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客传》的版本流传与作者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虬髯论文,版本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虬髯客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以往研究大都从历史背景着眼,探讨此篇的创作题旨与作者问题,虽然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单一,致使研究者在某些问题上争论不休,无法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虬髯客传》的版本入手,通过比对分析,对这篇小说的版本流传及相关问题作一次深入性的研究,以期拓展、深化《虬髯客传》的研究领域。 一 《虬髯客传》的版本异同分析 《虬髯客传》的版本多而杂,现存较早的具代表性的版本有以下几种:(1)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四(存《道藏》洞玄部传记类,又见《云笈七签》卷一一二),(2)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九三,(3)宋王谠《唐语林》卷五,(4)元陶宗仪《说郛》卷三四(涵芬楼本,又见宛委山堂本《重编说郛》卷一一二),(5)明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本》本,(6)明刊本《剑侠传》四卷本,(7)明陆采《虞初志》本。上述各本均刊刻于明代以前,而清代以后的版本刊刻时间较晚,又都基本沿袭《说郛》本的文字,故不予讨论。 为了明了版本的演变情况以及各本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上述版本的文字作了一番认真的梳理,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别处列表进行分析。因为《道藏》本与《云笈七签》本的文字基本相同,《说郛》本与《重编说郛》本的文字也基本一致,因此只列举其中一本。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说郛》本、《顾氏文房小说》本、《剑侠传》本和《虞初志》本四个版本的文字几乎相同,应属于一个版本系统。《道藏》本、《太平广记》本、《唐语林》本的情况较为复杂。《道藏》本文字简洁,不加修饰,而《太平广记》本则踵事增华,细腻生动,但其某些相同处揭示出两个本子之间的独特关系。两个版本都称呼李靖为“靖”,不作“公”;也没有“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的句子。在灵石旅舍,虬髯客卧看红拂梳头,李靖怒,红拂“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诸本均无“一手握发”四字,唯《道藏》本与《太平广记》本共有。又如李靖、虬髯客试图通过刘文静拜见李世民,诈称虬髯客懂面相,刘文静“素奇其人,方议匡辅”,立刻促成此事。《说郛》、《顾氏》等本都缺“方议匡辅”四字,而《道藏》本与《太平广记》本有之。再如虬髯客入主扶桑国的时间,各本皆作“贞观十年”,《道藏》本、《太平广记》本作“贞观中”。另外,李靖谒见杨素后,《太平广记》本:“而拂妓临轩指吏问曰:‘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吏具以对。”《说郛》诸本作:“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公具以对。”《太平广记》本是红拂妓问吏,吏回答。而《说郛》诸本则是红拂妓指使吏去问个明白,所以不是吏回答,而是“公具以对”。这些证据说明《太平广记》本与《道藏》本关系独特,可能有共同的祖本,而与其他版本存在较大差异。 《唐语林》本比较特殊。与《道藏》本、《太平广记》本一样,这个本子通篇(只有一处除外)称“靖”,不作“公”。此本略去李靖见杨素的情节,而以“虬须客,姓张氏,赤发而虬须”一句开篇,这种首句点明主人公的写法和《道藏》本相同(《道藏》本开篇云:“虬须客道兄者,不知名氏”)。此本和《太平广记》本也有相同处。虬髯客与李靖夫妇第一次分别,乘驴而去,其行若飞,李靖夫妇“且惊且惧”,《太平广记》本作“且惊惧”,《说郛》诸本则作“且惊且喜”。又,刘文静乍闻虬髯客要给李世民看相,“文静素奇其人,方议匡辅,一旦闻客有知人者,其心可知,遽致酒延之”。此处文字与《太平广记》本几乎完全相同,只有一字之差,而与《说郛》各本文字差别很大。除了与《道藏》本、《太平广记》本有诸多相同之外,《唐语林》本与《说郛》本、《顾氏文房小说》本、《剑侠传》本、《虞初志》本也有着相同点,我们可以从表格的比对中明显地看出来。《唐语林》本的这些特点,说明它与各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它的祖本应该与《道藏》本、《太平广记》本的祖本相同或很接近。此外,它与《说郛》本及其他明刊本也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唐语林》本有些文字与各个版本都不一样,如李靖与红拂逃奔太原途中,入住“灵桥驿”,别本均作“灵石旅舍”①。