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与“汉”古记研究_新唐书论文

唐代“史”与“汉”古记研究_新唐书论文

唐代《史》《汉》古注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代论文,古注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2)02-0258-04

《史记》、《汉书》是我国最重要的史籍,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唐代为二书作注释 、音义、杂论、辨疑之类者尤众,蔚成专家之学。今存仅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3种,其它皆已亡佚。《颜注》等向为学林所重,论 者已多。拙著《新唐书艺文志补》对散见于史传等文献的10种古注已略有考释。本文只 对《新唐书·艺文志》(下文简称《新唐志》)著录的22种古注及续书1种略作考证。

刘伯庄《史记音义》二十卷

刘伯庄,徐州彭城人。北齐时为弘文馆学士。贞观(627—649)中,累除国子助教,迁 国子博士。龙朔(661—663)中,兼授崇贤馆学士。事迹具《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新 唐书》卷一九八本传。

此书《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下文简称《日本目》)、《新唐志》、《直斋书录解题》 、《宋史·艺文志》(下文简称《宋志》)著录,并为二十卷。《遂初堂书目》不著撰人 卷数。《旧唐书·经籍志》(下文简称《旧唐志》)、《群书考索》作三十卷,疑误。《 旧传》末云:伯庄“撰《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行于代 ”。司马贞《史记索隐·前序》曰:“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 ,钩深探颐,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 知独善,不见旁通,欲使后人从何准的?”《后序》又曰:“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 。刘伯庄云,其先人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凡三十卷。隋季丧乱,遂失此书。 刘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 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惜哉!”可知此书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前序》以 龙朔后之官衔称之耳)时所撰,主要采摭邹诞生、徐广两家以及其先人所传柳顾言之说 而成。其书南宋时尚存,尤氏、陈氏两家书目著录外,高似孙《史略》卷一引“刘伯庄 论《史记》”约四百言,似出原书之序。其佚文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 义》引录最多,近人朱东润有《刘伯庄<史记音义>辑存》,收入《史记考索》。日人水 泽利忠亦从两书辑得240条,又从日本汉籍中辑得178条,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九 。其内容有校勘异同者、有诠释音义者、有串解句义者、有注古地名者,体例大致同《 索隐》、《正义》,可见后者受其影响不小。又,《日本目》署刘伯庄衔为大中大夫, 但不见于史传。大中大夫为从四品文散官,位在谏议大夫之上,当为龙朔以后所授。

刘伯庄《史记地名》二十卷

此书《新唐志》殆据《旧传》载之,其它公私书目并不著录,知其早佚。按:《通志 ·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皆出钞胥,虽有此书,未必存世。此下诸书亦多类此,不 备引。

许子儒《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史记音》三卷

许子儒,字文举,润州句容人。长寿(692—693)中,官至天官侍郎、弘文馆学士。事 迹具《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新唐书》卷一九八本传。

此二书两《唐志》著录。《旧传》谓其“以学艺称”,“其所注《史记》,竟未就而 终”。《史记索隐·后序》曰:“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不睹其书。”是其书 唐时已少见流传。又:武后时改吏部为天官,《索隐》盖用通称。《新唐志》注曰:“ 征圣(695)天官侍郎,颍川县男。”与史传微异。

王元感《史记注》一百三十卷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少举明经,天授(690—691)中直弘文馆,转四门博士。中宗时 拜崇贤馆学士。事迹具《旧唐书》卷一八九下、《新唐书》卷一九九本传。

此书《新唐志》外少见著录。《旧传》曰:“长安三年(703),表上其所撰《尚书纠谬 》十卷、《春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经》、《史记》稿草 。魏知古尝称其所撰书曰:信可谓《五经》之指南也。”《唐会要》卷七七、《册府元 龟》卷六○六略同,唯所注书尚有《汉书》,《新唐志》亦独阙之,知其所据即《旧传 》也。

徐坚《史记注》一百三十卷

徐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人,世客冯翊。开元(714—740)中仕终集贤院学士。事迹具 《旧唐书》卷一○二、《新唐书》卷一九九本传。

此书《新唐志》外少见著录。史传载其遍览经史,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 国史等,凡七入书府。《全唐文》卷二九一张九龄《徐文公神道碑》曰:“尝注《史记 》,修《晋书》,续《文选》、《大隐传》,及有《文集》三十卷。”

李镇《史记注》一百三十卷,《史记义林》二十卷

李镇,史无传,生平待考。此二书《新唐志》外少见著录。《封氏闻见记》卷三载开 元中因撰书进上而沾赏赉或授官者8人,内有“李镇上注《史记》一百三十卷、《史记 义林》二十卷”。疑即志所据也。

