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郝明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郝明杰

(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威海264500)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疑似颅脑疾病100例患者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CT诊断,判定诊断后的效果?结果:100例患者中,行MRI确诊为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0%;行CT确诊为颅脑疾病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诊断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颅脑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照射,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再发射出另外某种电磁波,MRI系统接收后同时获得每个T1值(纵向弛豫时间)与T2值(横向弛豫时间),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化为模拟的灰度,基于人体各组织与器官的T值不同,形成不同的影像,即可得到人体的MRI影像。MRI的图像需要一定的方法进行后续分割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深入研究应用及MRI算法新理论的提出,如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及基于图谱的方法,甚至基于仿生模式高级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将使图像更清晰完善,使医学工作者识别颅脑疾病更为方便和精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100例颅脑疾病患者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CT诊断,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段20~75岁,平均(50.1±2.1岁);100例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抽搐、恶心、呕吐等病症。

1.2 方法

临床分别给予10。例颅脑疾病患者MRI,CT检查,其中,MR工旨在检查患者头部,行常规的横断面扫描,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冠状、矢状面的扫描处理。此扫描处理中均选用自旋回波序列,一般借助T1,T2方法成像。将扫描层的厚度控制在8.Omm以内,确保每例患者的扫描层数处于10~30层之间;CT检查主要扫描患者的头部横断面,增强肿瘤、血管畸形扫描力度,外伤、脑梗塞等仅使用X-CT平扫。临床诊断结束后判定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临床通用软件行文中数据的分析处理,病症诊断率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有区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经由MRI诊断后发现,符合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包括:颅脑肿瘤10例,脑炎疾病40例,脑梗死42例;100例患者经由CT诊断后发现,符合颅脑疾病者80占比80%,包括:颅脑肿瘤5例,脑炎疾病30例,脑梗死35例,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患者的疾病诊断符合率有区别,P<0.05。

3 讨论

(1)颅脑肿瘤的MRI诊断

高禄斌等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病灶均位于幕上脑深部白质区,T1WI呈现等或稍低的信号,边缘部位较模糊,T2WI呈现等或稍高的信号,边界较为清晰,信号多均匀。因此,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进而通过影像比对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行的。许伟东选取了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肿瘤位于顶部大脑凸面的有5例,前颅底3例,后颅底1例,大脑镰旁5例;脑膜瘤在T1WI上6例呈等信号,8例为低信号,其中4例信号不均匀;T2WI上7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低信号,4例呈混杂信号。因此,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不仅能提供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还能通过脑膜瘤的特异性MRI信号作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脑炎性疾病的MRI诊断

刘润所等回顾性分析了8例均为阳性的边缘叶脑脑炎患者的MRI影像,主要集中在边缘系统,表现为病变区域的对称或非对称信号变化异常;双侧病变7例,单侧病变l例。病灶在Tl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及T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FLAIR显示较清晰,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2例轻度强化。因此,通过对其MRI影像分析,看出边缘叶脑炎的脑结构损伤结合特殊的病变部位以及MRI信号的异常改变,可对边缘叶脑炎进行诊断。陈晓等回顾分析了24例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影像,发现病变主要表现为T1W1上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T2-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的斑片和斑点状影,边缘较模糊,部分病灶在T2-FLAIR或DWI序列上显示清晰。因此,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可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3)脑梗死的MRI诊断

宋兵兵等随机抽取1122例因脑梗死就诊患者进行了颅脑弥散加权成像核磁共振扫描与颅脑平扫,结果发现经弥散加权的影像能显示颅脑梗死的病灶并能判断其新旧程度;颅脑平扫也同样能显示颅脑梗死灶,而平扫为阴性时的MRI影像提示患脑梗死可能性不大,在颅脑弥散加权成像之前进行平扫是有必要的。刘宇等对3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影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梗死、出血的部位和形态范围进行MRI分型:脑深部血肿型、不规则出血型、梗死区外周出血型以及混合型。出血性脑梗死是在脑梗死区内的继发性出血,出血信号增强扫描梗死区呈地图样强化和花边状强化,部分呈脑回样强化,这也是根据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病史能减少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付俊峰,李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6,(14):6.

[2]李昶田,李俊来.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02):105-107.

[3]裴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99-1500.

论文作者:郝明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郝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