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论文

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陈玉婷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经典诵读持续升温,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及教学领域的探索层出不穷。义务教育阶段的“部编本”新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三版)也在每个单元增设了“课外古代诗词诵读”板块,每册教材增加了古诗词诵读推荐篇目12篇。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指出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的中国底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年)也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具有文化创新能力”。

以语文课为主阵地,将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既体现了语文教育回归人文传统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精编诵读读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为了解中职生经典诵读现状,我们在本校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共收回936份有效答卷。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本校中职生阅读中华经典诗文的主要来源如下:

经典诵读的读本层出不穷,诵读的资源无限丰富,但大部分中职生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常常仅局限于课本上有的、课堂上教的、考试要考的,这对于青年学生的诵读积累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浩如烟波的中华经典而言,语文课本是一滴水,更浩瀚的世界在课外。经典诵读必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诵读的广度,用经典的魅力引领学生思接千载,神驰八极。同时,资源的丰富性也带来了选择的茫然性,因此,精编优选适合中职生使用的诵读读本,是开展诵读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诵读篇目的选择首先应关注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所谓经典,应当是用最优美的语言记录下的最优秀的思想、最动人的情感,在岁月长河的淘漉中历久弥新。传统经典篇目无论从外在的语言形式,还是内在的精神涵养,都堪称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上至先秦时期的《诗经》、诸子散文,下至晚清诗词佳作,从华美精致的唐诗宋词,到平实如话的现代诗文,“文质兼美”应成为选编的首要标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语言凝练,特别是含有名句的诗词文作品,对中职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国素来讲究“文以载道”,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所说:“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琼浆、醍醐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是精神世界立根树魂的根本。”而语文学科具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天然的优势。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迅速成熟的关键期,那些凝聚着先贤光辉思想的优秀经典名篇,可在人生智慧、价值关怀、人格养成等方面对青年学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诚然,每个时代文学的发展,都必须也必然会受到前代文学遗产的影响。汤显祖的戏剧“临川四梦”,就是继承与改革魏晋志怪、唐代传奇、元人杂剧和明代话本,并结合他所生活的中晚明时代,所创作出来的划时代杰作。尤其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的一座巍巍高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21世纪以来,随着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世界的巡演,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正在从“美丽的古典”走向“青春的现代”。

5.1 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富集乡土植物和化学修复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2%土壤修复剂Ⅱ(E)”修复效果最佳,尤其是与狼尾草、刺儿菜、小麦、马铃薯植物搭配为最佳。

诵读读本的选编还应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中华传统经典名篇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诵读的主体内容,这是无可争议的。同时,对于信息时代的中职生来说,智能手机成为人手一台的“标配”,网络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那些经由网络而广为传播的优秀作品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易被认同和接受。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爆红的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因“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一句,在网络上掀起续句高潮的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简卢陟》;被广泛引用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木心《从前慢》);被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当你老了》(爱尔兰诗人叶芝);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之际,被网络世界广泛转载的诗作《母难日·今生今世》;深受学生喜爱的纳兰容若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人类情感中的共性,故而具备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也较适宜作为中职生的诵读素材。

其次,植根于教材,整合单元内容,组织“群文诵读”,是实现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所谓“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是要打开“教材”这扇窗,放入“群文”之大江。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提炼议题,组织一系列与教材相呼应的诵读文本,以一篇带多篇。群文的组合线索应当是多元的,比如作者、朝代、主题、文体、语言特点、作品风格等;群文组合的结构也应当是多元的,比如并列式、递进式、互补式等。这对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以现行的高教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为例,通过整合教材中《我的母亲》《合欢树》《父亲的手提箱》等文,我们提炼出“寸草春晖”这一主题,遴选出《岁暮到家》《诗经·凯风》等四首古诗以及余光中《母难日·今生今世》等两首现代诗,编入诵读读本;针对教材“小说戏曲”单元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以“名著中的诗情”为线索,组合了《西厢记·长亭送别(选段)》《牡丹亭·皂罗袍(选段)》《〈水浒传〉卷首词》《题〈金陵十二钗〉一绝》等系列诵读篇目;结合《将进酒》的教学,筛选李白的经典诗作,开展“人物专辑式”的群诗诵读;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以“豪放词与婉约词”为线索,组合不同风格的词作,开展比较式的群诗诵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将“经典诵读”与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有机整合的模式,既拓展了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广度,也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向纵深发展。

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光储电站的模型,设直流母线电压为400 V,储能电池的容量为3×103 Ah,电动汽车的容量为15 kWh,仿真时间为24 h。为了突出电动汽车对改善光储电站直流母线电压质量的作用,设置以下4种算例进行验证,分别为无电动汽车接入、10辆电动汽车接入、10辆电动汽车接入(光伏功率发生波动)和20辆电动汽车接入。

二、善用策略,解决“怎样读”的问题

1.激发兴趣: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成功的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强制学生去读、去背,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去读,进而主动去背,持续地去读。对师生双方来说,缺乏了对经典诗词文的由衷热爱,有效的诵读活动就不可能开展下去。在问卷调查中,我校中职生对“你对中华经典诗文感兴趣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呈现如下分布。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并不浓厚,有半数被调查学生仅停留在“有一点兴趣”的层面。如何将这“一点兴趣”激发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呢?