又如虬髯客临去海外之前,对李靖夫妇说:“非一妹不能识李郎,亦不能存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亦不能荣一妹。”文字较其他各本都华丽,很明显做了修饰。再如对人臣思乱之比喻“乃螳臂扼轮耳”,别本均作“乃螳臂之拒走轮耳”。这些不同的文字,是原本如此,还是编辑者做了修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唐苏鹗《苏氏演义》云:“近代学者著《张虬须传》,颇行于世。乃云隋末丧乱,李靖与张虬须同诣太原寻天子气,及谒见太宗,知是真主。”②从此篇小说的内容介绍来看,《张虬须传》当是《虬须客传》的别名。王运熙先生考证:“唐、宋所谓近代,均指比较接近的前代而非当代。”③苏鹗是晚唐人,光启年间进士。根据这一文献材料,可以认为,在中唐以前《虬髯客传》这篇小说已经流传于世,只是篇名有所不同,文字可能也与现存的版本有着差异。从版本分析来看,小说流传至晚唐(也可能更早)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杜光庭对其中的一个版本进行删改后,取名《虬须客传》。《宋史·艺文志》著录:“杜光庭《虬须客传》一卷。”④《崇文总目》著录:“《虬须客传》一卷。”⑤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条也提及“有杜光庭《虬须客传》”。指的都是这个版本。从苏鹗记述的《张虬须传》到杜光庭《虬须客传》,都是单篇小说,《太平广记》“豪侠类”收录的《虬髯客传》,注明出处是“出《虬髯传》”,也是单篇,可见这篇小说早期是以单本的形式流传。依据上面表格列举的版本文字的异同来分析,杜光庭删改本(即《道藏》本)所依据的原本与《太平广记》本十分接近,应该属于同一版本系统。 至宋代,有人将这篇小说编入文言小说集《豪异秘纂》,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十一著录:“《豪异秘纂》一卷,无名氏。所录五事,其《扶余国王》一则,即所谓《虬须客》者也。”⑥元末明初,陶宗仪编辑《说郛》丛书,将《豪异秘纂》收录,注明“又名《传记杂编》,一卷载五事”。陶宗仪这篇小说题名为“扶余国主”,作者张说。陶珽重编《说郛》亦收录此篇,题名《虬髯客传》,作者“唐张说”。此后明清刊本大都采用《说郛》版本,篇名和作者也都沿袭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虬髯客传》在中唐以前是以单本形式流传,至晚唐可能不止一个版本。杜光庭对其中之一进行删改,题名“虬须客传”(即《道藏》本)。宋代《太平广记》收录的版本,与杜光庭删改本依据的原本,可能有着同一个祖本。宋代《唐语林》本与《太平广记》本、《道藏》本关系密切,它们应该属于同一版本流传系统,但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出各自的差异性。其中《道藏》本、《唐语林》本不大流传,《太平广记》本对后世影响较大。宋代《豪异秘纂》本与《道藏》本、《唐语林》本和《太平广记》本三个版本有较大差别,应属不同的版本流传系统。元末明初,《说郛》丛书收录了此本,对后世颇有影响,明清刊本几乎都采用这个版本。经过对各种版本的比对分析,可以看出,后世流行且影响较大的版本是《太平广记》本和《说郛》本,它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 二 《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 《虬髯客传》的作者是谁?这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目前主要说法有三种:一为杜光庭,一为张说,一为裴铏。我们先看现存的早期版本中的作者署名: 从现存版本的署名来看,“杜光庭”的说法最早。《道藏》本、《云笈七签》本收录的杜光庭作品《神仙感遇传》中有《虬须客》这篇小说,与《虬髯客传》相比,《虬须客》文字、情节都简略很多,应该是杜光庭删节后的版本。《顾氏文房小说》将《虬髯客传》署名“唐杜光庭撰”,是没有分清两个不同的版本,在署名上出了错。 《太平广记》收录的版本注明“出《虬髯传》”,当是早期流传的单本,而且没有作者署名,它与杜光庭《虬须客传》有较大区别。《唐语林》是宋代王谠综采五十种图书的材料分门别类编辑而成的。《永乐大典》保存的《唐语林》“原序目”,仅标出四十八种原书名,遗失两种。《四库全书》馆臣认为,遗失的两种原书名,一为《封氏闻见记》,一为《虬髯客传》。这样看来,《唐语林》收录的版本也应该是早期流传的单本,当然是没有作者署名的。不过,王谠编纂前人作品时往往加以增损、润色,《唐语林》本的文字也就与其他版本表现出较多的差异。《剑侠传》本之所以不署名,是因为此书收录的作品皆不署名,完全出于编辑体例的考虑,与早期流传的单本没有关系。如果从版本角度来看,《剑侠传》本与《说郛》本是基本相同的。 最早署名“张说”的版本,是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的丛书《说郛》收录的《扶余国主》。此后,《重编说郛》、《虞初志》以及清代编辑的丛书《唐人说荟》、《龙威秘书》、《异苑捃华》等皆从《说郛》。《说郛》本署名“张说”不知何据。当代学者王运熙、卞孝萱从政治背景入手,阐述张说创作此篇小说是为唐玄宗主政造势,并以张说喜写小说、好记轶闻为证。王、卞二位先生的观点,只是指出一种可能性,尚缺乏有力的证据。