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体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牙买加体系论文

牙买加体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牙买加体系论文

牙买加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牙买加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未能就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达成一致意见,然而通过市场的发展和一些新的结构安排,国际货币形势继续在发生着变化。1976年1月IMF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的金斯敦达成了一个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在此基础上通过了《IMF协定第二次修正案》, 从此国际货币体系便进入到牙买加体系。除了保留并加强了IMF组织的作用外, 牙买加体系同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些重大差别: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看,牙买加体系下并不存在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那样严格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因此,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突出,各国在本国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支持下,利用浮动汇率机制打击其他国家,谋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众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变得尤为重要。正是在此情景下,欧洲各国货币领域的合作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当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总之,对应着世界经济多元格局的牙买加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西方国家内部关系得到重新调整;南北关系受到较大冲击;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牙买加体系与西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当时的国际经济格局决定的,同时某种货币体系对国际格局也具有反作用。牙买加体系是在美元霸权崩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进一步加速了国际间力量和权力的转移。而浮动汇率制下动荡不定的经济环境,使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和合作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同时得到加强。

1.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摆脱了对外维持币值稳定的束缚,国内经济的发展被置于优先地位。各国极力谋取本国利益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

牙买加体系下虽然存在着多种汇率制度,然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它们不必承担维持国际货币稳定的义务,可以将资源用于实现国内充分就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罗伯特·吉尔平对此评价道,这是“国内自主权战胜了国际准则,为了本国的这个或那个目标,例如扩大出口,促进经济活动,或防止通货膨胀压力的输入,各个国家可以不理会固定汇率制的要求了”。(注: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63—164页。 )因此这些国家可以利用浮动汇率制谋取本国利益。如美国为了抑制本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为支持里根政府的振兴计划,在1980年至1985年采取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使美元不断走强,升幅超过60%,这给英、法、西德、日本等国造成很大压力,使它们相继提出了保卫本国货币的口号。(注:见温嗣芳:《西方国家货币战的演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 版, 第15—26页。)当1985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后,美国又转而同意美元实行贬值,在随后的6年中又下降了60%多。 (注:陶湘等:《国际金融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68页。)这样一来,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就可以减少许多。再如日本为了促进本国出口,长时间内将日元汇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随着日本金融实力的增强,至1997年 8月底,其外汇储备已达2239亿美元,高出其他任何国家,对外纯资产额在1996年12月底也已达103兆3590亿日元,是德国的5.88倍,法国的8.67倍,英国的13倍。(注:转引自涂照彦的《试探“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下”的亚洲通货安定之道与“日元经济圈”形成的关系》,载《亚洲评论》(香港),1998年春夏卷(总第7期)。 )在此背景下,日元自1985年9月大幅升值后,虽然有过起伏和波动, 但是整体上一直维持了升值的趋势,到1995年4月一举突破1美元=80日元的高位。然而,自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却又不顾它国的反对,不仅不承担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反而为了本国利益又放任日元大幅贬值。从中不难看出,在浮动汇率制下,美日等大国首先考虑的是本国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国际货币形势的稳定。所以说,在牙买加体系下,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强。

2.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频繁,使世界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发达国家之间在矛盾突出的同时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

发达国家在两个层次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除了在传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内各国加强了协调外, 它们还主要通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调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陷入一片混乱,美日欧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致使1975年世界贸易总额出现了战后第一次下降,各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基于共同的利益,1975年11月,美、日、英、法、西德、意等六国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召开了首脑会议,共同讨论国际货币和经济协调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法美协定平息了两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争吵,以致福特总统总结道:“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精神——出于对我们共同命运更深刻的了解和我们能够主宰我们的前途的共同信念而抱有的合作和信任的精神。”(注:陶湘等:《国际金融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73页。)80年代初,美国高利率政策引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加拿大随后加入)的协调而得到缓解。1985年9 月西方五国(七国中意大利和加拿大除外)达成“广场饭店协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以实现美元“软着陆”,从而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协调控制国际汇率的开始。1987年2 月西方六国(七国中意大利除外)又达成“卢浮宫协议”,一致同意加强相互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均衡增长,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样负有平衡国际收支的责任,为了阻止美元的大幅波动, 有必要确立“汇率目标区”。 由于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1987年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导致类似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后果。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七国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协调。