此时,城市蔓延已不再适应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必须转向精明增长,如若一再坚持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周边的农田、生态保护区等将消失殆尽,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城市环境污染将更为严重,英国“雾都”伦敦就是个典型案例。[5]

2.日有所诵: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在上述问卷调查中,有44.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经典诵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理解”。“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你希望老师在哪些方面加以重视?(多选题)”这一问题,有74.4%的学生选择了“对诗文内容的理解”,29.9%的学生选择了“诵读技巧的指导”。这充分说明,经典诵读不应该是“下放任务+放羊”,教师指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尝试利用主流媒体的诗词类节目来开启“趣读”之门。央视纪录片《诗词中国》,节目第一期从一条热门微博谈起,分享了一位打工老人为答谢好心人而创作的诗句“冬舍棉,夏施单,良善之心日月鉴,秋冬交际收夹袄,强似三春绫罗穿……”传达了“诗就是生活”的理念。《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16岁才女武亦姝、外卖小哥雷海为的精彩片段,以及文化系列片《唐之韵》等,这类制作精良、观赏性强的节目都能激起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公众号,例如丁立梅的《你有蔓草,我有木瓜》、王晓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等,这些作者用时下年轻人熟悉的语言风格来解读古典诗词,轻松晓畅,较易被中职生群体所接受。

相对而言,中职生的课业负担较轻,业余时间充裕,可利用晨读、晚修等固定的时间组织规律的诵读活动,将诵读常态化,做到“日有所诵,久熏成习”。有的学校采用“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督促学生每天花15~3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保持时间的固定性和持续性,这种日积月累的力量是惊人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经典诵读不能贪多求快,而应讲求日积月累、润物无声。诵读内容可以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而定的“群文”,诵读的方式可以是齐读、分组读、轮读、分角色读、展示读等,诵读的媒介可以是微信学习群、蓝墨云班课、“为你诵读”APP等信息化学习平台。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通过就业指导课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个性、兴趣和特长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主动出击;开展创业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增加公关礼仪、经营管理、创业常识、技能培训等,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

3.立足课堂: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从印度食素主义人群城市分布数据可得出印度素食主义人群的是由印度西南部向印度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印度西南部与印度东北部从宗教、经济、种姓、政治、气候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宗教的影响最为明显。

教师在选编诵读教材时,应当结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中职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思维和语言能力,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做到循序渐进、张弛有度。还应该对遴选出的篇目进行由易到难的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层次来设定诵读目标,而不能罔顾学生的发展差异,“一刀切”地布置任务,这种做法必然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扼杀学生的诵读热情,有违教学的初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职生对于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经典作品,存在相当高的遗忘度。适量选编这类作品,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后期保持和再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诵读篇目也可作为依据之一,可在其中选择难度适中、适合中职生诵读的篇目。对于“繁难偏旧”的内容,要做大刀阔斧的舍弃。例如,屈原的《离骚》虽为“词赋之祖”,艺术和思想价值极高,但因其篇幅长、生僻字多、词义偏僻、表达方式独特,对中职生而言属于典型的“繁难”篇目,可以舍弃,或仅摘选重点句子来诵读。

教师指导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①诵读技巧。通过节奏、重音、停顿、平仄格律的把握,读出诗文的音韵美。②理解审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将学习诗词的重点概括为四个层次:背诵——理解——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对幼童而言,不求甚解式的机械记忆是可行的。中职生的认知发展日趋成熟,如果不理解意思,不能获得审美感受,不能唤起情感认同,就会对枯燥的读背失去热情。③读出“自我”。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总之,教师应当立足课堂,背诵、理解、审美鉴赏三位一体,努力提高中职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力和审美鉴赏力、感悟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得到训练,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领悟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学习是经验的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自然习惯的养成,是不断积累的经验积淀。多经历勤体验,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才会有满意的学习效果。生活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还应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诗词之美,触摸经典的温度。

活动应与本土文化结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引用了苏轼《食荔枝》诗,广东地区学生对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句可谓耳熟能详。苏轼谪居惠州三年,与岭南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在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以“苏东坡在岭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广州车陂村的“晴川苏公祠”,走访苏公后人,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走访广州白云山、六榕寺、光孝寺、惠州西湖等景点,拍摄苏轼留下的碑文、匾额、石刻,通过网络查找苏轼在岭南地区传下的佳话和典故,认识一个立体的东坡。

活动应与当代文化结合。中职语文教材中编入了李白的巅峰之作《将进酒》,结合课堂教学,我们设计了“如果没有李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以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一段朗诵导入,以“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这一问题为主导。学生分为成语组、网络热语组和风景名胜组,分头收集资料,探究李白与青梅竹马、刻骨铭心、天伦之乐、浮生若梦、杀人如麻等成语和“你咋不上天呢”“深藏功与名”等网络热语以及黄鹤楼、洞庭湖、天台山等风景名胜的渊源,整理相关诗作,抄录成诗集册,并开展诵读展示。(该活动设计参考《六神磊磊读唐诗》一书)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如何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让青少年在享受快乐诵读的同时与圣贤同行,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得以传承、光大,这是值得所有层面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510400)

标签:;  ;  ;  ;  ;  ;  ;  ;  ;  

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