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学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哲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负面影响论文,价值观论文,青少年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末世学说”有很多,尤其见诸于多种宗教之中,是一种普遍的宗教意识。基督教的千禧年之说与佛教中的轮回之说都包含着某种世界终结的意识。在各种“末世学说”之中,最著名也最流行的莫过于玛雅文明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即到2012年12月21日这天,将会是本次人类文明的终结之日。这一宗教预言曾深刻地影响了很多人。近年来一系列好莱坞大型灾难片的流行和热映,把人们重新带回了“世界末日”的恐慌氛围之中。实际上,一些人相信世界会在短期内灭亡,也是有一定自然原因和社会根源的。外星人入侵、行星碰撞、核战争的迫近、流行性疾病肆虐、能源危机、自然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可能性猜想与世界性难题,似乎为“世界末日论”提供着种种佐证。尤其近几年来,火山、地震、海啸等超强自然灾难的频繁爆发,更是让人们不寒而栗。所有这些,似乎都契合了一个命题:世界末日真的就要来临了。
末世学说,作为一种有关人类世界的兴衰的学说,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尚未建立成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如何客观、坦然地看待这一问题,消除该学说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为其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支撑,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一、“末世学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末世学说”近年来如此流行,直接地影响了很多人。在所有受到影响的人之中,作为涉世未深、思维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首当其冲。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末世学说”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一,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因而很容易受到各种学说的影响。“末世学说”与其说是一种传说,不如说也是一种哲学,即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世界观,“末世学说”很容易受到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关注和认同。例如很多青少年在观看完电影《2012》之后,立即对世界末日的传说深信不疑,甚至直接将这种世界观带入到生活中,直接影响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二,成长期的青少年,关注新闻大事,尤其关注娱乐事件,具有强烈的追偶性特征,灾难电影、自然灾害等事件无疑很适合学生们的视听口味,这使得“末世学说”之类的颇具聚光性的事件从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加之作为他们主要生活空间的学校是一个信息流爆满的场域,在这样一个场域中,各种信息和观点很容易传播开来,如果一些学生相信了这一学说,很容易形成所谓的“传染性信仰”。三,作为学生的青少年,学业压力巨大,渴望寻找可以促使自己“解脱”的事物,“末世学说”新鲜又令人震惊,自然很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据报道,甚至有学生在看完一些灾难电影之后,认为既然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谈何努力学习,因此开始放纵弃学。这客观上也反映了青少年学生试图逃避繁重学业的一种心理。具体来说,“末世学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对其价值观构建、对其生活态度与日常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其社会责任感塑造等方面。
其一,“末世学说”对青少年价值观构建的负面影响。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边客观事物之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即主体如何看待客体对于它的有用性和价值性。反应到方法论层面即是指,哪些作为客体的东西,或者哪些客体化的行为或相关准则对于主体而言,具有可取性和存在的意义。在“末世学说”的世界观影响下,青少年对未来的世界失去了信心,那么他们看待周边客观事物之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必然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完全改变。例如,某一青年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一心想要通过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让自己长大后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但当他被告知明年整个世界将会消亡之后,他还会觉得努力奋斗这种行为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吗?显然不会,因为他知道明年整个世界就要灭亡了,其接下来有限时间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相反还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毫无价值性可言。
其二,“末世学说”对青少年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的负面影响。如果说价值观属于一种相对形而上的范畴,那么,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则是非常现实和具体的。价值观如果受到影响,必然也会进而影响到生活态度与具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的错乱和扭曲,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生活态度上。如前例所说,如果一个青少年认为,过不了多久整个世界就要灭亡了,那么,他(或她)的学习动力自然很难持续下去,他也很难会将“剩下”的短暂时间用来埋头苦学了。反映在生活方式上,毫无疑问,他会“尽可能”地好好利用“人生所剩余的短暂时光”。他可能不会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可能会“抓紧时间”做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而且他认为只有那样的生活才对得起“剩下”的时间才是有意义的。例如,拼命地打游戏、拼命地与小伙伴玩耍等等。近年来类似的社会事件很多,如据报道有青少年看完神话剧后,坚信世界上有鬼神,人会有来世,因此跳楼自杀,希望可以找到鬼神、走向来世。不能不说这些都是在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下的悲剧。
其三,“末世学说”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塑造方面的负面影响。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代表了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在成长过程中树立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显然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青少年在所谓“末世学说”的影响下,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标准,变得得过且过、毫无追求,还如何寄希望于让他们承担未来民族发展的重任。反映到具体的生活层面,连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不再重视,还何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去为别人付出和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末世学说”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方面的负面影响,是其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所带给青少年群体最可怕的负面影响之一。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青少年信奉“末世学说”的哲学反思
作为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命运的学说,“末世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现代文明无疑是美好的,但却并不是完美的,它虽然为人类带来了财富,但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正如著名哲学家阿多诺对现代文明所批判的那样:“人类不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1](P1)当人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时,自然必定以其独特的方式报复人类。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P383)上文所示的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灾难,与其说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如说是自然界对人类我行我素的一种警告。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的严惩时,难怪会惊呼: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
