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战略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美国对外战略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美国对外战略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是布什政府二任的第二年,也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由于前一年的政策实施并未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思路,力争改变不利局面。同时,迫于国内外日益增大的舆论压力及由于其政策号召力日益下降,布什政府还必须采取措施,应对中期选举的严峻考验。此外,布什本人也希望能在剩余任期内有所作为,继续推进其反恐、外交和军事转型,从而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一份刻有自身印记的政治遗产。

一、美对外战略构想及其实施

布什政府2006年外交与安全战略的主要动作可概括为:继续推进反恐战争,努力应对三场危机,更加重视大国协调,积极参与亚太合作,加快落实军事调整,全面谋划外交转型。

首先,继续把反恐作为对外战略的绝对重心,并将其推进到“意识形态的长期战争”的新高度。2006年3月出台的布什政府第二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极端伊斯兰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根源,反恐战争是一场民主对专制集权的“意识形态战争”。① 布什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之际再次强调,反恐战争是“一场21世纪的意识形态决战”,反恐就是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② 布什政府并同时推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家战略》,提出将“通过有效民主推进自由和人类尊严”作为反恐战争的长期方案,要求通过建立类似冷战时期的机制赢得反恐战争。③

在此思想指导下,布什政府顶住国内外压力,全面推进其反恐战略。在伊拉克,美继续维持14万大军,全力打击基地势力和反美武装,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支持伊拉克新政府;④ 在阿富汗,美敦促北约盟国加大投入力度,维护作为“民主样板”的卡尔扎伊政权,防范塔利班卷土重来;在非洲,美支持埃塞俄比亚打击“伊斯兰法院联盟”并筹组非洲司令部,力争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传播的“潜在温床”。

其次,努力应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和黎以冲突三场危机。对朝核问题,美一方面继续维持对朝鲜强硬政策,拒绝中止金融制裁;另一方面坚持通过六方会谈以外交方式解决朝核危机,并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吸引朝回到谈判桌。美以朝同意复谈为条件,承诺考虑宣布结束朝鲜战争、与朝签订安全协议,加强对朝经济合作、发展双方的文化联系。朝核试爆后,美对朝政策中防扩散的比重增加,警告其不要向伊朗、伊拉克或恐怖组织出售核武或核材料,否则将对其实施军事打击。

对伊核问题,布什政府同样坚持强硬政策。赖斯在国会作证时称,伊朗是美在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威胁,要求国会追加7500万美元拨款,加速“推进伊民主进程”。⑤ 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称伊是当前对美威胁最大的国家。为阻止伊发展核项目,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联合中东国家抵制伊朗核项目,在国际和地区层面孤立伊朗,积极推动伊核问题“国际化”,推动安理会通过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并以国内立法制裁与伊“有染”的实体。

在黎以冲突中,美试图借以色列之手削弱哈马斯及其支持者伊朗和叙利亚的势力,在冲突初期偏袒以色列,以“自卫权”、“持久和平”为托词阻挠立即停火,故意阻延联合国通过决议;同时加紧兑现对以军售协议,支持以色列对真主党大打出手。在调停阶段,美推三阻四,认为立即停火是“错误承诺”,称创造“拥有可以让停火持续的条件”更加重要;⑥ 在8月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后,美仍然强调只有解除真主党武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强化同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全方位合作。在美欧关系方面,布什借出席欧美峰会和八国峰会等机会着力改善同欧盟各国关系。美欧关系稳中有升,双方在对俄能源政策和对华经贸问题上互动频繁,立场渐趋一致。美日同盟关系也得到强化,继“2+2”会议制定未来8年内实现军事一体化的整编报告后,两国又借小泉访美发表“新世纪日美同盟”宣言,进一步密切双边政治关系。安倍晋三上台后,美日虽在个别议题上出现摩擦,但全方位合作关系并未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美同新兴大国的合作迈上新台阶,其对印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美中关系有大幅提升。2006年3月,布什访印并签署美印民用核合作协议,承诺要在民间投资、治理环境方面扩大双边合作;布什称赞印同美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友好国家”,誓言帮助印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⑦ 美推动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政策得到中国正面回应,美在朝核、伊核、东亚安全、中东维稳等地区和全球议题上更加倚重中国。佐利克辞职后,美既有对华政策框架得以延续,两国继续进行高层战略对话,并开辟战略经济对话新平台。

