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系统建设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会组织论文,新中国成立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9)05-0065-04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新政权,进而取得党执政的合法性,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能够把工人组织起来。因此,出于国情与党情考虑,中国共产党和这个新生的国家需要工会,十分重视工会组织建设。
工会组织系统建设是工会组织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工会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主要是指以全国总工会为中心,按照产业与地方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国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纵横交错的工会组织体系、系统、结构。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论析。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系统的创建
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会组织系统,充分发挥工会在新中国的作用,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艰巨任务。年轻的执政党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一)全国性统一的工会组织的创建
实现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旗帜的工会运动与工会组织的统一,是工会组织建设的成效,也是创建全国工会组织系统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一个全国性统一的工人阶级组织,以指导各地的职工运动。1948年,在庆祝“五一”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全国工人的统一组织,为全国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奋斗。”[1]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决定恢复大革命时期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并决定中国劳动协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全国总工会,这就彻底实现了新中国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统一。从此,工人阶级有了统一的工会组织。
(二)产业工会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全国的解放和工会组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总工会着手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建设。1949年,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建立和发展产业工会组织。195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确定了产业工会的组织原则是:将同一企业、机关等单位中的工会会员组织在一个基层组织中;将国民经济同一工业部门中的工会会员组织在一个全国性的产业工会组织中。产业工会的组织原则,是全国性的一个产业组织一个工会,如全中国的铁路组织一个工会,纺织组织一个工会,矿山也是如此。在全国性的产业工会下边,按企业产业的划分成立分会,一个企业为一个单位,不能和地方或职业工会混合起来。到1952年,全国性产业工会发展为21个,六个大行政区共建立各类产业工会52个,省、市、直辖市级产业工会135个,大行政区辖市产业工会151个,省属市级产业工会576个,专区一级产业工会94个,县级产业工会236个,镇级1274个。[2]
(三)地方工会与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
地方工会是依地域划分建立的地方各级工会领导机关。一般是由地方党委派出干部自上而下建立筹备委员会,再通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产生基层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工会。到1949年底,全国已经建立起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四个大行政区总工会或大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和全国总工会华东、西南两个办事处,建立了47个直属大行政区的省、市总工会和176个省属总工会。到1950年底,又相继建立173个专区工会办事处及1684个县(旗)总工会。工会基层组织,由在同一个企业或机关中工作的工会会员组成。实际上就是同一工厂、同一企业或同一机关的工会。其建立的好坏是整个工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为它直接贴近群众,联系群众,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通过基层组织去进行。1950年4月,全国工会组织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基层工会建设问题,并制定了有关条例和规定,规定了基层工会的工作规范和方向。基层工会组织除个别产业系统外,大都是在地方工会统一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到1952年底,各级地方工会基本建立,工会基层组织发展到20.7万个,工会会员达到1000多万,占已建立工会组织基层单位职工的71.9%。
全国性统一工会组织的创建、产业工会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地方工会与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三个方面构成了新中国工会组织系统建设的全貌,为其在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工会组织系统的特色
建国前后的工会组织系统建设逐渐形成了若干自己的特色,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独特的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有重点地加强产业工会工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展地方工会组织建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工会组织生态。1951年6月,全国总工会适时地指出:全国性产业工会建立太多太快,在工作上强调集中过多;对地方发展不平衡和各地中心工作考虑不够,造成全国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关系紧张。为此,全总决定把产业工会按照工作发展与集中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更加完善地解决同地方工会的关系:第一类是铁路、兵工、海员工会,其下级组织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具体执行上级委员会的指示和决议,地方工会可以检查督促同级产业工会的工作,对上级产业工会指示、决议不经批准不得修改,但可给其布置地方性任务。第二类是邮电、建筑、纺织、煤矿、电业、五金、机器、搬运工会,可以发指示、决议,但不作硬性规定。具体工作,应由地方工会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负责进行。第三类是化学、食品、店员、医务、教育、新闻出版等,一般很分散,地方性大,以地方领导为主。这就灵活处理了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又互相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会组织模式。
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并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模式。简单地说,产业工会集中程度越高,下级产业工会受上级产业工会影响就越多,受同级地方工会影响就越少,但是下级产业工会又不会完全不受上级产业工会或同级地方工会的影响和领导。(如图1所示)
图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会组织体系
(二)工会组织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及高度的动员力和官僚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跨行业跨部门的、纵横交错的规模庞大的组织体系网络,具有相当的严密性。它是一个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首的完全统一的组织,到中国工会七大时,拥有23个产业工会(其中包括8个工作委员会,5个筹备委员会),18万个基层组织,1020万会员。全国工人已基本上组织起来。[5]工会组织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按行政区域划分,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工会构成纵向结构;全国性产业工会构成横向结构,且自上而下的各级产业工会又构成纵向结构。各级工会的领导机构为各级会员代表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同时,围绕着生产、建设和国家实际需要,工会增设、裁并和撤销相应部门,完善了工会组织系统。在这样一种体系下,工会一方面可以运用其庞大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较强的动员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工会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工会类似于政府的机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参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编制,带来机构的膨胀,冗员增多。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系统建设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系统建设中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1.它配合了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工会组织把广大职工团结进来,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组织工人积极参加生产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操作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证了国家的生产计划并超额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阶级基础的巩固、政党和国家认同的提高、经济基础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它对其后工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建设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时期,中国工会组织发展中一些带有永续性的特征已经全部显现出来:如,工会的阶级性、群众性、自愿性性质特征;工会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工会外部关系的规定与处理;工会组织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与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工会组织结构的设置等。这些都对以后工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1.工会组织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因时因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会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作法、经验或照抄照搬苏联的工会建设模式,那么新中国的工会组织建设就会陷入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泥潭。年轻的执政党,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在借鉴革命经验和苏联模式的同时,因时因地因任务而宜,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会组织体系。产业与地方相结合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就是新中国工会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经验。工会几乎包括依靠工资收入的所有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劳动者,它们广泛分布在企业、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产业系统或地方部门。工会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产业和地方的关系,按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把工人阶级所有成员广泛地组织起来,使之既符合职工的生产、工作特点和产业特殊利益要求,又能维护职工的地方性、共同性利益。产业与地方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奠定了新中国工会组织结构的坚实基础,是中国特色工会组织建设的最重要特点之一。
2.既要发挥工会组织系统高度组织力、动员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防止其行政化、官僚化。新型工会组织是一个庞大的、严密的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力、动员力,这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新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样一个组织系统也容易产生机构庞大、冗员增多、效率低下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这就需要在工会组织建设发展中不断解决发挥其高度的组织力、动员力的积极作用与克服其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的矛盾,不断改革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体制。
3.工会组织建设是一个在探索中发展、探索中完善的过程,需要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不能用政治手段干预工会组织建设中的探索。由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缺乏及党内的高度集权,用政治手段干预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工会建设的探索,多次批判了李立三等工会领导人的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关于工会建设的观点,“乱戴”、“错戴”帽子,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对其后工会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系统,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对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工会组织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党工会建设的经验,获得了宝贵的执政党工会建设的教训,对其后的工会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签:中国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