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尊重法律,我们才能赢得未来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_城市形象论文

只有尊重法律,我们才能赢得未来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_城市形象论文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赢得未来——关于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规律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未来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凝聚着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信仰的进步、轨迹和特点,以及时代的烙印。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它给人类带来了不尽的繁荣和梦想,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多年来,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对城市的研究,力求寻找发展和驾驭城市的良策。特别是我们处在发展中国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如何实施城市经济带动战略,如何建好管好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而又复杂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吸纳人类文明的成果,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闯出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把握城市发展的取向

21世纪城市发展的共同取向就是现代化。如何正确地理解城市理代化,对于科学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简单地摹仿部分国外建筑模型,往往误以为巨厦林立、大马路、大广场、大市场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进而提出建设高楼群、宽马路、大广场的所谓“现代化”要求,于是在我们一些城市兴起了高层建筑和修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之风。有的中小城市,道路红线宽达一百米,有的才一二十万人的县城也要修宽近八十米的大道,安装上万元一盏的路灯,甚至居住人口只二三千人的乡(镇)也要兴建占地三十亩的农民文化广场。比大比宽比高,比高档比阔气,已成为所谓现代化的象征。还有的城市采用大拆大建的办法改造旧城区,不少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时至今日,对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取向问题,仍有一个重新正确认识与清晰的过程。

决定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单从人口的数量或城貌的转变去理解城市化,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剖析城市化的外在表象下所掩盖的内在动因,即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所以说,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更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实践表明,各国城市化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各国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地域条件、历史文化迥然相异,但城市化的驱动力却有着共同的机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必然伴随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表现在整体素质上,并不是单靠几项指标和几个主要景观上的冒尖。城市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的大系统,各个系统实现现代化,才能构成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因为,城市的各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而存在和运转的;任何子系统的一枝独秀、畸形繁荣都不能促使城市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当前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倾向是“重物轻人”。无论是新城或老城,到处是“水泥的森林”;越造越高的商城大厦和立交桥;周边很多的绿地和学校的操场被挤占,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现代化之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应以人为中心。因此,在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的程度时,应从城市的整体来衡量是否符合现代人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要充分认识城市现代化的长期性与阶段性问题。我国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工业化、城市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主要进行的还是近代城市发展阶段的“补课”工作,而不是跨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不能随主观意志来超越的。所以,既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水平,又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国外先进城市的指标;既要展开区域性经济竞争,又不能粗浅地在追求外观上的盲目攀比。任何畸形的、不协调的发展和“突破”,客观上都会降低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和先进性。

二、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

审视21世纪城市发展态势,纵观城市发展之轨迹,认真思索现代城市应当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整体谋划,科学确立。

(一)经济上的高效益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繁荣的动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大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建设普遍欠帐,城市功能的各种效应没有释放出来。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利用了这个潜能和余量,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得到了快速扩张与发展。于是,有的决策者头脑开始发热,误认为只要城市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就能上去,城市就能发展。特别是有着前期城市快速发展的所谓成功经验,更是宏才大志,信心百倍地上大项目、铺大摊子,大兴土木,开发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很快就搁浅停顿,丢下大量的半截子工程。这就是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所致。因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普遍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缺乏工业支撑,靠消费服务型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很快就露出了后续乏力的窘况。因此,必须充分认清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必须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这就是,农业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续动力。南昌市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南昌市房价的攀升(也是城市的整体升值)除了因建设湖滨花园城市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关键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水平得到提升,经济活力、实力明显增加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房价的涨落(除泡沫经济外)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晴雨表,是一个地方是否整体增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政府能喊得出,领导吹得出来的。也不是修一个大广场、装几盏高档路灯就能带来的。所以说,要谋求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寻找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创新优势,开辟新途径,抢占新高地,保持经济上的高效益,实现经济上的快增长,才能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原动力,促进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上的高效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上,即直接经济效益上,更体现在它带来的外部效果,即间接经济效益上。可以说,城市基础设施水平,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的程度,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城市的基础必须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

(三)环境上的高质量

城市环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求有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则要求城市建筑的艺术化、田园化、宜人化,做到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审美高雅大方,使城市设计与细部处理既有民族化,又有时代性。社会环境则表现为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市民对城市有较大的认同感、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如大连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三个环境和谐发展,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市民自豪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四)文化上的高品格

要充分重视与发展城市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有人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实城市本身就代表着文化。美国学者芝福德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不仅如此,城市还是教育人的场所,西哲说:“城市者,人师也”。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开启着的书,从中可以读到理想和抱负”。法国学者潘什梅尔也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现,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者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所以说,城市化不仅是农村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也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提高,因此要注意保留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史迹、时代信息和文化光泽,以及城市格局、建筑风格、城市标志和民风民俗等,充分反映出城市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地方色彩等优秀文化品质。从这个角度理解,城市发展不能只忙于房地产等商业行为,胡拆乱建,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扬城市地区的文化,如果文化贫乏,没有特色,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就没有地位、没有吸引力。

(五)人口上的高素质

人的整体素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现代化的保证。城市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于为了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推动城市前进的根本动力。城市发展就是要使城市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多,科技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社会文明程度高,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好,尊老爱幼,老有所乐,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文明健康、积极向上。

(六)管理上的高水平

就是要使城市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并具有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各项管理制度,使城市管理井井有条。