第四,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事务的参与力度,提升美影响力。2006年7月,赖斯出席东盟地区论坛,与东盟10国外长共同签署《实施加强东盟-美国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承诺加强与东盟的全面互利合作关系;8月,美与东盟签署“贸易与投资便利安排文件”(TIFA);11月,布什访问新、越、印尼三国,并出席APEC领导人峰会,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设想”,力争加大对该地区事务的参与力度。在南亚,布什借访问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之机,与三国就国际反恐、地区安全、军事及经济合作等达成广泛共识。

为巩固“颜色革命”成果,美对中亚政策明显向经济方面倾斜,试图以经济手段推动中亚与南亚形成“统一的地缘板块”。2006年初,美国务院成立“中亚与南亚事务局”,为实施“大中亚计划”做组织准备;4月,美推动在阿富汗召开“大中亚伙伴关系:贸易与发展”国际会议;5月,美在塔吉克斯坦召开“中南亚毒品与安全问题”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就经济合作的具体问题展开磋商。

第五,加快落实全球军事调整,应对多元威胁。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认为,美目前面临的挑战日益多元化,其中恐怖主义是美最紧迫的现实威胁,中、俄等国是美最大的“潜在挑战”。为同时应对现实威胁和潜在挑战,美必须加速军事调整。⑧

在亚太,美以朝鲜导弹和核威胁为借口,不断强化军事存在。为满足更高作战要求,美对关岛军事设施进行了扩建。美向日本横须贺基地增派具备拦截导弹能力的舰艇,并首次将24枚“爱国者-3”型陆基拦截导弹运抵冲绳⑨。同时,美同东亚一些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美日制定《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明确规定8年内完成两国军事一体化,并将台海局势列为“共同关注”目标;⑩ 韩美两国举行首轮战略对话,将韩美同盟由“固守于半岛的同盟”升级为“地区同盟”。(11) 在东南亚,拉姆斯菲尔德出席“亚洲安全会议”时强调,“美永远是一个太平洋国家”,(12) 大力推动美与越南和印尼等国的军事合作。在东欧,美积极谋划在波兰和捷克等国建立导弹防御基地,针对俄罗斯的意图十分明显。在中东,美不断增加航母等作战力量,强化同地区盟友的军事合作。

第六,推出“变革外交”构想,着重阐述大国合作理念。赖斯在2005年就任国务卿之初就曾提出“变革外交”概念,一年后,又推出了“变革外交”的系统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两倾斜,即人力资源向“崛起”和“衰败”两种“转型国家”倾斜,使更多外交人员集中于中国、印度、巴西等快速崛起国家及“失败国家”;两拓展,即外交力量向“基层”和“跨国”两个方向拓展,改变目前外交官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的现状,推动美外交官“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两提高,即提高外交人员的语言技能和外交工作的科技含量,对外交人员进行阿拉伯语、汉语等语言培训,利用高科技设备提高办公及与对象国民众沟通的效率;两统一,即加强不同涉外部门的统一行动和外援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外交、国防、财政等各部门涉外工作的相互协调,统一各部门外援标准。赖斯在“变革外交”构想中着重指出,未来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国合作将成为趋势。为应对各种全球和地区性热点和难点问题,美应借重大国合作,弥补现有国际机制的不足。(13)

二、布什政府的外交困境

从军事调整到外交转型,从大国合作到地区合作,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构想可谓雄心勃勃。但历经5年反恐战争对政治共识的损耗,美国内政治分歧加剧,国际上各类矛盾相互交织且明显激化,布什政府已没有足够能力将这些构想全部付诸实施。除军事部署调整有序进行外,美其他战略构想的实施或不甚理想,或成果有限。即使是这点有限的成果,也被美处理三大危机时的不力、全球日益兴起的“反美主义”及美在中东遭遇的困境所冲销。

