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应引起重视_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应引起重视_哲学论文

要重视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里士多德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2)03-0001-07

回顾20世纪我国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情况,既有成绩,也存在问题。作者以为对亚里 士多德的研究不够重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将讨论以下三点意见:第一,亚 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哲学以及在整个西方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我国对 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思想的研究状况;第三,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思想中可以学习借鉴些 什么?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代希腊只有一门统一的学科,称之为“智慧”,毕达哥拉斯将 它称为“爱智学”(philo-sophia)。不论宇宙自然或是人文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包罗在 它的研究范围之内。是亚里士多德才开始将各种学科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的。他首先区 分了哲学和科学。他接受了埃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提出的Being一元论的学说,认为一切 研究对象都是Being,但是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Being的总体,他称为Being as Being, 即最普遍的、纯粹的Being。它研究最普遍的范畴(如本体和属性、本质和现象、一和多 也就是普遍和个别、原因和结果、形式和质料等等)和最普遍的公理(如矛盾律、排中律 )。而其他每种特殊的学科都只截取Being的一部分,即某种特殊的Being作为自己研究 的对象,如数学只研究作为数的Being,动物学只研究作为动物的Being。任何特殊的学 科在其研究和论述时,都离不开以上所说的那些普遍的范畴和公理,它们是任何学科的 前提和基础;但是任何一门特殊的学科都不研究这些普遍的范畴和公理,只有哲学才研 究它们。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来的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哲学和科学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哲学是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 作这样明白的概括,这是笔者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倡导建立的这门专门研究Being as Being的学问,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也简称“哲学”;后人因为Being的希腊原文 为ON,便将研究它的学问称为Ontology,一般译为“本体论”;但是,亚里士多德遗稿 的编纂者将他的这部分稿子编在一起,列在《物理学》以后,定名为Meta-physics,被 译为中文《形而上学》,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部分学说也被称为“形而上学”。就亚 里士多德的哲学说,哲学和本体论、形而上学这三个名词几乎是可以通用的。亚里士多 德开始将它们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巴门尼德开始,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亚里士多德 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他批评柏拉图的Idea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认为必须研究其实 质,因而提出了定义、形式、本质这些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成为他的形而上学 本体论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又因为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便接受科学技术的 训练,对经验十分重视。所以,他不同意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样将理性和感性绝对对立 起来,他认为认识都开始于感觉,他首创了“经验”这个概念,认为它是在认识的发展 上升过程中,联系感觉和理性的必要的中间环节。他十分重视经验事实的作用,在作哲 学研究时,不像柏拉图那样只是对Idea作抽象的逻辑论证;而是以经验事实为根据,进 行细致的分析,才得出结论。他在作科学研究时,更是广为收集经验事实作为素材。比 如,他作动物学研究时,对当时各种动物的调查的广泛和深入,令后人叹为观止;在作 政治学研究时,他让学生分赴各个城邦,收集了150多种城邦政制的历史沿革情况。这 些为后来西方经验科学的形成,树立了榜样。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处地将 人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开始,经过经验,达到理知和最高的理性,作了系统的论述。为 西方哲学的认识论(知识论)奠定了基础。他既尊崇理性,又重视经验,笔者将他称为“ 经验论的理性主义者”。近代西方哲学中经验派和理性派的争论,各自都可以从亚里士 多德的思想中找到根据。

