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蕴涵关系的逻辑特性及其在决策中的功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用论文,蕴涵论文,逻辑论文,特性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普通逻辑或数理逻辑,都贯穿五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蕴涵(→)、合取(∧)、析取(∨)、否定(一)、等值()。可以说,任何思维都离不开这些逻辑关系。其中,蕴涵关系更具有广适性、深刻性,在比较复杂的思维中如决策思维中就更需要自觉地去运用它。
一、蕴涵关系的广适性
逻辑五种基本关系的各自特性迥然有别,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蕴涵关系在思维中适应性更广。
首先,从这几种逻辑关系的真值状况去看,蕴涵关系的永真式(重言式)最多,且看下面真值表:
上表在前(P)后(Q)件真假关系的四种情况中,五种基本逻辑关系的真假值状况,多数都只有2个永真值(折取的相容关系除外),而蕴涵关系却具有三个永真值,这意味着在实际思维中它能被正确运用的可能性最多。
再从直观上看,蕴涵关系在普通逻辑中相对应的是假言的充分条件判断和推理,其表达语言是“如果……,那么……”。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蕴涵关系,而且其语言形式也可以间接地表达上述的其它四种逻辑关系。比如:合取(∧)可以表达为“如果要甲,那么也要乙”;析取(∨)可表述为“如果要甲,那么不要乙”;否定(一)可表述为“如果要甲,那以与其矛盾的是非甲”;等值()可表述为“如果甲真,那么乙真”。在数理逻辑中也可以看到,“严格来说,逻辑推演中不必运用五种联接号(即五种基本逻辑关系的符号),一般只要有否定号和蕴涵号即可表示出各种关系进行演
蕴涵关系上述特性必然带来对其运用上会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蕴涵的逻辑“悖论”、“怪论”正由此产生。但是这既是蕴涵关系的“弱点”,也是其优点。因为,凡模糊的东西都具有灵活性,模糊性与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是关联着的,使人们在运用它时有更多的实用性。
二、蕴涵关系的深刻性
上述蕴涵关系的广适性并不表明这种关系的肤浅,相反,蕴涵关系具有其深刻的内容。这表现在众多逻辑学者在对其研究中提出诸如“实质蕴涵”、“严格蕴涵”、“相干蕴涵”等学说;最近我国学者吴坚又提出“内容蕴涵”与“逻辑蕴涵”的区别(参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增刊《两种不同的蕴涵》一文)。这都在一定程度揭示了蕴涵关系的深刻性及其意义。许多初期接触逻辑学的人往往对假言关系、蕴涵关系觉得比较难理解,这反映了蕴涵关系具有深刻性。下面试析蕴涵关系几个层次、几个方面的含义和特性。
(一)从前后件真假状况看。我们可用同素材的前后件作比喻来分析。比如前件为“燃烧”,后件为“生热”,那么就可以看到:(1)前真后真:“如果燃烧,那么生热”;(2)前假后真:“如果不燃烧,那么也会生热”;(3)前假后假:“如果不燃烧,那也不会生热”;(4)前真后假:“如果燃烧,那么不生热”。上述四种不同真假状况中,只有第四项是不能成立的,这与真值表的原理是一致的。
(二)从推理规则看。在对一个真的蕴涵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时,存在必然性结论与可能性结论两种情况。必然性结论推理是:(1)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比如“如果燃烧,那么生热;现在燃烧,所以必生热。”(2)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如“如果燃烧,那么生热;现在没有生热,所以没有燃烧。”而可能性结论推理是:(1)肯定后件可能肯定前件,如“如果燃烧,那么生热;现在生热,那么可能是燃烧(引起的)。”(2)否定前件可能否定后件,如“如果燃烧,那么生热;现在没燃烧,所以可能没有生热。”这两种推理不仅反映了蕴涵关系的深刻性,而且在应用上具有重大意义。
(三)从形式与内容关系看。一个具体的判断前后件之间是否具有蕴涵关系,既要从逻辑形式上考察,还要从思维内容上看其关联性。因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辩证地联系着的,因此思维是否正确,既要看思维形式的逻辑性,也要从思维内容加以分析。即使简单的直言判断“A是B”这种思维形式中,也要从实际上看A与B是否具有肯定关系,例如人们都会承认“人是动物”的判断,而不会同意“动物是人”的判断。蕴涵关系更是如此,其前后件的关联性除了从逻辑形式上鉴别外,从内容上则只能由逻辑之外的具体相关学科知识去解决,而非逻辑本身能解决的。当然还要看到,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昨天认为没有关联性的事物,明天可能会认识其关联性(蕴涵关系),比如地球臭氧层的状况与人类癌病的增减相关联,这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才认识的。这种认识的推进要靠逻辑科学的帮助,但形式逻辑不能代替其它科学。这一点也体现着蕴函关系的深刻性。