首先,反恐战略“异化”使布什政府遭遇巨大的“战略困境”。自“9·11”以来,美反恐战略经历了“武装反恐”(打“基”与倒“萨”)、“制度反恐”(“民主改造”计划)和“思想反恐”(针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大战)三个阶段。但其步步深入的结果却是:拉丹至今逍遥法外,恐怖事件此起彼伏,中东局势日益恶化。美对中东的改造不仅未瓦解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反而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合法参政提供机会,伊斯兰激进思想在中东不衰反盛。布什提出的“伊斯兰法西斯主义”命题大大刺激了全球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矛盾严重激化。英国、以色列、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有民众认为,布什对世界的安全威胁同拉丹相差无几。(14)

作为反恐前线的伊拉克,其安全局势日益恶化,使美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美自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来,其战争花费接近4000亿美元,军人死亡超过3000人、受伤2.2万人,(15) 参战时间之长已超过太平洋战争,但伊安全局势并未好转。美扶持的伊新政府缺乏代表性,引发伊国内各宗派团体激烈冲突和恐怖势力趁机介入,伊因而日益滑向“内战”。根据联合国2006年10月的报告,伊拉克每月有将近3000名平民在冲突中死亡,目前已有200万人因战乱流离失所。(16)

在整个中东地区,强硬派逐渐主导中东各国政治,哈马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伊朗内贾德政权在中东地区影响力上升,埃及、沙特等传统温和派国家影响力下降并与美拉开距离。中东地区的格局调整正出现不利于美的变化,美在中东地区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甚至有学者称,美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17)

美国国内围绕布什政府反恐政策的分歧呈现白热化趋势。民主党人和穆斯林团体对布什“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提法持有异议,认为其过于轻率而危险,主张对美反恐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传统共和党现实派也认为,推广自由民主代价高昂,不仅不能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而且可能威胁美领导地位。布什坚称伊战就是反恐,美民众则认为这分散了对基地组织的注意力。2006年11月初,美举行中期选举,伊拉克局势及反恐战略成为主导性议题,共和党遭受沉重打击,民主党12年来首次控制参众两院,布什政府在反恐问题上遭遇重大挫折。

其次,“变革外交”虽意义深远,但实际进展十分有限。“变革外交”既是美国务院工作方法的调整,也预示着美外交战略思维的大转变。赖斯称,大国间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小,因此“多少个世纪来通行的国际惯例将被推翻”(18),这是布什政府对“9·11”以来的大国合作首次从范式的高度加以肯定。从纠正单边主义的战略偏差这一点来看,“变革外交”可谓用意深远。赖斯还试图通过“变革外交”将美推行民主的战略目标长期化、机制化。赖斯多次强调,“变革外交”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并维护能“努力满足本国人民需求、在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治理有方的民主国家”(19)。

然而,由于反恐战争对政治资源的严重占据和消耗、“变革外交”与现行国际法之间的冲突、各国对“变革外交”的疑虑和抵制以及美国外交队伍能力与积极性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变革外交”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

第三,美俄关系恶化成为美大国外交的“硬伤”,地区合作也并未给美带来更大影响力。在维系和发展同欧盟、日本、中国及印度的关系方面,布什政府的工作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大国合作本应成为其外交的亮点。但2006年美俄口水战的升级,使布什政府的大国外交出现重大缺憾。在民主议题上,美猛烈批评俄国内的“民主倒退”,俄则称美仍是“冷战思维”,并推出“主权民主”与美抗衡;(20) 在能源问题上,俄借能源左右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政策走向的做法与美发生深刻矛盾,美称其为“能源讹诈”(21),俄则以必须考虑“能源市场安全”与美申辩;(22) 在安全问题上,美酝酿在中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应对伊朗威胁”,俄指责美此举完全是针对俄。(24) 普京还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批评美过度使用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使整个世界更不安全,(23) 美防长盖茨则指责俄有意煽动“冷战”情绪(25)。