亚里士多德既然对感觉经验和理性给予同样的重视,他当然不会像柏拉图那样区分两 个对立的世界,将变动的现实世界认为是虚幻的。相反,他认为现实的自然界中形形色 色的具体的个别事物正是要首先研究的对象。在他许多较早的著作《范畴篇》、《物理 学》等中,都将个别事物定为“第一本(实)体”,它们的抽象的“属(希腊文eidos)” 和“种”则是“第二本体”;直到后来他发现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 物质)”组合而成的。在《形而上学》第7卷(Z)中,他认为形式(eidos,和“属”是同 一个词,柏拉图的Idea有时也是eidos)是先于质料的,因此也先于具体的个别事物;由 此论证只有形式才是第一本体,形式就是事物的定义和本质,给柏拉图的Idea加上实质 的内容。亚里士多德重视对自然物的研究,他评述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思想,认为 他们主要只是讨论了组成宇宙自然的本原(元素)以及宇宙的生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是不够的;他要研究“自然”的“本性”(这两个词的希腊文都是physis)即“运动” 的问题。在现在被称为《物理学》(Physics,也可以译为“自然学”)的这部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事物的本原、运动的原因、运动和静止、有限和无限、空间和时间、 运动的分类、推动和被推动等问题。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为“第二哲学”,实际上是他的 自然哲学。他所讨论的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直到现在科学哲学或自然哲学还在研究的 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推动和被推动时,认为凡是运动的事物总是既推动又被推动,有推 动它的原因,但如果不断追问动因,便将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因此,他认为必然有一 个最后的动因,它自己推动别的东西,却不被其他任何东西所推动,这就是所谓“不动 的动者”。它是万物运动的最后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因,他说这就是“神”。古代希腊 哲学本来是从宗教神话中发展出来的,在哲学发展中,原来的宗教的人格神已经逐渐演 变为哲学的理性神。亚里士多德说这个“神”就是无质料的纯形式,是永恒的现实性, 他认为这就是理性(Nous)。这部分学说被称为亚里士多德的神学,虽然他只有在《物理 学》第8章和《形而上学》第12卷等少数几处作了简短的论述,但在《形而上学》第6卷 (E)中,亚里士多德将所有学科分为理论的、实践的、创制的三类,在理论学科中他列 举了神学、数学、物理学三种,以神学居于一切学科的首位,替代了哲学的地位。因此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神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成为2000多年来西方学者一直争 论,直到现在还在争辩的问题。尤其是在中世纪,从阿奎那开始用亚里士多德的神学解 释基督教教义,使它成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入西方人的宗教 生活,也就融入普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他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使用的术语、范畴、命题和 推理证明都没有严格的规范;尤其是智者们的论辩中更是充满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诡 辩,这些是促使亚里士多德进行逻辑研究的直接原因。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使用“逻 辑”这个名称,他用的是“分析”。在《范畴篇》中他从分析语言的词项开始,将语词 分为非组合词和组合词,再将非组合词分析为实(本)体、性质、数量、关系等10个范畴 等等。他以这种分析的方法,对命题、推理证明作了细致的研究,他对三段论各种格式 的缜密的分析研究是一个典范。这样,他为辨别命题和推理的真和假,提供了客观的标 准,为论辩制定了规范。亚里士多德的6种逻辑著作被后人定名为《工具篇》,它为人 们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工具。但是,我们也不能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 看成仅仅是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在他作许多逻辑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也就为他的许 多哲学范畴和理论提供了基础。比如,他在《论辩篇》中提出的四谓词理论,便为他在 《形而上学》中分析确定“本质定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有的学者曾经提出,西方的文化是分析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是综合的文化;现在 分析的文化衰落了,21世纪将是综合文化的世纪。对这种看法笔者不能苟同。分析和综 合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分析的综合,只能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混 合,什么问题都说不清楚;只有经过严密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西方 文化是比较重视分析、重视逻辑,从而也重视科学的,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传统。这 种传统应该说是由亚里士多德奠定的,读他的著作,可以看到他处处都在不断地进行分 析。例如,在《形而上学》第5卷(Δ)中,他对30个常用的哲学概念如本原、原因、元 素、本性等,逐个分析它的各种不同歧义,说明它的不同含义的不同用法,因此,这一 卷被人称为“哲学辞典”。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这种分析理性,在西方文化发展中起了十 分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在哲学和逻辑以外,几乎对当时他所能涉及 的各种学科都作过研究。从他现存的著作目录,以及在古代有记载现已佚失的书目,可 以看到他研究过天文学、宇宙天体、气象学、心理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机械 学、甚至光学和声学等自然学科;在人文学科方面,他主要研究了伦理学、政治学,也 开始研究经济学;还有修辞学和诗学(美学)等等。只有数学,他似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 研究。他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所以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研究,有 的只是短篇论文,也有一些长篇专门著作,为这些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它的创 始人。总之,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位重要的奠基人。靳希平在《亚里士多德 传》中有一段话:“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与概念已经融化到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和科学 研究活动之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语言的基本成分,以至于大部分西方人天天在亚里士多 德的灵魂之中生活,却对此毫无知觉。”[1]这是实情。

在西方著名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学者提出:早在唐代 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思想已经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介绍进中国了。这种说 法还没有明确的资料可以证实。但最迟也在17世纪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将 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输入中国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开始介绍到中国来了。当时由 李之藻翻译的《名理探》和《寰有诠》就是论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天体思想 的。因为那时亚里士多德是基督教哲学的权威,所以他的思想早于西方其他著名哲学家 的思想传入中国。但是,这次传教潮流到清朝乾隆年间便被遏止,因为亚里士多德思想 和中国传统思想格格不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便湮没无闻了。以后直到19世纪末, 中国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始向西方学习。严复在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时,在译述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名学浅说》中,对中国缺乏逻辑(名学)和分析思想深有感触。他 说:“中国文字中有歧义者十居七八,有时所用之名之字,有虽砍求其定义,万万无从 者。”“若‘心’字、‘天’字、‘道’字、‘仁’字、‘义’字,诸如此等,虽皆古 书中极大极重要之立名,而意义歧混百出,廓清指实,皆有待于后贤也。”“出言用字 如此,欲使治精深严确之科学哲学,庸有当乎?”[2]严复在100年前提出的这个问题, 到今天似乎还值得深思。