至于“末世学说”为何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容易引起共鸣,除了上文所指出的那些外在的和技术层面的原因,如青少年群体认知的不成熟、成长与学业的压力、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畅通等因素外,还有其哲学层面的深层原因。相比而言,这些深层的原因,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一,信仰缺失导致青少年很容易信奉各种“流行的哲学观”。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蜂拥而入,在众多的思潮与学说面前,成长中的青少年更是无所适从。与价值观多元化相伴随,整个社会的信仰失落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当下的时代已成为信仰真空的时代。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一旦有颇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世界观出现,势必引起部分群体的反应甚至立即对其俯首帖耳、深信不疑。作为青少年,除了其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外,信仰的缺失使其面对“末世学说”这样颇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哲学观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选择,在慌乱之中往往成为了其忠实的“信徒”。
其二,缺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得青少年缺乏对于各种学说的辨知能力。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理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问题恰恰在于,现实中的青少年教育仅仅将教育的内容锁定在“传授知识”方面,而忽略了对其价值认知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在面对诸如“末世学说”之类的社会思潮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对其加以辨知。相反,看到别人煞有其事的论证时,反而深信不疑。更何况,“末世学说”是古今中外无数神话传说与宗教的“主打产品”,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本身就很难简单地进行价值评价和是非辨知,把它们堆放在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青少年面前,当然颇具迷惑性和感染力,被很多青少年视作真知灼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得青少年在思想上消极应对。我们无法否认数十年来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但也不能否认各式各样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从拜金主义盛行、伦理道德沦丧、人际关系冷漠化,到学习生活压力增大、社会不公平加剧,再到自然环境恶化、生存空间日趋挤压,似乎当下的人们正在经历种种苦难的煎熬。成长期的青少年,一方面享受着当下文明带给他们的物质性拥有,另一方面却也要遭受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带给他们的精神性挤压。在这种情况下,颇具煽动性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加之青少年本来就是一个热爱探索和充满好奇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充满迷幻的事物总是趋之如鹜,诸如“世界末日”之类的爆炸性学说自然很容易受其追捧。
三、价值观的救赎:从哲学批判与正面引导的角度
“末世学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探索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价值观救赎方式,是必要也是紧迫的。作为一种颇具宗教色彩的世界观,是必要首先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末世学说”进行深层的哲学批判。
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并非指宗教本身是鸦片,而是指如果宗教被用来麻痹人民的意志,那么它就是一种精神鸦片。“末世学说”作为众多种宗教的共同理论旨趣,只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世界命运的假定性猜想,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然而,如果人们将其视为一种关于对世界命运的“真理预测”,并进而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那么,“末世学说”无疑成为一种可怕的理论,理应被人们所警惕。马克思还曾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3](P2)看得出,马克思认为,批判宗教,仅仅批判宗教本身是不行的,还需要批判宗教得以生成和滋长的现实土壤和客观环境。为什么当下社会中的青少年很容易信奉“末世学说”,正是因为当下的社会为青少年信奉该学说提供了有利于其滋生的土壤。正如前文所述那样,信仰的缺失、价值观教育的缺失、社会问题丛生等都是“末世学说”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因此,加强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有效帮助青少年明辨“末世学说”哲学真相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境与学业压力无疑也是“末世学说”得以在该群体中流行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减少青少年学业压力、帮助其疏解成长中的烦恼,无疑也应成为帮助其远离“末世学说”侵害的必要举措。
“末世学说”除了有其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之外,并非毫无价值可言。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关于世界末日的假定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生态意识、生命意识、情感观念建设方面的心理建设。首先,“末世学说”的生态学隐喻无疑促进了人们关注生态,更为积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再到家庭教育,我们长期以来试图构建立体的生态主义教育机制,但事实上,青少年并没有普遍树立良好的生态观。“末世学说”关于世界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关注,无疑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生态学关注,警惕着世人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并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尽管这种生态学关注采用了恫吓的方式,但在宣传效果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次,“末世学说”关于世界终结的传言,给人以时间上的紧迫感,客观上召唤人们珍视生命、重视感情。“末世学说”最核心的主张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问题,而且它往往会设定具体的“灭亡时间”,而这些给定的时间往往又与当下非常迫近。这使得人们人充满了紧迫感,似乎余下的生命越来越短,因此,开始懂得珍视生命,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则非常关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更懂得表达和经营情感。
除了哲学批判与正面引导之外,加强相关的科普教育,无疑是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末世学说”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末世学说”是很多宗教的世界观主张,尽管听起来颇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宗教毕竟只是宗教而不是科学。自然科学界也有很多关于世界末日的假想,但往往是基于现代科学的推论,这一点不同于宗教界的纯感性设想。更何况,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毁于非人类行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例如,科学家们曾分析了世界末日的十种可能性,并对比发生概率进行了估算。这十种可能性及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外星人入侵,1%;行星撞击,2%;灾难性太阳活动,3%;地球磁极翻转,10%;超级火山爆发,10%;第三次世界大战,15%;造成大量伤亡的恐怖事件,20%;石油生产达到峰值,40%;蜂群消失,70%;环境彻底破坏,70%。可以看出,由自然灾害或自然原因而引发的世界毁灭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人类自身的行为才是引发世界毁灭的最大的可能性事件。因此,对于青少年世界观建设而言,加强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科普教育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地看待诸如“末世学说”等负面的流行论点,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宗教观、生命观、生态观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