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问题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5年下半年起至今,经济学界的众多学者们围绕“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一)经济学研究什么?这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此大家看法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是“通过改进资源配置,寻求社会致富之道”。首先,经济学是研究致富之道的,但不是个人的致富,而是社会的致富;其次,经济学不研究通过改进技术的致富,只研究如何改进资源的配置来致富。
有的学者则倾向于把经济学看作是研究理性人的行为的。理性人的目标是为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为此就必须进行合作,但合作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要解决冲突,就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是基于物质利益的分配并为之服务而发展出来的一门学问,它对促进生产效率的关切则在其次。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其主体会随着测量、观察方法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将经济学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则可以把它称为“一些关心经济社会问题的人模仿科学的活动”,它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由于模仿科学的成功,经济学因此不断地越过边界向其他领域渗透,以至人们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如今,经济学不仅进入了法学领域、政治学领域、史学领域,也进入了社会学领域。
还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学现在的任务是如何运用市场、如何使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和经济学对接,产生经济学的范畴、概念。
(二)经济学家的任务是什么?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经济学家没有义务去改造世界,只是为改造世界的人提供武器。有的学者指出,经济学不是不研究现实,但是经济学研究的现实与一般的人所看到与理解的现实是不完全相同的。经济学家是用他的眼光把他所观察到的现实转换成一个逻辑结构以后才去研究这个现实的。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及其规律,从而提高人们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能力,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服务。因此,经济学应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问,能用来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学关键是要贴紧现实,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走向国际化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并未受过现代经济学严格的正规训练的经济学人来说,要从头开始阅读大量文献并融会贯通,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然而,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大量现实问题,又亟待经济学人去研究与探讨,这是中国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是指什么?对此大家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作为基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应该包含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和正在流行的所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思想。
还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的,因此西方经济学又可以叫做市场经济学。
(二)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对此学者们的看法分歧较大。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的,它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分析方法是人类通用的。所以,这里不是借鉴与否的问题,而是学习和掌握的问题。当然,同样的基础理论,应用到什么地方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国别的。我们运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忌乱搬照套。乱搬照套出了问题,不能说明西方经济理论本身不行,只能说明我们使用不当。
有的学者则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一国的经济理论,即使是所谓的基本原理,也很难不加改造就可以照搬到另一个国家。尽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其基本原理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运用抽象方法而推导出来。由于这些假设前提不具有现实性,或即使具有现实性,这个“现实性”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现在认为是基本原理的东西,过若干年后就可能不再是基本原理,甚至成为谬误。因此,学习西方经济学不是学它的原理本身,而是学习它观察、描述、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角度,学习它是如何提出假设的,学习它如何“提炼”出基本原理,学习它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正统学派,作为当代西方国家居统治地位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两重性,一是辩护性,二是实用性。因此,它既承袭了西方古典经济学解体以后形成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线,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又注意研究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和微观经济问题,为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管理国民经济服务。这样,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线是庸俗的,不科学的;另一方面,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以及所采取的某些研究方法和工具,又带有程度不同的科学性。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其庸俗的基本理论路线,包括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框架以及基本理论体系,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对于其中带科学性的成分,包括理论成分和方法成分,则加以借鉴,为我所用。
有的学者则认为,要改变对待和评判“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思维方式。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社会共同的知识存量,它所提供的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原理。经济学家应该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经验观察作出实证性的理论描述和解释,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经验现象的能力。
三、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学
(一)中国经济学指什么?
“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可以有很多解释,比如,中国式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派,在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学。有的学者提出,在改革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许多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被移植到中国来以后,总是“不像那么回事”。人们一般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我们做的不那么规范。实际上,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经济学要走向世界,可能需要在概念上和方法上进行创新,甚至也可能需要建立一套与西方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要创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并认为这个时机快到了。这是因为:第一,从中国目前的大背景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会出现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而经济学既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又会受惠于此。第二,在西方国家,主要是在美国和英国,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走上了片面追求形式化、模型化的死胡同。而中国的经济学作为一种制度还在形成,既没有门阀林立,也没有确立主流。中国经济学家有可能把握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建立保护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结构,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迅速地异军突起。第三,从文化上的差异看,西方经济学对西方文化具有“辩护性”,如果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向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学发出挑战的话,中国经济学家将会有新的经典、新的定义、新的定理以及对经济史的新的解释,从而形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不要用中国经济学这样的概念,他们认为,既然我们的经济学也和西方经济学一样是研究市场经济运作的,那么就没必要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概念体系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经济学,我们的任务应是去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西方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中没有很好解决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学的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在基本理论层次上,经济学应该是没有国别的;在应用层次上也许可以提“中国经济学”,但要搞清楚,不是重创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在发展一个具体的东西。
还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可以有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但就西方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和整个逻辑体系而言,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一个宏大的文化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然它已经存在了,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使用,没有必要再去另辟一套语言和体系,因为这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经济科学的交流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学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甚至发展现代实证经济学去研究中国的经济实践,而不必着急地去重创经济学的概念和体系。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以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其理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而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创的经济学。
(二)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要发展,就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并不是说要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本身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从社会经济实践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一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视角要扩大,要将其对生产关系的理论阐述,由本质拓宽到包括经济主体行为在内的具体实现形式。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应当是现代经济理论也即西方经济理论。对于现代经济理论,首先,应当虚心地学习,只有在全面掌握和深刻领会的前提下,才能自如地运用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才有可能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其次,以现代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决不是说可以牵强附会地用西方经济学硬套中国的经济现实。中国经济学中一定包含着目前的现代经济学中所不具备的内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甚至经济学原理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正是中国经济学人的使命。
还有的学者认为,既不能以纯粹只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路子,来完成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任务,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来发展中国经济学,而应当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东西加以融合。具体地讲,这个融合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关于公平的概念——和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语言工具加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