我国对西方哲学的介绍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在二三十年代对亚里士多 德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比较多的,由焦树安等辑录的《外国哲学中文译作、著作书目提要 》(由蒋永福等主编的《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的附录)中列举有范寿康著《亚里士多德》 、严群著《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以及由刘国钧、詹文浒各自翻译的《亚里士多德》 和向达节译《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等多种。在一二十年代,我国才开始有去西方专门学 习哲学的留学生,他们在西方接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教育还是比较多的。汤用彤先生是 专门研究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他回国以后翻译了E.Wallace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大 纲》,在《学衡》杂志发表。在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常用亚里士多德的 分析方法,甚至将玄学的基本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作比较。历史学家向达先生翻译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大约是汤先生促成的。陈康先生去西方学习希腊哲学主要是亚里 士多德哲学,大约也是受了汤先生的影响。金岳霖先生在欧美原是学习政治学的,后来 对逻辑发生兴趣,成为逻辑学大师。他的名著《逻辑》主要是介绍当时西方新兴的符号 (数理)逻辑的,但书中第一部分传统逻辑,主要论述的还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 。金先生直接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好像不多,但就以他在《论道》一书中的几个最主要的 范畴——道、式、能,大约相当于希腊文logos,eidos,dynamis,也可以看到他受亚 里士多德的影响了。

但是,从我国对希腊哲学的研究方面看,对柏拉图的兴趣总是高于对亚里士多德的兴 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此,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这不仅是因为柏拉图著作文笔优美 ,容易读,而且还因为柏拉图思想(尤其是他的前、中期对话)和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接近 ,容易为我国学者所接受。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大多是干巴巴的,分析之后还是分析 ,论证以后又是论证,如果不仔细阅读,往往念了半天还不知所云。我们的传统思想方 法不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套。

西方思想的传入总是以当时流行的近代尤其是现代思想为主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杜威、罗素相继来华,他们的思想流行了一阵。三四十年代尼采、叔本华的意志论哲 学成为时髦的思想。和他们相比,对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当然显 得很少。从50年代开始,主要由于政治的原因,在西方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德国古典 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对黑格尔著作的翻译以及研究专著,蔚为 大观。不过也由此带动了对西方近代哲学从理性派和经验派、法国哲学以及康德哲学的 研究,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对于这些哲学的最初根源——古代希腊哲学却被置于 另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扣上“反动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的帽子,即使在翻 译出版他们的著作中,也必须加上批判的序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再一次打开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外学术界的交 流迅速发展起来,大批学者去西方留学访问,许多西方新的哲学思想介绍进中国来。我 们要了解学习西方的思想,当然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二百年前的近代哲学上,介绍当今的 现代哲学是必要的,是好事。但是在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有关的问题上,笔者对目前 国内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有两点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供参考,希望得到批评指教。

第一,有些学者往往是在研读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中遇到亚里士多德,从而对他的 哲学发生兴趣。现代西方哲学的有些流派的思想,如果追本溯源,往往可以归到古代希 腊哲学,较多的是亚里士多德。例如,被称为“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因 为他的哲学是对Sein作出新的解释,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讲到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思想。20 世纪50年代笔者听熊伟先生讲海德格尔,听到他的结论是海德格尔哲学“不可说”;10 多年前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的中文译本,实在读不懂,有点望而生畏。直到 前两年笔者开始考虑这个Sein译为“存在”是否完全合适时,才感到海德格尔的哲学大 概还是可说的,不过笔者自己是不可能弄清楚了。笔者记得70年代曾有学者提出:哲学 家研究哲学应该是“六经注我”;笔者当时主张,要将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区别开来;哲 学家要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将别人的思想任意摘取过来,为我所用,这是“六经 注我”;而哲学史家是要研究某位哲学家的思想,所作的解释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这位 哲学家的原著,因而只能“我注六经”。哲学家论述哲学史的情况可以黑格尔为例,他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虽然也推崇亚里士多德,但在他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时,实际上只是重视他的神学。他说:“神是纯粹的活动性,是那自在自为的东西;神 不需要任何质料,——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唯心论了。”(中译本第2卷第295页)他只是 主要发挥那个Nous即理性和思辨、没有质料的纯形式、永远在自我运动的现实性即“隐 德来希”,为他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提供理论根据,对《形而上学》书中的 其他重要内容,他根本不屑一提。如果想从黑格尔的书中去学习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至少也可以说是不完全、不可靠的。只有认真读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著作,才能学习理 解他的思想。