美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也未收到良好效果。在亚太地区,东亚峰会、“东盟+1”、“东盟+3”、上海合作组织等亚太多边经贸、安全合作机制的强化,显示东亚一体化趋势加强,美软实力影响呈下降趋势。中亚国家普遍出现“疏美”倾向,哈萨克斯坦虽欲借美之力实现大国梦,但与中、俄关系同步提升,不愿做美“铁杆”盟友。美以阿富汗为重心的“大中亚计划”,也因阿富汗安全局势恶化而进展不顺。

第四,美对三大危机的处理暴露了其作为霸权国“无力”的一面,加剧了美在全球层面的被动态势。在朝核问题上,朝因导弹试射和核试爆在国际上陷入孤立,主要大国与美立场趋同,美对朝统一战线得到加强,但这并未扩大美的选择空间。军事打击无法成为美公开宣称的选项,金融制裁效果难以评判,美尝试组织有关朝核问题的“十方会谈”未能遂愿。美虽尽量争取相关国家协调立场,但中、俄、韩拒绝对朝采取强硬制裁,韩拒绝中止与朝的经济合作,不愿配合美对朝船只进行拦截核查。2007年2月13日,第五轮六方会谈通过共同文件,朝承诺关闭核设施并接受核查,美保证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的程序。但有评论指出,一旦朝遇到新的困难,很可能重新解冻其核设施“讹诈”美国;(26) 朝忠实履行协议的可能性很小。(27)

在伊核问题上,美措辞和措施都很强硬,但伊朗态度更强硬,并加速发展其核计划。伊反复宣称有权和平利用核能,准备承担一切后果,并加紧铀浓缩活动。伊朗通过支持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使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化,加剧了美在中东地区的困境;通过拖延对联合国提案的答复、分化美对伊朗的国际统一战线、调整同中东其他国家关系等方式,化解美在国际和中东地区层次对伊朗的孤立。面对美不断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伊朗决不服软。2006年12月底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后,内贾德宣称仍将继续扩大铀浓缩活动,并称之为“没有刹车和倒车装置的列车”(28)。伊拉克局势已使美焦头烂额,伊朗核问题又久拖不决,美与伊朗对峙持续升级,这些均大大压缩了美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空间。

在黎以问题上,美漠视黎民众生命的做法激起国际社会的极大不满,而真主党势力并未受到削弱。黎以冲突使真主党支持率激增,中东地区反美反以情绪高涨。黎以冲突后,真主党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英雄,其领袖纳斯鲁拉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政治图腾”。

第五,以“新平民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反美主义逐渐兴起,古巴、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的反美调门进一步升高,全球各地的反美主义日渐强大并不断加强横向联系,形成了自美成为惟一超级霸权以来少有的国际现象。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多次对布什进行人身攻击,并发表强烈反美言论,公开要求各国人民联合反美、反霸。同时,被美视为“眼中钉”的国家的联合抗美意识也在加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出访白俄罗斯并与其结成“战略伙伴”;伊朗国会代表团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会谈,声称要进一步发展双方友好关系;在第1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明确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朝鲜、伊朗、委内瑞拉三国还承诺加大核合作力度,对抗美国的不扩散政策。

三、美外交战略调整的动向

美面临多种危机并存的局面,但最紧迫的问题是伊拉克局势。美正积极谋划对伊政策调整,并希望尽快结束在中东的不利处境。目前,美战略调整存在两个契机:一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全面获胜,为从体制内重新达致府会平衡、纠正共和党政府的战略偏差提供了可能;二是以谋求从伊拉克脱困为契机,美国战略界正在对美外交战略进行全盘反思。

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后,布什被迫让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并数度约见佩洛西、里德等民主党众、参两院领军人物,显示以和解谋合作姿态。佩洛西等民主党领袖也表示不会因政党分歧而影响国家利益,提出内政外交改革的“维新计划”,并期待两党合作共同走出困局。(29) 2007年1月,布什公布“对伊拉克的新战略”,制定了包括增兵并改变作战方式、提升伊拉克政府执政能力、推动伊拉克内政改革、同中东传统友好国家加强合作、重点打压伊朗和叙利亚等措施在内的脱困计划。(30)

