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经济回顾与1996年经济展望--学术观点综述_宏观经济论文

1995年经济回顾与1996年经济展望--学术观点综述_宏观经济论文

1995年经济回顾与1996年经济展望——学术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观点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些学术研讨会,耳闻各方专家学者谈对我国1995年的经济回顾与1996年的经济展望,觉得颇有见地且资料翔实。现以综述形式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1995年经济回顾

1995年是我国宏观经济表现最佳的一年,也是微观经济表现不尽理想的一年。

宏观经济表现最佳。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

第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表现在:⑴经济由前一段时间的过快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全年经济增长在10%左右,接近于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均可承受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会有严重的“瓶颈”制约,经济运行比较平稳。⑵投资过热得到比较明显的解决。1995年投资扣除物价因素可能增长11%左右,是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而且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当前也是需要的。⑶经济增长的内在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增长比例趋向协调,第一产业增长4%左右,第二产业增长14%左右,第三产业增长8%左右,产业之间增长速度的差距缩小,避免了第二产业过快增长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各种所有制经济增长结构有所改善,国有制经济增长比较稳定且有所加快,非国有制经济处在调整中,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整个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95年整个国有经济(包括控股部分)大约增长9%左右; 整个非国有经济(包括农业)大约增长12%左右。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1/3以上。在地区结构方面, 沿海东部地区与内地之间增长速度的差距也在缩小。沿海地区虽然继续保持领先增长,但速度明显放慢;内地虽然增长速度在较紧的环境下有所放慢,但在总体上与沿海地区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缩小。1995年沿海地区增长速度在13-14%左右,内地在9%左右。在经济增长使用结构方面,生产、投资、 消费结构上趋于协调。1995年经济增长在10%左右,主要是由总消费增长10%、投资增长11%、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长18%这三个方面共同推动的。前几年的那种由投资单纯推动的格局有所改变。经济的内在结构趋向合理,这是宏观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从趋势上看,物价涨幅1995年1 月份是21.2%,11月份是9.2%,12月8.5%左右,全年涨幅控制在15%的目标能够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物价上涨的内在因素有所变化,新涨价因素在涨价构成里明显缩小,约占30%左右,而1994年为70-80%。

第三,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好转。1995年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进口稳定增长,进出口顺差可能在150-200 亿美元之间, 出口有可能超过1400亿美元,进口130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在2800亿美元左右。利用外资也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1995年全年外商投资协议金额下降10%左右,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全年外商实际投资在1994年 339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30亿美元左右,加上借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500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到11月底是745 亿美元, 到年底可能达到750亿美元。国际收支总的状况是不错的。

总的来看,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增强了,双脚踩在了中国经济的制动器上,保障了中国经济这辆列车朝着既定的调控目标平稳地行驶。

微观经济表现不尽理想。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现有37万多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 -10月实现利润下降7.9%,预算内国有企业利润下降17.9%, 亏损大幅上升,国有企业亏损面在40%以上,全部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在1/4以上。

第二,相互拖欠比较突出。1995年以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一直居高不下,到10月底37万多户企业应收帐款是7700多亿元,比年初增加1400多亿元。国有企业的情况相对好一点,但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预算内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是4141亿元,比年初略有下降,比1994年同期下降0.7%。

第三,企业开工不足开始显露。对一万户企业的景气调查结果,景气下降的比重在1/4左右。根据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资料, 景气率在72%左右,说明有28%左右的企业开工不足。

对于1995年出现的宏观经济较好和微观经济不理想的反差现象,怎么认识?

宏观经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身存在着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在一定的阶段统一的一面可能表现得突出一点,但在另一阶段矛盾的一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一点,企业追求的目标和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在某些阶段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在我国,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政府所追求的是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如果宏观经济目标着眼于宏观经济稳定与协调发展,那么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种矛盾不是反常的现象。问题是1995年二者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其原因在于:首先,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本身不同步。宏观经济改革在前,微观经济改革在后;宏观经济改革步子大,微观经济改革步子小。这样,就会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从1994年开始,宏观经济改革方面如财政、税收、外汇、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动作,取得很大进展,这就使财政形势、金融形势、投资形势都朝着宏观预期的目标在发展。相对来说,微观经济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至今仍在试点之中,很多困扰企业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解决,以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其适应能力就降低了。其次,实行的宏观政策对微观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宏观政策是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政策,这不可避免地给企业造成负面效应。如投资紧缩,且时间较长;加上税制、外汇改革、利率的调整等,又给企业增加了一定负担。再次,在整个经济收缩过程中,微观经济的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善。企业该破产的没有破产,企业兼并的力度还不够,这样好企业与坏企业相互拖累的局面未能打破,好企业得不到发展,坏企业未初淘汰,整体经济活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技术改造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全年技改投资增幅最多在10%。最后,经济结构的平衡性表现明显。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前两年只有20%),贡献率比较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减弱;非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贡献率在60%以上,在整个经济中的影响比较大。国有企业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整个经济就要低速增长,整个经济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在地区结构方面,投资总量、消费总量、收入总量的比重,东部地区都占到60%左右,中西部地区占40%,这样,在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到很多困难企业,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支撑整个经济的力量还存在,所以中国经济还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增长。当然,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二者如果长期背离,显然也是不正常的。