第二,西方社会的学术领域是完全自由的,没有禁忌,任何思想理论都可以发表。喜 欢标新立异的学者创立了许多新的学派,往往被留学归国的学者介绍进国内来。这本来 是学术交流的好事,但是也应该考虑到现在西方社会和当前中国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 以及中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前些年第一次听到“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时,感到 迷惑了一阵,因为现代就是现在,现在以后的就是将来、未来,为什么不直接说未来而 要说“后现代”呢?后来多少了解了一点,知道后现代是针对当前的世界现代化中出现 了许多弊病,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扩大、道德危机、核恐怖等等,认为这 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在将现代世界引向全面崩溃的边缘。因此,他 们认为必须超越现代,走向后现代,为此他们设想了许多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进入 后现代世界的方案(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他们在目前世界上进行现代化的活动 中看到了问题,提出批评,指出必须加以修正,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至多只能说是要 以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现代化去代替现存的有不少毛病的现代化,因为目标总还是要使 世界现代化,只是要求更好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的目标,但将 它说成“后现代”,在中文习惯中是不大容易理解的。可是,在西方思想家提出的种种 后现代方案中,有一些似乎是要走和现代化根本相反的路,比如“反科学主义”、“反 本质主义”。笔者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内涵,认为这是在反对西方的、可以说是由 亚里士多德奠定的理性主义传统。人类正是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产生了科学, 才不断进步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如果反对科学,离开了科学,人类将依靠什么来 发展进步?上面指出的现代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确实是由科学造成的;但只能说是由 于科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但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却还没 有认识到,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科学,依靠 人的理性认识不断进步。即使是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还是需要理性,才能取得人类 共同的认识。听说西方有些学者从在中国曾经发生过的“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 中找到了“公平”原则,认为是理想的社会制度;有些年轻的中国学者将这种思想也带 回国内传播。这使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那些运动的人感到不寒而栗,因为那些表面高唱 的“公平”,掩盖的是最落后的独裁专制,我们总不能依靠这样极端落后的制度去实现 现代化吧!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是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奠基人,主要是由于以下 三点:

第一,他主张哲学是一门为知识而知识的、进行自由研究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1卷第2章讲了哲学是最高尚、最神圣的学问以后,接着 讲到哲学的起源。他认为哲学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身边许多事情感到惊奇,认识到自己 的无知,因而是为知识而知识,而不是为了其他实用的目的。在他的伦理学中,他认为 人的最大幸福便是进行沉思,思辨是最高的善,是人生最高的目的和境界。他特别指出 ,只有当各种生活必需品具备以后,人们才会去进行这样的哲学思想。这就是说,人们 不是为了某种生活需要,无论是最低的生存需要,或是政治的、经济的需要,而去进行 哲学研究的。如果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哲学研究便不能真正自由了。他又进一步将这种 自由比作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活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自由人一样。这是 从当时奴隶社会的情况讲的,奴隶是为主人,而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只有自由民才是为 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活着。可见他提倡的是:研究哲学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 不应盲目地屈从他人,屈从于某种权威,只有这样,哲学才能说是自由的。他反对屈从 于权威,所谓权威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学术权威,一种是政治权威,亚里士多德反对屈 从于这两种权威,既有言论,也有实际行为。

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十分敬爱,但批评也最多。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1卷 第6章讨论普遍的“善”时,他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 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型(eidos)’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 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 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3]这段话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亚里士多德传记 中被浓缩为“柏拉图是朋友,更大的朋友却是真理。”这句话又被早期的中国学者按中 国习惯意译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哲学家应当遵守的座右铭了。