陈伯宣《史记注》一百三十卷

陈伯宣,《新唐书》卷二○○:陈“京无子,以从子褒嗣。褒孙伯宣,辞著作佐郎不 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署衔著作郎。《全唐文》卷八八八徐锴《陈氏书堂记》 曰:陈京“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 (《世系表》及《元文类》卷六四 姚燧《故宋太常少卿陈公神道碑》并作灌),至高安县丞。其(当指陈京)孙避难于泉州 之仙游,生伯宣,著《史记》,今行于世。昔马总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 宣因来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

此书《新唐志》著录,注曰“贞元(785—804)中上”。陈京卒于贞元末,马总左迁泉 州别驾亦在贞元中,其时伯宣当较年轻。《崇文总目》:“《史记》八十七卷,唐陈伯 宣注。因裴骃说有所未悉,颇增损焉,然多取司马氏《索隐》以为己说。今篇 残缺。”似宋初仅有八十七卷。《宋志》著录为一百三十卷,岂北宋后期别有完本复出 欤?南宋公私书目皆未载之,当已亡佚。《通志·艺文略》、《史略》、《国史经籍志 》亦并注“今存八十七卷”,疑为转钞《崇文总目》而云然,不足据也。

窦群《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

窦群,字丹列,扶风平陵人。与父叔向及诸兄弟并以诗名世。元和(806—819)中仕至 容管经略使。事迹具《旧唐书》卷一五五、《新唐书》卷一七五本传。

此书《新唐志》著录。《旧传》载其早年隐居毗陵,“学《春秋》于啖助之门人卢庇 者。著书三十四卷,号《史记名臣疏》。贞元中,苏州刺史韦夏卿以丘园茂异荐,兼献 其书,不报”。《全唐文》卷七六一褚藏言《窦群传》曰:“郡守给事中京兆韦公夏卿 知公,以为江左文雅,无出其古”,贞元十八年,召对授官,“以公所著《史记名臣疏 》三十四卷进入”。

裴安时《史记纂训》二十卷

裴安时,史无传,生平待考。《新唐志》春秋类著录其《左氏释疑》七卷,正史类著 录此书及《元魏书》三十卷,两处并注曰:“字适之,大中(847—859)江陵少尹。”三 书宋时当皆已佚,不知其何据也。

韩琬《续史记》一百三十卷

韩琬,字茂贞,邓州南阳人。玄宗时官至殿中侍御史。事迹具《新唐书》卷一一二本 传。此书《新唐志》著录,《史略》称其“乃接《史记》以来事,止于唐,功亦伟矣” 。疑亦出于钞胥,未必亲见原书。韩琬撰有《御史台记》,宋人引录殆尽,《新传》亦 以之为据,然传中未及此书。《玉海》卷五七引《集贤注记》曰:“开元中宋州司马韩 琬上《续史记》一百三十卷、《南征记》十卷、《御史台记》十二。”疑即志所据也。 按:此一续书,聊附于《史记》古注之末。

颜游秦《汉书决疑》十二卷

颜游秦,据新旧《唐书·颜师古传》、《颜鲁公集·西平靖侯颜公大房碑》等文考之 ,当为周武帝平齐、颜之推入长安后所生(注:缪钺《颜之推年谱》,《读史存稿》, 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28页。)。隋时典校秘阁,唐武德(618—626)中仕为度支郎中、 廉州刺史、郓州刺史。唐修《国史》以之入《循吏传》。

此书《旧唐志》作颜延年撰,疑误。《新唐志》列于唐前人著述之间,或撰于隋代。 《旧传》曰:“师古叔父游秦……撰《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 书》,亦多取其义耳。”宋张淏《云谷杂记·刘歆颜游秦有功于<汉书>》曰:“颜游 秦,师古之叔也。尝撰《汉书决疑》十二卷,时称为大颜。后师古为太子承乾注《汉书 》,多资取其义。”

敬播《汉书注》四十卷,《汉书音义》十二卷

敬播,蒲州河东人。贞观中举进士,高宗时历官至给事中,兼修国史。曾预撰《晋书 》、《隋书》、《西域图》及实录、国史等,又著《隋略》。龙朔三年(663)卒。事迹 具《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新唐书》卷一九八本传。

此二书《新唐志》外少见著录。《旧传》曰:贞观中修实录成,“时梁国公房玄龄深 称播有良史之才,曰:‘陈寿之流也’。玄龄以颜师古所注《汉书》文繁难省,令播撮 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后一书史传未及,不知其何所依据。

刘伯庄《汉书音义》二十卷

此书《新唐志》著录,所据当亦为《旧传》。按:唐李匡文《资暇集》卷上引“刘伯 庄《音义》云:凡非父母字之母,皆呼为‘无’字。周勋初《唐语林校证》指为《汉书 音义》。窃疑此书《旧志》已不载,可见流传不广,李氏所引当为《史记音义》。

郝处俊等《汉书注》八十一卷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高宗时仕至 侍中、太子少保。事迹具《旧唐书》卷八四、《新唐书》卷一一五本传。