(四)从蕴涵关系与反蕴涵关系的关系看。蕴涵关系是充分条件关系,反蕴涵关系是必要条件关系。充分条件是一种“有此即可,无此或彼”的条件关系,即有此条件即足以产生此结果,而倘若无此条件也可用其他条件(彼条件)替代。比如上面所举的事例,如果燃烧,那么必生热,但如没有燃烧,也可以或可能由于摩擦等条件而生热。必要条件是一种“无它不可,有它不够”的条件关系,即无此条件不能有此结果,但有此条件还需要其它条件配合才能有此结果。比如,只有有阳光才能生长植物,但单有阳光而没水份、空气……等条件配合植物也不能生长。蕴涵关系与反蕴涵关系表现为:甲对乙是蕴涵关系,乙对甲就是反蕴涵关系;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乙就是甲的必要条件。例如,“如果要生长植物,那么就要有阳光”,“只有有阳光,才能生长植物”,这里“生长植物”蕴涵“有阳光”,是“有阳光”的充分条件,而“有阳光”反蕴涵“生长植物”,是“生长植物”的必要条件。
(五)从哲学层面与逻辑层面的区别看。蕴涵既然是一种关系,就必然是双方面的,必有蕴涵者(蕴涵主体)与被蕴涵者(蕴涵对象)。从哲学上说,对立面双方互相依存,有甲必有乙、无甲必无乙,而蕴涵关系却是在这种哲学关系的基础上,在逻辑层面上还有其具体的特性。这特性就是:肯定蕴涵者就必然可以肯定被蕴涵者,但是否定蕴涵者,被蕴涵者可能被否定,也可能不被否定;肯定被蕴涵者,蕴涵者可能被肯定,也可能被否定,但否定被蕴涵者则必然否定蕴涵者。正是由于蕴涵关系具有这种逻辑特性,因而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体现了其深刻性。
(六)从蕴涵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与联系中进一步分析看。有些人往往容易把蕴涵关系与包含关系相混淆,(比如有些逻辑教科书使用“”符号时,既用来表达蕴涵关系,也用来表达包含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且看下图:
上图“人”对“广东人”是一种包含关系,这是反映概念外延大小的一种关系。而如果要说“广东人”与“人”之间存有蕴涵关系的话,只能是“广东人”蕴涵“人”(这与包含关系正好相反),只能表述为“如果是广东人,那么就是人”。这一表述完全符合“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后件不定,有后件前件不定,无后件必无前件”的蕴涵关系,即充分条件关系。因此可以认为,蕴涵关系与包含关系恰恰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包含关系只能是一种反蕴涵关系。从这里也可体会到蕴涵关系的深刻性。
三、蕴涵关系在决策思维中的作用
由蕴涵关系具有广适性、深刻性,因而在决策思维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基本贯穿于决策思维的全过程。众所周知,科学决策主要是发现决策问题,提出决策目标,分析达到决策目标的种种条件要求,编制决策方案,分析可行性,最后在几种决策方案中比较和选择。在这些决策过程中,蕴涵的思维形式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一)蕴涵关系在提出决策目标中的作用。
决策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在决策思维中提出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总办法就是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未来的,因而它是一种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当然不能成为决策目标。而一切可能性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界乎现实(必然性)与不可能之间的,用数学形式去表达,现实为“1”,不可能为“0”,可能性是0与1之间,即0、1、0、2、0、3,……0、8、0、9。另方面,任何可能性必与现实某种条件相联系,凡与现实条件完全无关的东西就不具备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决策目标)要转化为现实,需要不同的条件,可能性转变成现实的过程可视为该可能性所蕴涵的条件的成熟过程。A条件成熟则可能性变成现实,B条件成熟则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例如:
①如果坚持改革开放,那么中国在21世纪中期就可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A→W[,1])
②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那么中国可能混乱,两极分化。(B→W[,2])
③如果建成信息高速公路,那么中国可能进入又一个新的文明时代。(C→W[,3])
