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扶贫工程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扶贫工程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扶贫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市场经济为扶贫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一些困难。 贯彻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遵循扶贫工程运转的规律性,可以将我国的 扶贫工程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扶贫工程 贫困地区 脱贫

比较传统体制下的扶贫工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程的运行条件 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扶贫工程的运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既有积 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扶贫观念、思 路和操作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一、市场经济为扶贫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1.扶贫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段时期内一部分地 区、一部分人的贫困或者说相对贫困是必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作为资 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竞争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如何看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如何看待城乡人均收入差异悬殊 ?依据帕累托定律,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境况好起来,并没有使另一 部分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这个社会就算进步了。因此,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下降; 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悬殊,也不意味着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 种“差距”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距。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正 视这种现实,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减轻由此引发的社会阵痛。当市场机 制不能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环节的问题时,政府或社会就要采取非经济 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就市场经济与扶贫工程的关系而言,扶贫工程的 运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前者应成为后者的一个子系统,一 个安全系统。我们不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放弃市场经济 的效率原则,也不能消极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放弃社会的扶贫 努力,任凭贫困问题恶化直至酿成社会动荡。正确的观点是,坚定不移 地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贫困地区的经济唯有依靠 市场经济的动力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社会扶贫努力应侧重为贫困地区 创造进入市场的各种条件与机会。

2.扶贫行为社会化。传统体制下的扶贫是一种政府行为,各级政府 每年要向贫困地区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庞大的财政支出使得政府不堪 负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扶贫已从单纯的政府行为转 变为广泛的社会行为。非政府组织在扶贫活动中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是 其主动性,强烈的社会义务感使得各种社会组织自发地行动起来,将扶 贫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在扶贫工作中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使扶贫 工程获得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二是其效率性,各种非政府组织通过 各种渠道与贫困地区直接联系,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出的扶贫方案 和措施比较接近实际,成本也比较低。

3.扶贫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扶贫方式由于忽略了贫困地区的造血机 能,形成了对贫困地区久扶而不能脱贫的局面。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各种扶贫主体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扶贫方式,帮 助贫困地区培育造血机能,以求治本兼治标。国家仍侧重于贫困地区的 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救济手段帮助最贫困的人口渡过生存难关。国家还 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投入而忽视效率的做法,追求扶贫资金使用的质量; 改变了过去扶贫救济款的无偿下放,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将扶贫和发展有 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则侧重于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运用商业形式将自 身的利益与贫困地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闻名全国的江苏万向集团最近 提出了向中国西部挺进的“西进计划”,采取企业行为将东部的技术、 资金、经营管理经验以及新的观念同西部的资源、劳动力有机结合,开 辟西部广阔的市场,在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 此看来,扶贫机制中的商业性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增加了许多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对于打破贫困地区人民落后保守的传统观念,增强他们的竞 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是大有裨益的。扶贫重在扶人,在这方面,科技扶贫 、教育扶贫就更显得意义深远。通过科技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将从根 本上改变贫困地区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

4.脱贫途径多元化。扶贫工程的有效运转不仅取决于扶贫主体的积 极性,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扶贫客体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给贫困地区带来 的不仅仅是机遇,而且是巨大的压力。这股压力迫使贫困地区千方百计 地寻找各自脱贫的突破口。有的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地下资源,以矿产资 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的贫困地区则抓住地表资源,利用荒山 荒坡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形成了种养业经济;有的贫困地区大 力开发旅游资源,以原始的充满魅力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文化遗产吸引 着八方来客;有的贫困地区则采取“嫁接”的方式,借助异地的经济优 势消化吸收本地的经济资源。四川省的劳务输出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范 例。四川省是我国人口比例失衡、劳动力过剩最严重的地区,仅靠本省 的力量,根本无法缓解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对这个不利条件,贫困地区 的群众给自己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就是“川军”出省、出国。劳 务输出不仅使输出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了 致富技术,积累了商品经济经验。1993年,全省劳务输出突破1000万人 次,其中跨省输出约占500万人次,出国劳务11000多人,全年劳务输出 收入超过100亿元。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四川省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经济 收入的重要来源。许多地方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百人,脱贫一村”。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程运转的难点

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以及评价的标准在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它视 竞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为合理现象,自然也不可能给我们一 个解决两极分化的圆满答案。扶贫工程运行的目的在于解决市场经济所 造成而其自身又无法解决的两极分化问题,解决问题的绝大部分办法也 并非市场原则所能接受。由于市场机制与扶贫机制在运转目的、运转动 力、运转方式、运转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在运行 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摩擦,从而加大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程的难度。

1.贫困地区稀缺的资金与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大量流向东部 沿海发达地区。开放的市场经济,大大加快了社会资源在各地区间的流 动,价格机制的作用,总是使各种生产要素从效益差的地区流向效益高 的地区。绝大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低,基础差,因此各种生 产要素的配置效益比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加之近些年东部发达地区 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样,西部贫困地区原来就很稀缺的资源在市场 机制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仅就人力资源而言,1983 ~1992年,宁夏通过正常手续调出的各类技术人才达5000多人。1990~1992年间,新疆调往各省区的管理和技术人才6638人,其中56.4%调 往沿海开放城市。1990~1992年,青海省共调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46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 员802人;另一方面, 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青海省的人数却呈递 减趋势,三年共减少1155人,占应分配数的18.2%。

