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课程论文,体育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3)01-0130-03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抓人才资源的培养,抓住了人才资源就抓住了竞争的关键,而人才要素中知识结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都与个人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健康水平的落后,将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的失败。近年来,高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改革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对高校体育价值的定位不够,致使高校体育效果仍不理想。体育教学未能彻底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盲目追求近期效益,忽视体育人文与体育和健康理论、方法、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和长远性,与社会化、生活化接轨不够,终身受益的目标大打折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必将引出学校教育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必将促进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改革。这是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理念的需要。

(一)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完成学业任务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具体体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光明日报》报道,河北省学生健康调研组公布了1995年河北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基本情况,调查表明,1995年与1991年相比较,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明显提高,但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均有所下降。1996年,有关部门对全国三十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的七万多名新生进行体质测试,结果有50%的人身体素质偏低。1995年清华大学对考入该校的全国各省市高考前十名的117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有63%的学生不及格,与他们其它学科成绩极不相称。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大学生则达到77%,每年高考体检身体合格的只有15%。总体上,中国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身体机能和素质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甚至有的指标如肺活量、耐力、灵敏、柔韧性呈下降趋势,与身体这个“硬件”变化相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情操等“软件”的退化。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毅力、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心理问题反映突出。调查显示,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不低,并随年龄有增加的趋势。1995年北京某大学对入学新生的心理测试发现,34.4%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10.8%发展成精神障碍。上述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这种“硬件”下滑、“软件”退化的现状让人忧虑,若不加以有效遏制,势必影响到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因而,坚持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和指导思想,彻底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

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面。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毋庸置疑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将传统的健康观、体质观向健康教育观方向积极转换,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

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与医疗相比,体育具有自然化特点和方式,因此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及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捍卫健康。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终身教育,注重个性培养与发展,注重对社会和环境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结合、融汇已成为体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必将使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因此,高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和选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必须面向新世纪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目标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人们把体育健身看成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与健康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2)“终身体育”的宏观目标。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如此。就健康而言,对作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内的健全状态的追求应该理解为是贯穿生命全过程,是与生命存在同步的过程。既然教育是指向未来,那么我们不仅要着眼于体育教育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高校阶段所实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长远影响。(3)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有竞争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发展不同学生个人的爱好、兴趣,培养他(她)们在体育健身方面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竞争能力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4)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自身的锻炼,承受适量的合理的运动负荷,促进机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而身体锻炼必须与科学的健身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培养对健身的兴趣,养成自觉健身的良好习惯。

2.《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1)理论部分。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博大的知识容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健康理论的内容主要以现代健康观、环境与健康、行为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疾病的预防、健康测量指标与评价方法等为主,并以营养学、卫生学、保健学、心理学的理论相辅助。体育理论的内容除以增强体能的原则、体育健身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技术原理、身体素质评价为主要内容外,还应注重体育人文对学生的影响,包括体育发展史、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奥林匹克文化等体育文化内涵,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体育、认识体育、从文化价值高度认识体育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理论融汇,使这两大类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使体育与健康所要说明和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更为鲜明,即以人为本,追求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生命的高质量。在教学上应运用模型、模具、电化教学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尤其是要突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实践部分。实践部分教学主要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并引起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变化。实践部分应以体育健身教材为主,即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增强体质,捍卫健康。按照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原则和方法来选择和运用教材。如长跑、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健美等健身项目。除体育健身教材外,还应辅之以生活体育教材。生活教材更注重和强调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情节化,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育生活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包括骑自行车、体育舞蹈、旱冰、飞盘、飞标、气功、健身操、保龄球等多种形式和内容。同时,还应有部分运动竞技项目的教材。要开设一些学生兴趣浓厚、竞争性强、富有传统色彩的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竞技类项目,使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和身体能力的提高。

(四)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思考

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其课程正在高校启动,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这一课程体系还在创建阶段,有待积极实践、探索和开拓。

1.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今后一段时间内“健康第一”和“现代健康观”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主流,高校体育应在对健康内涵全方位认知的理念下,去审视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方位和效果。也就是衡量所有的体育教育手段、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成和培养,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广大学生追求健康、追求生活质量的目的。

2.满足学生需要,教学形式与方法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学内容应向多样化发展;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教学形式要逐步向开放式过渡,即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以进一步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场地、师资),缓解长期以来体育场地紧张、体育器材缺乏及高校扩招带来的突出矛盾,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

3.“体能达标”向“体质健康达标”变革。多年来,《体育锻炼标准》成为体质的代名词,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质和学校体育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达标”成绩只是反映了体质中的一个部分,即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虽然身体素质水平在体质评价中所占比重最大,但并不能代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不能反映体格和身体机能发展水平。因此,应以学生体格、机能、体能几方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重新制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变“体能达标”为“体质健康达标”。

4.创建健康、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环境美化程度、饮食与卫生条件对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创造健康、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标签:;  ;  ;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