总之,对于城市发展的目标,一定要转变过去的观念,既要看经济指标、发展速度,更要看环境、看文化、看综合实力。城市要现代化,不把环境、文化、科技提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是不行的。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今后关键是城市环境、文化、科技方面的竞争。所以,城市的发展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力保特色这条主线,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三、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要警惕形式主义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检查城市建设工作,往往只注重一个城市建了多少绿地、广场、拓宽了几条马路,建了几个小区,而有些城市为了迎合个别领导的口味,过多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美化、亮化、形象工程上,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防灾设施建设。结果造成了马路经常挖、乘车不方便、小区设施不配套、污水到处流、垃圾随便扔以及人口稀少的样板新区灯火通明、阔绰有余,人口稠密的居民区黑灯瞎火、破烂不堪的现象,很值得深思。

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不仅要有绿地、广场、宽敞的马路,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内涵、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修一条道路比较容易,要配套道路地下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供热、供气等管线就不那么容易了。造一块绿地比较简单,形成一个城市整体的绿化系统,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建设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能过于追求短期效应,作表面文章。要把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防震、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下气力去抓。每一项设施的建设都要经过周密地设计构思处理,真正提高城市的内在素质,为市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再去抓城市的广场、花园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的艺术水平,逐步形成城市特色。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南昌市就是从整治脏乱差,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强化城市配套功能,规范城市管理机制入手。虽然没有刻意地兴建大广场、大绿地,却能使市民“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面貌为之一新”,整个城市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一条中西部地区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二)城市发展定位要切合实际

现在有不少城市在发展战略定位方面都有主观盲目自大症。一是概念不明确。不少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出建成国际性大都市,省会城市提出建成全国性中心城市,连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县城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就提出要建设大都市,要成为城市群的龙头了。谁都想成中心做龙头。殊不知国际性大都市必须是对全球经济要素、各种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的城市。据专家分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大都市只有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香港也只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也然,目前只有上海、北京称得上全国性中心城市。二是习惯枝行政区划看待城市所处结点,谋划城市发展定位。不善于从大的经济区域结构中寻找城市所处结点,寻找城市的比较优势,科学地确立城市发展的定位。目前,我们不难察觉有三个经济区正在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一个是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渤海湾经济区。这三个经济区的日益强化和发达说明,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对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竞争固然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经济区的特点,如地域上的宏观性,经济上的协作性,组织上的系统性等,清醒地认清自己与区域中心的关系,有机疏散,各归其位,重新研究、调整自身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据有关资料介绍,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小国寡民”却“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家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公里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是钟表制造中心;相邻的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出名;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著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

由此可见,今后城市的发展不能再搞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了,那种躲进小搂成一统,追求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的思维方式必将为时代所抛弃。以前我们的很多城市无论大小,关起门来做皇帝,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上。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也要建大音乐厅,大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学,博物馆,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是谁也吃不饱,谁都发展不好。

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但是一定要看清宏观的经济区域、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然后在经济区域、城市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最终既满足了区域经济、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

江西近二年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提出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把江西建设成“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加快与毗邻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与互动,适应经济一体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彻底走出了以往关起省门搞建设,封闭起来谋发展的怪圈。特别是今年又提出加快与“两洲一区”的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市场对接、体制对接,做大做强六大比较优势支柱产业,逐步培育和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富有综合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实施城市群的经济龙头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一系列科学、理性而又务实的举措必将加快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步伐。

(三)城市形象要塑造特色

现在有些城市建筑要么就是“造型火柴盒、布局二条龙”的农民街模式;要么大搞什么欧陆风和万国风情,去抄袭照搬什么“新古典主义庭园”、“罗马门柱”、“意大利喷泉”、“圣马可广场”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等,结果是盲目模仿,不伦不类,反而丧失了我国城市自己的街道风貌和建筑特色。更有基者,连有的村在村头的晒谷坪上也装上几根罗马门柱,称之为某某广场。这种盲目模仿与跟风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就是要给人们留下一个“城市美”的印象和感受,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让人们喜欢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宣传这座城市、共建这座城市,推动城市更好地发展。

城市形象要突出,关键是城市特色不能丢。特别是中小城市,可以说特色是城市发展与繁荣的“命根子”。要保持城市特色,需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城市整体格局和布局形态;二是城市空间组合(包括山形水势)和景观;三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含量和价值;四是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区域、地段;五是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它们的作用是:城市布局形态和空间景观,往往成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历史文化遗存、标志性建筑的街区多形成城市的局部形象,而自然的、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特色则构成城市形象的本质、色彩和氛围。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抓好六个环节来加强城市形象建设:一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二是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是城市园林绿化和广场建设;四是标志性建筑和街区;五是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六是搞好市容环境、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可以说,搞好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它有赖于自然造化、历史积蓄、专家研究、规划引导、政府推进、重点建设、精心管理、人人爱护。赣州城为什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让人留连忘返的很美的城市,关键一点是,城市发展了,特色保留了。跳出赣州看赣州,赣州城的美主要美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它是森林中的城市,城市中有森林,山水与城市交融一体。如红旗大道郁郁葱葱高大乔木的覆盖在全国城市中属少见。二是历史人文景观美。保护得比较完整的宋城建筑以及名人遗址遗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三是环境干净整洁美。这也是独特的赣南客家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现实的城市形象建设中,笔者认为,要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城市形象建筑需要时间和精心培育以及社会的认同,不可能垂手掂来,一蹴而就。二忌盲目追求。城市形象建设离不开自然、人文、现实,影响城市形象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研究、细琢磨、综合考虑,绝不能主观臆断、盲目建设。三忌商业炒作。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代表景观和象征,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需要虚伪的包装和商业化运作。四忌模仿抄袭。城市形象是该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和个体美,不应照猫画虎地模仿抄袭别的城市的东西而失去了该城市的个性特色。总之,对于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笔者认为,设计大师张锦秋提出的:“城市性质定品位,城市规模走尺度,历史文化见文野,自然环境凝风格”,是很有道理的。

标签:;  ;  ;  ;  ;  

只有尊重法律,我们才能赢得未来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_城市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