病、压疮等患者,应进行全程性健康宣教。

3.2.2营造良好环境 对于门诊治疗患者,考虑到门诊室的患者流动性较大,在布局上,应合理设置候诊、治疗区域的环境,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光照充分而柔和,配备一些娱乐性设施,比如:电视、书籍等,营造舒适的环境,让患者的心情舒畅,且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3.2.3强化心理支持 在临床治疗中,护理技术水平会影响到疗效。良好的护理技术可减少换药时间,可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减轻痛苦,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所以,应重视和加强伤口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让科室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伤口进行准确评估,且可进行有效处理,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规范使用各种伤口敷料的应用,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给予患者专业感和安全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解除不良心理状态。

3.2.4加强心理干预 一方面,尊重并理解患者。科室护士在日护理中尊重患者,比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开展护理时,应拉上挡帘,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在临床护理中,科室护士还应理解患者,耐心听取患者感受、意见,认真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以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提高患者的临床配合度。另一方面,争取患者信任,给予患者鼓励。在伤口护理中,对疗效不够理想的慢性伤口患者,由于患者感到治愈无望,会担心预后,所以,要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在护理中多给予患者鼓励,得到患者信任。应针对性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安慰,消除患者的不安、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也可通过积极、合适的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和心理暗示,让患者心理得到调整[4]。此外,科室护士主动和患者交流,态度和蔼、真诚,语言通俗,详细说明伤口护理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通过鼓励、支持、疏导、安慰等心理干预,可让患者的心理得以平衡,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总而言之,在伤口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随访、心理评估等掌握患者的心理,加强健康宣教,增强患者的临床依从性,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强化心理支持,稳定患者心理,让其更好的配合护理,确保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雪芬.外科伤口护理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l(3):190-191.

[2]何育生,黄海霞,高桂英,等.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84.

[3]蒋琪霞,耿广莉,蒋菁,等.伤口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5,35(3):135-138.

[4]薛彩平,李淑娴,刘春燕,等.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03:143-146.

论文作者:张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措施论文_张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