3.牙买加体系下,现代金融业不断创新,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也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浮动汇率制和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国际资本的投机有了更大的空间。国际金融业也不断得到创新,股票市场、国债市场获得很大发展,而期权交易的产生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从而使资本运行越来越脱离了实物经济的发展。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目前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全球年证券交易量达70—80 万亿美元,国际信贷达38—40万亿美元,全球保险业为2.5—3万亿美元。而金融衍生市场交易规模近十年来扩大近15倍,全球年交易额达150 万亿美元,交易品种逾1200种。(注:陈凤英、陶坚《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及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2期。)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如1991年以来美国股市不断攀高,1999年3月25 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竟一举突破10000点。另一方面, 由于虚拟资本的扩大和流速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走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二、牙买加体系下的南北关系

牙买加体系下,南北关系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稳定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南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激化,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1.发展中国家在牙买加体系下陷入两难境地,从而使发达国家处于更加有利地位。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

汇率机制的多样化是牙买加体系的最大特征,各国可以在浮动汇率制和钉住几国货币即一篮子货币,还可实行同特别提款权(SDRs)挂钩的汇率政策。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实行单独浮动汇率,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无力充分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下,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会使它们的进出口收益失去保障,储备资产管理出现困难,而且还很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投机。(注:见李庆云:《国际货币制度与发展中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 版, 第249—251页。)于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某种钉住汇率制。起初主要是钉住美元、英镑、法国法郎等单一货币, 如1978 年时钉住美元的国家有42个,然而70年代末,美元、英镑的大幅贬值使钉住这些货币的国家深受其害,如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由70年代初的25%上升到80年代初的 300%,而随后美元的大幅升值又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出口,债台高筑,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又使得拉美、非洲许多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注:陶湘等:《国际金融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66—67页。)因此,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转向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至1992年,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国家有31国,另外同期钉住美元的有26国,钉住法国法郎的有14国,钉住SDRs的有 5国。(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1993年版。 )然而,不管实行哪种钉住汇率制,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都是将本国货币同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挂钩,因为即使是SDRs也是由美、英、法、西德、日五国货币加权定值的。所以实行钉住汇率制实际上是将改动本国汇率的一部分经济主权交给了发达国家,而且,由于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经常会大幅变动本国币值,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往往遭受巨大损失。此外,即使实行钉住汇率制,国际投机家一样会利用这一点进行投机,如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对泰国等国进行冲击而引发的,它们利用这些国家必须保持钉住汇率制但又无实力确保的弱点,在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同时出击,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耗费大量外汇后,被迫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货币大幅贬值,国家财富遭受严重损失。东亚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在这场危机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动:东盟力量严重衰弱,不仅无力充当亚太力量格局的平衡者,而且其内部合作也更加困难;中国坚守人民币不贬值的举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加速了崛起进程;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政治大国化战略严重受阻;美国在亚太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

通过以上对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因为在牙买加体系下无论采取哪种汇率制度,它们都将处于十分脆弱的地位,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汇率变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易受到国际游资投机的损害。而发达国家则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它们往往可以利用自己中心货币的优势达到特定的经济和政治目的。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组织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 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IMF 组织进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自70年代以来,它着重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贷款,在贷款条件方面也有所放宽。如在1976年《IMF 协定第二次修正案》通过后,黄金实行非货币化,IMF 组织将其持有的黄金总额的1/6(约2500万盎司)按市场价格出售,其超过官价(1 盎司黄金=38美元)的部分成立信托基金,用于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IMF 组织还扩大了普通信用贷款,由占成员国份额的100%增加到145%,出口波动补偿贷款也从份额的50%扩大到75%。(注: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240—241页。)到“1980年,根据扩大资金贷款的政策,基金组织将允许成员国借贷的最大额度增加到相当于其认缴份额的六倍”。(注:杰拉尔德·M ·迈耶:《世界货币秩序问题》(王槐安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3 月第1版,第211页。)近年来,IMF 组织更是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贷款,在最近的东亚金融危机中,IMF组织分别向韩国、 印尼提供了210亿和100亿美元的贷款(注:陈文鸿等《东亚经济何处去——97东亚金融风暴的回顾和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43、54页。),此外它还向泰国、菲律宾等国提供了不少贷款。 这表明IMF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在加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下,IMF 组织的实权仍然控制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手中,IMF 组织的贷款和援助主要代表了美国的意志和利益。因此,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争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IMF组织的干预功能日益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受到极大挑战。

