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两个新论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作用论文,两个论文,辩证关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两个极为引人注目的新论,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两个新论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未曾阐述过,而且以往的社会主义各国也未曾实践过。深刻理解、正确把握这两个新论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关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廓清了社会主义的迷雾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诞生了70余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这使社会主义实践出现许多坎坷和挫折。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一系列著作中,都曾经触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出科学、准确地表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的实践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俄国搞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十月革命前夕,他简单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①但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社会主义实践才刚刚开始,所以列宁又强调说:“我们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②可以看出列宁也未能回答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后来斯大林教条地套用了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某些设想和列宁的有关论述,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公有制、按劳分配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几十年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上述经济体制已严重地限制、束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结果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竞赛中,社会主义不仅未能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反而使其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以往经典作家的局限性,第一次精辟地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小平同志的这些论断第一次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等重大理论问题,弥补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留下的理论缺憾,从而廓清了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迷雾,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在这里应当指出,过去我们一直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两条也都曾反复强调过。但他在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却未强调这两条。这是因为:第一,这两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为了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以及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物质基础——比资本主义更发展的生产力,以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第三,公有制、按劳分配实现的具体形式究竟是怎样的,也还是个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邓小平在专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不提这两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拯救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将会实现公有制这一理论出发,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必然会引起生产本身的社会化,产品会由个人产品变为社会产品。这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对整个经济的管理应由一个社会管理中心来进行的论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管理问题,认为整个社会将变成一座大工厂,社会经济运作相当于工厂内部有计划的分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几乎做了同样的论述。
列宁继承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废除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始终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看成是不相容的,而他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向利用市场机制指导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但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在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这种模式后来又成为中国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的样板。
现在看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失误就是排斥市场,敌视市场。因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市场和计划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二者其实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只手。西方经济学家早已认识到,在高度现代化和世界市场日渐一体化的今天,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一只“无形之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计划这一只“有形之手”。
我们现在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国家计划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却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效益越来越低。结果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所言:“从总体效率的较量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相比,已被证明是更为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已被证明抵不过现代市场经济。”④
面对两种经济体制表现出来的强烈反差和整个社会主义所受到的严重挑战,特别是面对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向传统的教条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在我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
首先,他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自主经营的方针。他先从农村入手,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有了独立性和生产经营自主性,农民率先进入了市场。接着又在城市改革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主张政企分开,使企业逐步取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地位,这就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
其次,邓小平大力倡导开辟国内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他主张大力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倡导建立跨地区的国内统一市场;特别强调建立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从而使我国出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雏形。
第三,邓小平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张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先后建立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从而出现了全国大开放的格局。在一系列大举措下,我国经济正逐渐融进国际统一的大市场中。
为了给市场经济正名,邓小平还多次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1985年10月,他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⑤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引入市场经济。后来,他又多次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特别是1992年春,他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批判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观点。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在邓小平一系列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终于在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从而摆脱了以前那种停滞不前的困境。
两个新论的辩证统一为社会主义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两个新论的紧密结合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怎样才能高速发展生产力,怎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出来?这是一个使我们长期困惑而不得解决的问题。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社会基本制度和科学技术因素,还取决于它的经济运行方式即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纵观全球,我们又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凡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作用发挥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凡是不实行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会慢一些。
我国社会主义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这种所有制形式应当说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总是上不去呢?主要原因是个体制问题。在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脱节,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结果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生产发展缓慢。
回顾改革以来的历程,我国经济体制正一步步向现代市场经济靠拢,我国生产力出现了奇迹般的发展。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真正得以体现出来,那就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二、两个新论的密切结合是达到社会主义目的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⑦他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准。社会主义的其他东西,包括发展和解放生产力,都要服从于这个最终目的。如果发展生产力的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那末,它与资本主义也就无甚差别,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了。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不存在剥削,也不可能产生两极分化,但平均主义大锅饭,却只能导致共同的贫穷。所以在这种体制下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这已为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同时,它注意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盲目性等消极方面的东西,从而能够自觉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两个新论的密切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力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它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却出现过不少阻力,走过不少弯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⑧。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源在于,我们以前的改革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搞一些小的修修补补,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兜圈子,总认为市场经济姓“资”,只有计划经济才姓“社”,所以只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冲破姓“资”姓“社”的樊篱之后,才能加大改革的力度,从一种经济体制向另一种经济体制变革。
同样,扩大对外开放也需要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市场经济论支撑并作为理论基石。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论则认为,世界正急速地向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世界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要使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同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必须把发展经济的视野扩展到全世界,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学会国内建设和开展对外经济两套本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优越互补。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经济的起飞都离不开国际大市场所提供的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3卷,第62页。
②《列宁全集》第27卷,第134页。
③⑤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148-149页、第373页、第110-111页、第372页。
④《刘国光谈建立中国新经济体制》,载《中国工商》1992年第12期。
标签:计划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列宁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