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新战略”并非仅仅是对伊战略的调整,而是关涉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整体战略以及美外交思想调整的大盘。为配合伊拉克新战略的实施,美在中东地区动作频频,如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巴以和谈;派CIA秘密打压真主党,扶持中东地区的温和派力量;对叙利亚“拉”、“打”结合,在言语上保持高压,又私下派议员访叙寻求对话,促其与伊朗拉开距离;对伊朗采取“全面遏制”战略,在联合国推动对伊制裁,增派航母强化威慑,强力肃清伊朗在伊拉克境内的势力;赖斯多次赴中东展开“穿梭外交”,加强与温和穆斯林国家的沟通协调等。

控制局势、巩固成果、稳中求进将成为2007年度美对外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具体地说,美整体对外战略可能会出现如下变化。

第一,重视“外交协调”、收敛“军事打击”。布什虽然顶着国内撤军压力继续向伊拉克增兵,但将部分撤出驻伊部队是未来可以预见的趋势。美将在伊执行一项有力的“善后战略”(Backup plans)(31),通过培训伊安全部队使伊拉克人能在维持治安方面起主导作用。虽然不排除美会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所谓的“无赖国家”更趋强硬、甚至威胁实施军事打击,但美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美国防部长盖茨与国务卿赖斯等人已多次表明这一点。受内外因素制约,美将更多采用战争以外的军事威慑、秘密行动、外交接触和国际制裁等其他手段,并尽可能通过接触和合作,借他国之力弥补美的不足。

第二,重视“力量平衡”、收敛“民主改造”。美战略失误使国内政治风向变化,传统现实派力量与影响上升,“制衡”与“均势”原则再度受到重视,美日同盟会继续向深度合作方向发展,美印同盟还会持续加强,美国也会加强与欧洲的安全合作,并探索安全政策的协调。推进“民主改造”的实质性动作将有所收敛,美将更强调有效民主,外交战略中“民主”和“稳定”两目标之间将趋于平衡。

第三,重视大国作用、强调多边合作。美综合国力虽然一超独大,但布什政府逐渐认识到美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可能单打独斗、穷兵黩武。未来布什政府会更加注意完善全球机制和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与此同时,适应国际力量变化的政治现实,鼓励新兴大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将成为美一个重要的政策选项。美国将更多要求新兴国家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而与有关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能放缓。赖斯称,美国需要“重新加强与分配外交资源,包括发展援助与多边外交,以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32)。

第四,重视“责任外包”、少一些“亲自上阵”。由于地区大国的崛起使其影响与利益同步扩展,对一些地区事务的影响与兴趣上升,内外交困的布什政府目前已开始效仿“尼克松主义”(33),在非核心问题上适度隐退,将更多地区安全责任“外包”给地区盟友,以间接操控地区事务,减少战略风险,并通过有限参与确保美有所得。美在索马里借埃塞俄比亚之手打击“伊斯兰法院联盟”的做法,可能在今后进一步推广。

但美战略调整面临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也难以到位。由于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执政理念根深蒂固,目前的这种调整姿态究竟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还有待观察。另外,民主党固然有纠偏用心,但同时也将更大目标锁定于2008年总统大选,其在多大程度上真心诚意助布什共和党政府脱困也属未定之天。美如何消化5年来推行反恐战略造成的巨额“负资产”,是其必须下大力气面对的棘手问题。可以预见,美短期内不太可能从整体上实现外交战略的根本性转型。

注释:

①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March 16,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nss2006.pdf.

②" President Bush and Secretary of State Rice Discuss the Middle East Crisis," August 7,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6/08/20060807.html.

③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September 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ct/2006/nsct2006.pdf.

④Gideon Rachman," The President' s Dilemma:to Soldier on or Manage Defeat," Financial Times,January 2,2007.

⑤Condoleezza Rice,Excerpts from Remarks for Deliver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February 15,200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6/61282.htm.