因此,蕴涵关系在决策思维中的运用,首先就是表达“现实条件蕴涵未来可能性(决策目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A,那么W”。A表示现实条件,W表示未来可能性(决策目标)。由于条件是多样的,可能性也是多样的、可选择的。当运用蕴涵关系明确了条件与可能性关系后选择了某种可能性,这时决策目标就确定了。
(二)蕴涵关系在拟定决策方案中的作用。
决策目标初步确定后必须进一步研究实现该目标应具备些什么具体条件要求,也可以说,要研究实现该决策目标的种种必要条件。在这阶段思维过程中,蕴涵关系思维形式是:“如果W[,1],那么就要P[,2]”,“如果W[,1],那么就要P[,2]”“如果W[,1],那么就要P[,3]”……W[,1]是决策目标,P[,1]、P[,2]、P[,3]、P[,n]是实现该决策目标的种种条件。例如:
①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使企业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W[,1]→P[,1])
②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转变政府职能。(W[,1]→P[,2])
③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W[,1]→P[,3])
④如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建立培育各种要素市场。(W[,1]→P[,4])
⑤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要建立有关法规制度。(W[,1]→P[,5])
从上例中我们还要看到,“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转变政府职能”……之中还要有下一层次的种种必要条件和要求,因而这些必要条件是一个“条件群”,有其种种纵横的层次联系,要加以聚合使之形成一个条件系统。这个条件系统的编制过程实质就是决策方案的拟定过程。
(三)蕴涵关系在检验决策目标(方案)中的作用。
检验决策目标(方案)的可行性是科学决策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个检验的过程就是运用蕴涵思维形式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其方式是:以被检验的决策目标(方案)为前件(蕴涵主体),依据有关具体学科知识及现实信息引申出所蕴涵的后件(蕴涵对象)。公式是:“如果W[,1],那么就会S[,1]”,“如果W[,1]那么就会S[,2]”,“如果W[,1],那么就会S[,n]”(W[,1]是决策目标,S[,1]、S[,2]、S[,3]、S[,n]是必然带来的后果)。在这个基础上,然后检验后件的客观性、现实性、可行性。根据后件的肯定或否定状况,按照“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肯定后件可能肯定前件”的逻辑规则对决策目标(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检验。
例如,某地拟定了按某方案进行机构改革,现在要检验此方案的可行性,那么就按蕴涵关系引申:
“如果按此方案进行机构改革,那么就会裁减一批员工。”(W[,1]→S[,1])
“如果按此方案进行机构改革,那么就会提高多少工作效率,节省多少开支。”(W[,1]→S[,2])
“如果按此方案进行机构改革,那么就会增加社会保障方面多大的压力。”(W[,1]→S[,3])
“……”(W[,1]→S[,n])
在逐项分析所有后件状况基础上进行后果的利弊对比、综合衡量,视社会承受力状况作出对后件的总评估。如果对后件评估总的是否定的,那么按蕴涵推理规则,此方案应予否定。反之,如后件是肯定的,那么说明此方案有实现的可能性,具有一定可能性。
(四)蕴涵关系在对比选择决策方案中的作用。
决策必然是对几个不同方案的选择,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如果无需选择,那么就无所谓决策。因此,对各种方案要进行对比、权衡利弊、分析优劣,从而选择决定,这又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蕴涵思维形式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思维公式是:
如果A,那么P[,1],P[,2],P[,3],……P[,n]
如果B,那么Q[,1],Q[,2],Q[,3],……Q[,n]
如果C,那么S[,1],S[,2],S[,3],……S[,n]然后分别分析P、Q、S种种条件、后果,评价实现可行程度和需求价值程度的优劣,运用“肯定后件可能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的蕴涵思维规则,最终对A、B、C……各个方案优劣进行比较,选定某方案或重新研究,或采取综合互补办法加以决策。
标签:关系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