所以,总体看来,发展中国家在不稳定的牙买加体系下,遇到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外部环境提供给它的机遇。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紧迫。

三、牙买加体系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牙买加体系下,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给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抵消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和增强国际竞争的实力,许多区域内国家采取了联合自强的发展策略,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就属欧共体(后来的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统一的思想早就存在,然而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时代,实现统一的梦想谈何容易。“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欧洲列强的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一举登上西方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意志和利益。不甘人后的欧洲各国开始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一进程的正式启动。不过,由于美国同苏联进行冷战的需要,再加上拥有绝对领先的实力,在较大程度上照顾到了欧洲各国的利益。如上文所谈到的,美国一方面利用美元霸权,放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它为了自己的霸权,除进行大量援助外,还不得不长期忍受它国对本国的“倾销”。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欧洲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从整体上看还是较好的。这一点也可以从欧洲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中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内部实现统一的要求并不紧迫。因而在70年代以前欧洲的统一步伐较为缓慢。

70年代以后,美元危机陷入不可逆转境地。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因为美国的两次贬值行动趋于瓦解。

而欧洲国家显然在这一体制的转变中受到了严重损害。如,美元同黄金脱钩及美元贬值,意味着欧洲各国长期积累的美元储备的信用和价值严重受损。这之后,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动荡的牙买加体系时代。为了抵消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欧洲国家开始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进程。1972年4 月欧共体六国达成“窄幅蛇形浮动”协议,对内保持波幅为±1.125%的固定汇率, 对外维持波幅为±2.25%汇兑平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欧共体六国实行“蛇形浮动”,即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其汇率波动被称为“爬出隧道的蛇”。1975年,欧共体各国将各自黄金和外汇的20%拿出来建立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并创立了欧洲货币计算单位(EUA),它与1974年6月28日的一个SDRs等值,实际上它暗含着欧共体同美日抗衡的意思。1977年美元危机再次爆发后,欧共体各国的汇率受到猛烈冲击,严重威胁到关税同盟、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和农业政策的巩固和发展。为此,1978年12月欧共体各国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试图以区域货币一体化来抗衡美元, 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这一体系下,欧洲货币基金正式建立,“超蛇形联合浮动”的干预有效维持了区域内各国货币的稳定,在欧洲货币计算单位(EUA )的基础上发展起的欧洲货币单位(ECU )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外部竞争压力的极大增强,迫使欧共体各国加速一体化进程。在此背景下,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欧洲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的目标和步骤。1992年欧洲联盟取代了欧共体,使区域一体化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1995年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确定欧元为欧盟未来统一货币。1998年5月, 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确定首批于1999年1月1日进入统一货币体系的11国,并同时公布了欧元同成员国货币的比值。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成为现实。欧元的出现是牙买加体系内部的重大变革,它将对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欧盟国家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动用枪炮的巨大变革”(注:见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的电视讲话,法新社巴黎1998年5月3日电。),而且“根据欧洲一体化创始人按‘关税、经济和政治三级火箭’的步骤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欧洲经货联盟的建立无疑有助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注:张祖谦《欧元启动后的欧洲政治一体化展望》,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1期。),“货币联盟是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政治计划”。(注:[德]《焦点周刊》,1998年4月11日。 转引自李树勋《欧元将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载《世界经济和政治》1998年第11期。)对于世界而言,欧元的诞生将对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和军事上的独大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欧盟将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的重要一级。

应当说,没有外部竞争压力的刺激,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会进展得如此迅速。显然,牙买加体系下动荡不定的国际货币关系直接促进了欧洲内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合。

小结

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以来,国际社会遭遇到一系列的货币金融危机。这一切都表明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在这种不稳定的国际货币金融环境下,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渗透着强权的意志,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掌握的货币金融资源很少,一般都处于依附地位。不过,由于国际货币金融的发展日益脱离各国政府的控制,并且对各国经济又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各国政府间加强货币领域的合作变得日益重要。此外,欧洲国家为了抵消牙买加体系下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增强竞争能力,也加速了一体化的发展。

总之,当前的牙买加体系不仅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重要影响,而且“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在现代世界事务中作用的加强,是世界政治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注: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8页。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影响正在加强。

标签:;  ;  ;  ;  ;  ;  ;  ;  ;  ;  ;  ;  

牙买加体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_牙买加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