对我国的外贸工作,有的专家认为,1995年的外贸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正常的一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增长不正常。最关键的一点是骗税。1995年出口退税这一促进出口的措施,一年变了两次,财政对出口退税一直拖欠,从1994年到1995年拖欠的数目已超过1996年应退的那部分,而且这个政策造成企业从1995年1 月份起为了把出口退税搞到手就拼命往前赶,这样1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上升80%多,1月份以后出口就一直下降。二是外汇储备增长出于不得已。外汇储备这么高,主要原因是进口体制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缺乏正常的渠道出去,这既造成通胀压力,又对今后进口造成障碍,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此外,1995年是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最差的一年。

二、1996年的经济展望

经济展望需要对经济的内在因素作分析,也要对一些外在因素作预测。

从内在因素看,目前还处在收缩期,这种收缩内在地推动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回落,谷底还没有到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还会延长经济的收缩期。支撑经济的因素有:1995年农业丰收,对1996年经济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和刺激;通货膨胀形势得到抑制,使1996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减弱,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增大;我国铁路、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供应能力都有好转,具备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还有国际经济继续处于恢复与繁荣的阶段,这对本国经济也是一个刺激。外在因素要预计的有:1996年是“九五”计划第一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从目前看,人的能动的扩张肯定要加强,总体上会促进经济的发展;1996年是为1997年准备的一年,1997年面临两件大事,一是香港的回归,为此有必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党的十五大将召开,这对1996年经济肯定会有推动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不好具体预测,一是中美之间关系会怎么发展;二是中国能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加入后会带来什么影响。

从以上因素综合起来看,1996年很可能是新旧周期交替的一年,从这一轮周期看,可能还要进一步推动收缩,又存在许多拉动因素会促使这一轮周期的结束,启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交替的时间很可能在下半年,就是说,这一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很可能在1996年上半年到来,下半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期。新一轮经济周期与以往相比有如下四个特点:⑴回升的起点高。这意味着回升的空间不像以前低起点(3-4%)时那么大,政府的目标是1996年经济维持8%的增长率。这8%是最低点,也就是高起点。⑵它将是一个低峰值周期。峰值10%可能是一个约束的条件,一旦经济超出10%,政府的强调控就会出现。⑶在整个周期里,政府的强调控将会进一步表现出来。⑷整个周期是一个长周期,将会是一个平滑的、在8-10%之间小幅波动的长周期。 正由于以上这些特点,在今后宏观调控中一定要把握好力度,既不能过紧,又不能全面地放松,在加大改革力度和结构的调整中,切实使经济在体制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这样,199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9%左右,通胀率有可能在10%左右。 经济的宏观表现继续处于良好状态,微观经济的表现会伴随结构的调整有所改善,但不可能根本改观,微观经济的问题将进一步存在。为此,在巩固宏观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的困难应给予一定的注意,以保证今后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于物价形势。有利形势有六条:⑴指导思想统一。从中央到地方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加一致。⑵物价上涨的压力减轻。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已经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来自需求方面的物价上涨压力将会明显减轻。⑶农业丰收。1995年的农业丰收将会延续到1996年,特别是粮食增产将大大降低食品价格上涨对物价上涨的推动。⑷有效供应增加。近两年对能源、交通、通讯的新的投入,对1996年增加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保证。⑸国际收支良好。⑹1995年物价上涨的滞后影响不大。由于1995年新涨价因素只占30%,这对1996年的滞后影响不到3个百分点, 相对来讲宏观调控的空间较大。 尽管如此, 但1996年物价上涨控制在10%左右难度还是非常大的。首先,1995年物价回落的基础并不稳。 1995年物价控制很重要的一条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靠行政压价、财政补贴、价格调整措施推迟出台等,如财政补贴1-10月为202亿元,这是花钱买指数。如果1996 年这些因素不存在或力度减弱,物价就会反弹。其次,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已转向以成本推动为主。1996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已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双重作用为主转向以成本推动为主,但这两种因素仍然可能同时发生。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折旧提高,以及贷款利率的上调等,可以说成本推动的因素更为强化;另一方面,以投资需求为代表的上项目要求很强烈。投资体制的改革步子很慢,都是一些应急性措施,稍不注意,仍会使物价出现反弹。第三,各方面要求涨价的压力很大。1995年被压制的物价出台措施,在1996年物价形势稍好的情况下要求出台的呼声就会更加强烈。我国铁路货运、邮寄以及一些省市的水电、煤气、地铁等都是长期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涨价;农副产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粮食订购价格和市场价格差距在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等,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物价调控的难度。第四,新涨价因素所占的百分点比1995年高。1996年物价调控的目标虽比1995年低5个百分点,但1996年的新涨价因素所占的百分点(7个百分点)比1995年还高2个百分点,这样虽然物价指数下来了(即10 %),但居民的实际感受却会比1995年更为强烈。第五,居民的收入或心理承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所减弱。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3 月开始就上到两位数,到1995年10月份,一直延续了33个月,居民的心理压力很大。这几年居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很大一部分为物价上涨所抵消,实际上有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此外,一些舆论以及一些人把物价涨幅与物价指数、物价水平这几个概念搞混了,往往以为物价回落就是物价水平回落,其实物价水平是不可能回落的。第六,在改革、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1996年的物价走势在1995年8 %左右的基础上,由于滞后影响逐步减弱,在一段时间里还会回落,1996年的月度物价指数的走势很可能是一个“U”字型,即从年初的8%左右还要回落一段,但随着新的物价措施的出台和一些因素发生作用,将逐步反弹,全年要控制在10%,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弄不好可能到12%。

