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泰光中学 266604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彩的、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真正问出实效呢?
一、课堂提问要有新颖性
福爱多丽所说:“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故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而初中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又特别强。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就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课堂提问的题型、提问的内容可随时变换,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或铺桥架路、顺藤摸瓜,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内容;或把所学的新内容与已学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问,可起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此外,课堂提问的方式也要变换训练,可学生举手回答,可教师指答,可学生齐答,也可轮流答、重复答、学生问学生答、小组代表答或自由抢答等。让他们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初要根据本节新课内容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提问,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课堂中要在知识的关键点处提问,比如一个概念或定理出示后,要在概念或定理中的关键词方面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及时掌握一节课的难点和关键;在解题过程中,寻求解题思路的关键点处提问,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自己探究解题的方法;在课堂小结环节提问学生,来检验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设置问题,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要设置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一般来说问题的设置都是由浅入深,简单的问题找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在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和点拨,给学生以脚手架,使学生能有所发现,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思考性是提问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渐进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五、课堂提问要有生成性
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上课时给学生分析难题常能百发百中。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强调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六、课堂提问要有评价性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做到厚积薄发,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论文作者:李治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要有论文; 思维论文; 自己的论文; 思考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