⑦且张说在唐代是名人,为何唐宋文献及宋代以前的版本均不见记录,而今存《张燕公集》也没有收录此篇,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 宋代朱胜非《绀珠集》收录小说《红拂妓》情节梗概,注明归属《传奇》。《传奇》为晚唐裴铏撰,所以李宗为、李剑国两位先生主张作者是裴铏⑧。但诚如卞孝萱先生所言:“《绀珠集》是类书,其引用书名难免错误。”⑨且《绀珠集》节引篇幅有限,“文字过简,不足据以考索”⑩。何况《绀珠集》引条为《红拂妓》,与《张虬须传》、《虬须客传》、《虬髯客传》、《扶余国主》等篇名相比,主人公似乎有所变化。如此看来,即使《绀珠集》引文出自《传奇》,也是裴铏对流传于世的小说进行改写,至于裴铏改写所依据的版本则无从考察了。 如果认真分析一下上述两个表格,不难发现,作者为“无名氏”的提法最早。《苏氏演义》称“近代学者著”,说明最早流传的本子是没有署作者姓名的。其时在社会上流传的也许不止一个版本,如范公偁《过庭录》就记载了小说《黄须传》: 旧家多藏异书,兵火之后,无复片纸,尚记有一《黄须传》云:李靖微时,甚穷,寓于北郡一富家。一日,靖窃其家女而遁,行至暮,投一旅舍。饭罢,濯足于门,见一黄须老翁坐于侧,且熟视,神色非常。靖恐富家捕己者,欲避之。顷于身皮箧中,取一人头切食,甚闲暇。靖异之,乃亲就问焉。翁曰:“今天下大乱,汝当平天下,然有一人在汝上,若其人亡,则汝当为王。汝可从我寻之。”靖随翁数程,至汴州,见一大第中数人弈。翁同竚立,云:“不见其人矣!”顷有一披衣从中出视弈者,盖太宗也。翁惊曰:“即此人当之,汝善佐其事。”遂别饯留连久之。语靖云:“此去四十五年,东夷中有一黄须翁,杀其君而自立者,即我也。”靖既佐唐平乱。贞观中,东夷果奏一黄须翁杀其君而自立。异哉!异哉!(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12)王运熙先生也认为:此篇“所记情节与《虬髯客传》略有出入,当是凭记忆所记而误”(13)。但细细比较《黄须传》与《虬髯客传》,两者差异甚大,尤其黄须翁劝李靖平定天下,自立为王,更是关键的区别。这篇佚失的《黄须传》应是虬髯客故事早期流传的多种版本的其中之一,它与现存版本都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与王运熙先生都忽略了虬髯客故事的版本流传情况,所以才没有分清《黄须传》与《虬髯客传》的差异。虬髯客故事的早期版本在流传过程中,有的遗失了,有的被删节,有的被加工而趋于成熟。在对各种现存版本的比对、梳理中,我们看到了因版本流传而遗留的痕迹,即便是已经成熟的版本(如《太平广记》本和《说郛》本)也存在文字的差别。而作者的署名,也因版本的流传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注释: ①《道藏》本与《云笈七签》本作“灵石店”,《说郛》本为“灵石旅舍”,《剑侠传》本作“灵石旅邸”,《顾氏文房小说》本、《虞初志》本作“灵右旅舍”,此处“灵右”应是“灵石”的笔误。另,清代各刊本如《唐人说荟》本、《龙威秘书本》等均作“灵石旅舍”。 ②[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中华书局,2012年,第38页。 ③王运熙:《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 ④《宋史·艺文志》,《二十五史》(7),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650页。 ⑤《崇文总目》“传记类”,中华书局,1985年,第108页。 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案:《豪异秘纂》今存于《说郛》卷三四,此篇题名为《扶余国主》,不是《扶余国王》,与杜光庭删改本《虬须客》也不是一个版本,陈振孙叙述有误。 ⑦参阅王运熙《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卞孝萱《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⑧参阅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985年版),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⑨卞孝萱:《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⑩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427页。 (11)[宋]范公偁:《过庭录》(《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5~26页。 (1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小说家类二《过庭录》,中华书局,1965年,第1197页。 (13)王运熙:《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标签:虬髯客论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文; 传奇论文; 太平广记论文; 虞初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