2.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西方近现代工业发展史表明,一定时 期内,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进步存在着明显的错位。一个国家要想实现 工业化,仅凭工业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高积累,通过农 业利益的转移,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农业利益为代价的 。农业利益向工业的转移是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实现的。据测算,改 革开放以来,一度缩小了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重新拉大,如果以 1978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相对值为100,则1985年扩大了6.6%,19 89年扩大了10.7%。1989年全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绝对值达到1019 .86亿元。由于剪刀差的扩大,199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比1988年 增长0.2 %。但是,1986~1990年,农民负担却年均增长22.2%。我国 的贫困地区大多数属农业经济,这种宏观上的价格扭曲进一步恶化了它 们发展的基础。

3.扶贫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在下降。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 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各省、地、县也先后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组建 了开发办公室。各级政府在推动扶贫工程运转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一方面,党和政府的扶贫计划、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要通过 这些职能机构的努力转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实际状况与要求 也要通过它们反映给中央。然而,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扶贫职能机 构运转的质量在下降。首先,政策性业务与部分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经 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专业银行、物资、供销等部门恢复了其作为企业的 本来面目,而这些部门却承担着政府赋予它们的一些扶贫开发的政策性 业务。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混合体制,使这些部门处于工作难以 两全的境地。例如,按照传统的金融信条,“银行不应该和穷人打交道”,而按照扶贫政策的要求,银行应对缺乏还贷能力和信用保证的特困 户给予优先照顾,而当商业原则取得了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后,扶贫自 然成了这些部门可有可无的工作。其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责任 心不强,素质普遍下降。扶贫工作体现着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它绝 对排斥功利主义,因此,即使工作人员干得十分出色,其回报也只能是 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工作人员人心思动,纷纷 跳槽,留在单位里大都是老弱病妇。最后,各级政府对扶贫职能机构不 够重视。现在,许多贫困地区都将扶贫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忽 视了扶贫职能机构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动辄挪用、占用专项扶贫贷款和 物资,强行取消或合并扶贫职能机构。

4.开发与脱贫并非总呈良性循环。现在社会上甚至学术界普遍流行 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贫困地区要想真正改变面貌,就必须下大力气开发 当地的经济资源,简单说就是要走工业化的道路。然而,如何开发?眼 前大规模的开发是否有利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答案并不简单。陕北 榆林地区经济开发所遇到的问题发人深思。建国40多年来,榆林地区在 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沙区植 被覆盖率由建国初的4%提高到目前的9%,总计1.91万平方公里的沙区 内,风速减缓,大半流沙被固,水土流失已初步得到控制,当地群众的 生存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自从国家80年代将其列为能源开发区后, 因急功近利、管理不善、乱采滥挖,造成了资源浪费、植被破坏、土地 沙化和环境污染,榆林人民苦心经营数十年,关系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 正在经受着无情的浩劫。据统计,神木县每年仅矿区排渣量就达6856万 余吨,其中60%倾入河道,每年向黄河输入沙量增加1593万吨。1992年 汛期,这里的河水含沙量已接近泥石流,这种情况不仅威胁榆林地区, 而且恶化了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对待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重蹈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有增长、无发展”的历史悲剧。

三、发挥有利因素,推进扶贫工程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工程,机遇与挑战并 存。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有利因素,同时尽可能减少市 场经济对扶贫工程的不利影响。

1.强化政府的扶贫职能。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它自身所带 来的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社会经 济问题要靠政府行为加以疏导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发展,政府 扶贫的责任也愈重大。由于扶贫体制正经历重大的变革,政府的扶贫职 能应侧重于统筹规划和领导,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 )协调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2 )协 调好国务院扶贫领导机构与政府各部委定点扶贫单位的关系,改变目前 的“政出多门,财出多门”的状况,提高扶贫工程的运转质量。(3 ) 协调好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关系。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使各方面的 扶贫努力形成一种合力。(4)协调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关系。 政 府应大力推广某些发达省份与贫困地区“结对”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 发达地区以各种形式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5)协调好金融部门、物资部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关系。要把政策性信贷业务从商 业性信贷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以扶贫开发为目标的政策性银行和金融系统。

2.弘扬无私奉献精神,防止扶贫工作中的极端功利主义倾向。政府 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因为任何 腐败行为都会极大地挫伤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要选拔一批 德才兼备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去,对于那些放弃优越生活工作条件而到贫 困地区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 作待遇等方面予以优惠。需要阐明的是,提高扶贫工作质量的措施不应 成为扶贫主体变相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今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团体 还是企业,在扶贫工作中都不能追求绝对的商业对等原则,也不应以商 业标准作为衡量扶贫工作质量的尺度,更不允许借扶贫名义侵害贫困地 区的利益。

3.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参与意识。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最有效的 缓解贫困的方法是使人民完全参与整个扶贫过程。为此,要特别重视贫 困地区“软”环境的营造。应加强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大力发展扫盲 运动和实施希望工程,努力提高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积极发展邮电通 讯事业,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相互联系。

4.努力使扶贫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鉴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 性和复杂性,有必要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政府和各种社会单位的扶贫行 为。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使道德约束力与法制约束力相结合,才能减 少工作中的随意性,确保国家扶贫计划和扶贫政策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反贫 困过程中形成的法规制度。

收稿日期:1995-06-02

标签:;  ;  ;  ;  ;  ;  ;  ;  

市场经济与扶贫工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