⑥Condoleezza Rice,Remarks En Route to the Middle East,July 23,200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6/69359.htm.

⑦Mughal Garden," President,Prime Minister Singh Discuss Grow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March 2,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6/03/20060302-9.html.

⑧" 2006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http://www.defenselink.mil/qdr/report/Report20060203.pdf.

⑨Anthony Faiola," U.S.,Japan to Start Deploying Missile Interceptors," Washington Post,July 21,2006.

⑩" United States-Japan Roadmap for Realignment Implementation," May 1,2006,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06/65517.htm.

(11)李军:“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的内涵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第50页。

(12)Donald Rumsfeld," The U.S.and Asia' s Emerg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June 3,2006,http://singapore.usembassy.gov/rumsfeld_06.html.

(13)Condoleezza Rice," 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 January 18,200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6/59306.htm.

(14)Julian Glover," British Believe Bush Is More Dangerous than Kim Jong-il," The Guardian,Nov.3,2006.

(15)Lizzette Alvarez and Andrew Lehren," American Death Toll Hits 3,000,"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anuary 2,2007.

(16)" U.N.:Iraqi Civilian Reath Toll Reaches New Monthly High," November 22,2006,http://www.cnn.com/2006/WORLD/meast/11/22/iraq.report/.

(17)Richard N.Haass," The New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Nov./Dec.2006,p.2-11.

(18)Condoleezza Rice," 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 January 18,200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6/59306.htm.

(19)Condoleezza Rice," 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 January 18,200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6/59306.htm.

(20)张树华:“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求是》,2006年第24期,第56-58页。

(21)Stefan Wagstyl," Cheney Rebukes Putin on Energy Blackmail," Financial Times,May 4,2006.

(22)Shamil Midkhatovich Yenikeyeff," The G8 and Russia:Security of Supply vs.Security of Demand? " Oxford Energy Comment,August 2006,http://www.oxfordenergy.org/pdfs/comment_0806-1.pdf.

(23)" Russia' s Putin Criticizes U.S.Missile Defense Plans,Western Energy Worrie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February 1,2007.

(24)Louis Charbonneau," Putin Says U.S.Wants to Dominate World," Feb.10,2007,http://news.yahoo.com/s/nm/2OO70210/ts_nm/Russia_usa_dc.

(25)Kristin Roberts and Madeline Chambers," Gates Dismisses Putin Remarks as Blunt Spy Talk," http://today.reuters.com/news/articlenews.aspx? type=topNews&storyid=2007-02-11T142810Z_01_L10537748_RTRUKOC_0_US-RUSSIA-USA.xml&src=rss.

(26)Nichlos Berry," North Korea:Blackmail or Pragmatism? " February 16,2007,http://www.foreignpolicyforum.com/view_article.php? aid=316.

(27)" Dealing with North Korea,Trust Me? " The Economist,Feb.15,2007,http://www.economist.com/opinion/displaystory.cfm? story_id=8702881.

(28)" Iran:Atomic Program Has No Brake," CNN,February 25,2007,http://www.cnn.com/2007/WORLD/meast/02/25/iran.nuclear.reut/index.html? eref=rss_topstories.

(29)Michael Abramowitz and Jonathan Weisman," Bush Meets With Pelosi; Both Vow Cooperation," Washington Post,November 10,2006.

(30)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High Lights Of The Iraq Strategy Review," January 2007,http://www.whitehouse.gov/nsc/iraq/2007/iraq-strategy011007.pdf.

(31)" U.S.Developing Backup Plans if Iraq Surge Does Not Show Results," Washington File,February 8,2007,pp.2-3.

(32)" U.S.Must Enhance Diplomatic Resources To Meet Global Chanllenges," Washington File,February 9,2007,p.2.

(33)Peter Beinart," Return of the Nixon Doctrine," Time,January 4,2007,http://time.con/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74151-2,00.html.

标签:;  ;  ;  ;  ;  ;  ;  ;  ;  ;  ;  ;  ;  

美国对外战略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