此书《旧唐志》作“御铨定《汉书》八十一卷,郝处俊等撰”,《新唐志》作“御注 定《汉书》八十七卷,高宗与郝处俊等撰”,卷数不同。疑《新唐志》据《旧唐志》转 载而误。

顾胤《汉书古今集义》二十卷

顾胤,苏州吴人。永徽(651—655)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龙朔三年乃迁司文郎中 ,寻卒。事迹具《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二本传。

此书两《唐志》、《日本目》著录并同。胤,《通志·艺文略》讳作“允”,《史略 》误作“颜”。《旧传》曰:“胤又撰《汉书古今集》二十卷,行于代。”书名脱“义 ”字。《通宪入道藏书目录》省作《汉书集义》(注:此据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 证》,见《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47页。)。可知其唐代大行于 世,且曾流入日本。《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亦多引其说。

僧务静《汉书正义》三十卷

僧务静,生平待考。此书《旧唐志》列顾胤《集义》下,《新唐志》次颜游秦《决疑 》后。《通志·艺文略》、《史略》并注曰“唐僧”,疑亦据两《唐志》之著录顺序而 推断。唐初《汉书》学兴盛,有此僧作注,亦属可能。

李善《汉书辨惑》三十卷

李善,扬州江都人。高宗时崇贤馆直学士、秘书郎,以注《文选》著名于世。后以教 授为业,载初元年(689)卒。事迹具《旧唐书》卷一八九本传。

此书《旧唐志》著录,《新唐志》作二十卷,但别出一部三十卷,作李喜撰,列唐前 人著述间。《通志·艺文略》、《史略》亦有李喜之书,疑皆为袭《新唐志》之误。史 传载其晚年“又撰《汉书辨惑》三十卷”,是其证。

元怀景《汉书议苑》

元怀景,史无传。《唐文拾遗》录有玄宗《听工部尚书元怀景致仕诏》。《新唐志》 著录此书时注曰:“卷亡。开元右庶子,武陵县男,谥曰文。”杂家类又著录其《属文 要义》十卷。按:《新唐志》著录之书有60部下注“卷亡”,或以为指书已亡佚,不确 。诸书宋时已佚,十九皆据史传录入,而因史传未著卷数,故注以“卷亡”二字。唯此 书不见于史传,不知《新唐志》何据也。

姚珽《汉书绍训》四十卷

姚珽,雍州万年人,思廉之孙。少举明经,累除定州等六州刺史,迁太子詹 事,谏节愍太子甚切直。睿宗时累除户部尚书。开元二年(714)卒,年七十四。事迹具 《旧唐书》卷八九、《新唐书》卷一○二本传。

此书《新唐志》著录。珽,《通志·艺文略》作“挺”,《史略》作“班” ,盖为宋人避讳所改或致误。《旧传》末云:“珽尝以其曾祖察所撰《汉书 训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没名氏,将为己说,珽乃撰《汉书绍训》 四十卷,以发明旧义,行于代。”

沈遵行《汉书问答》十卷

沈遵行,史无传,生平待考。

此书作者、卷数各家著录有异。《新唐志》:“沈遵《汉书问答》五卷。”《崇文总 目》:“《汉书问答》五卷,沈遵行撰。采诸儒为《汉书》说者申释其义,有博闻之益 。然篇第颇差,讨求未获,阙列传以下诸篇。”钱绎案:“《通志略》作沈遵,盖衍《 唐志》之误。”陈汉章又为之《补正》曰:“《唐志》本作沈遵,无‘行’字。”盖以 志为不误。台湾刘兆祐博士撰《<宋史·艺文志>史部佚籍考》,于此书仅谓: “《汉书问答》五卷,唐沈遵撰。遵,史无传,事迹待考。按:《宋史·艺文志》此书 不著撰人,今据《唐书·经籍志》补(注:刘兆祐《<宋史·艺文志>史部佚籍考 》,台湾编译馆1984年版,第197页。)。”《旧唐志》无此书,当为《新唐志》之误; 又未检其它书目,所得殊少。《日本目》:“《汉书问答》十卷,沈遵行撰。”孙猛先 生考证此目,于唐、宋史志外,又检“《通宪入道藏书目录》第十六柜有《汉书问答》 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然其失检《崇文总目》,故于卷数未作定夺,于撰人则曰:“ 沈遵邪?沈遵行邪?待考(注:此据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见《学人》第10辑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47页。)。”今合诸目观之,撰人名氏当作沈遵行,原 书十卷,唐时已流入日本。宋代仅存前五卷,列传部分即后五卷全阙。南宋公私书目中 不见著录,则并此五卷之残本亦已亡佚。日本又出之三卷本或许亦有残阙。

收稿日期:2001-09-05

标签:;  ;  ;  ;  ;  ;  ;  ;  ;  ;  ;  ;  

唐代“史”与“汉”古记研究_新唐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