关于外贸的形势。全年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而进口仍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从长期看,我国外贸的高速增长阶段(以前一直递增为17%)到1995年是一个转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外贸是财政支持性增长,而现在这种支持性的财政资源已经用尽;此外,还有出口商品质量比较低,外贸秩序混乱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外贸体制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对宏观调控的手法僵硬也需要很好改进。

关于微观经济问题。我国目前微观经济状况不理想,特别是国有企业困难很大。现在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所谓“抓大”就是下力气抓好500-1000户有关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 “放小”就是把小企业放了。对这种提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抓大”如何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矛盾主要方面是政府,政府的责任是要给企业创造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条件。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真正划清产权边界,要解决好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到底是谁,明确产权主体的责、权、利;二是产权必须与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分开;三是产权可以自由交易,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放小”,关键是如何放。在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清晰的情况下,决不能不分条件一概放手不管,否则必将造成资产流失,所以关键在于产权约束。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即深化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尽可能地促进市场发育,要给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大体上平等竞争的条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宏观经济微调中的问题。1996年宏观政策大的框架已定,即“适度从紧”,但这四个字并不能完全表现全年365天的具体情况, 在执行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摇摆。我们讲宏观调控要微调,是指调力度而不是调方向,1993年至1995年初,有时不仅调力度还调方向,如1993年第4 季度的增发贷款,1994年的较多提价措施出台,结果宏观调控变成两个目标,既想把通货膨胀控制住,又想使企业发展不受影响,直到1994年10月,才痛下决心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这之后物价形势才取得了现在的效果,所以需要注意防止政策的摇摆性。二是可能出现滞胀。比如出现GDP增长低于6%,通胀率高于10%的情景。这个估计好像有点耸人听闻,但确实值得重视。现实的情况有:⑴滞的因素,表现在银行的存贷差。以往是贷大于存,现在是存大于贷,增加银行的经营困难,扩大了银行的亏损,迫使资金从银行系统漏出去,造成经营成本增加,不利于长期生产发展。⑵胀的因素,表现在货币供给的增长。这些年由于存款大量增加,造成m(,2)的大量增加,m(,2)与GDP之比,1980年是0.43, 1985年是0.58,1990年是0.78,1994年是0.8,这表明货币供给的增长, 显然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压力(据国外研究,这个比例正常的应在40%左右)。⑶财政赤字增长过快。这里也有滞与胀的因素。滞的因素是国债发行较多,当然国债的发行在短期内有利于控制通胀,但国债的高利率会带动银行各种利率的普遍上升,利率上升对长期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胀的因素是国债的大量增加,很大一部分用于原有国债的还本付息,并给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可能,而其中很大部分是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这是刺激总需求的因素,也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⑷企业里也存在有滞的因素和胀的因素。滞的因素是企业改革的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宏观调控不适应,一压就“死”;胀的因素是企业消化不了成本上升的因素,即由混合型通货膨胀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过渡。

总之,1996年的核心目标应该突出一个“稳”字。这包括两个方面,不仅政治、社会稳定,而且经济发展也要稳;既要避免物价回落后又开始启动,又要防止经济滑坡,否则,经济过冷,启动的代价必然就大。

标签:;  ;  ;  ;  ;  ;  ;  ;  ;  ;  ;  

1995年经济回顾与1996年经济展望--学术观点综述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