当时政治上最大的权威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征服了全部希腊,又向东西方远 征,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因为亚里士多德的 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当亚里士多德离开柏拉图学园在希腊北部漫游时,亚历山大 的父王聘请他担任亚历山大的教师。当时亚历山大13岁,在他20岁时父王去世,他继承 王位便开始远征了。亚里士多德担任他的教师大约有8年时间,他和亚历山大之间的关 系从古以来便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谈论过亚历山 大的事业,但从他的基本政治理论看,还是可以看出他对亚历山大的行为是持明显的批 评态度的。首先,他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大国以武力欺压侵略小国的强权政治,认为这是 违反正义的。其次,在他讨论现实的希腊城邦政制,将专制的僭主政制和民主政制进行 比较时,他也是明显地反对由个人独裁的专制制度的。再有,当时希腊的政治形势已经 是从原来分散独立的众多小城邦向统一的大帝国发展,亚里士多德对此却视而不见,在 他的《政治学》中讨论的仍旧是小的城邦政治。不但如此,他还描述了他的理想城邦, 应该是人数极少,只有几千至多上万人,由于彼此熟识,可以共商国是,才能实现真正 民主;这样的城邦疆域也不能大,只能是可以望到,便于守卫。可见他的理想是小国寡 民,人民能和平地安居乐业而已。这和亚历山大正在建立的庞大帝国当然是针锋相对的 。

总之,亚里士多德主张哲学研究应该是自由的,是不受学术权威和政治权威的束缚, 不盲目屈从它们,而应该是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用自己的理性,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 。

第二,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求真。

《形而上学》第2卷(α)是论述哲学是探求事物的原因的,其中第1章结尾有一段话: “将哲学称作寻求真的知识是正确的。思辨(理论)知识以求真为目的,实践知识以行动 为目的;尽管实践的人也考虑事物是什么,但他们不从永恒方面去研究,只考虑和当前 有关的事情。我们认知真是离不开原因的;必须知道在一类具有相同特性的东西中,那 个能赋予其他东西以这种共同性的东西是最高的。”[4]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主要指理论的、思辨的学问,它所追求的真,是永远的真, 永远是真的。他说实践的学问是只考虑与目前有关的事情,而不从永恒方面去研究,因 而它不是也不能求永恒的真。前面提到实践智慧除了理性以外,还受人的情感和欲望的 影响,所以达到的目标只能是善,不能是真。用现在常用的话说:有关伦理、政治这些 人类实践的知识,总是受个人、阶级、民族、宗教等等的影响,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真理 ,这样的真理还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至少在目前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求什 么普遍的、永恒的真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哲学要寻求永恒的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首先是只能通过逻辑才能得 到,只有符合逻辑而不违背逻辑的知识,才是永恒的真的知识。其次,只有自然科学的 知识才有可能是永恒真的知识,比如,2 + 2 = 4,氢和氧合成水等永远是真的。社会 科学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知识,是不可能永远真的。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 的目的是求真的思想,确定了逻辑和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地位,形成了西方文 化中重视逻辑分析、重视科学的传统。

第三,他是真理的探索者。

亚里士多德不是独断论者,他对于许多重要的,尤其是由他开创的理论问题,往往采 取探索的态度。他或者从以前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的不同的相反的意见,或者从对 这个问题可能提出的不同的相反的思想中,进行比较和探索,寻求比较合理的正确的回 答。这种探索有些可以得出确定的结论,有些却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他便在矛盾的意见 中徘徊,因而可以在他的著作中发现明显的矛盾,甚至在一些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上,他 自己便有矛盾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不是独断地只认定了一个方面,依此进行推理思索, 而是在想到这一面的时候同时也想到它的反面理由,对正反两面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方 法很可能是从苏格拉底进行问答的“辩证法”和柏拉图的对话发展出来的,但亚里士多 德和他们有一点根本的不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虽然在和别人进行问题讨论,但他们自 己心里实际上早已有了肯定的答案,在讨论中只是批驳对方的不同意见,迫使他接受自 己的结论。而亚里士多德却并不是先已有了自己肯定的意见,他是将两种相反的意见摆 在同等的位置上,然后来研究选择,究竟那一种意见比较合理。这两种思考方法显然是 不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术语说,前者是没有竞争,或者是以势压人,进行不正当的竞 争;而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是要进行平等的竞争。在经济上,只有进行平等的竞争才能促 进市场的繁荣;在理论问题上,也只有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才能繁荣。亚里士多德主 张哲学应该是一门自由研究的学问,在他考虑每一个理论问题时,他也让不同的意见有 平等竞争的机会,然后由他进行比较研究,加以选择。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方法,才是真 正的探索真理的方法,所以,他不是一个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绝对真理的独断论者,而是 一个虚心学习的真理的探索者。

但是也正因为亚里士多德采取这样的态度,对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的作出了选择, 有明确的回答;也有一些却并没有作出肯定的答案,他还在不同的意见中徘徊,从而产 生了自相矛盾的说法。这种情况在《形而上学》中最多,从而使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研究 者争论不休。在此,简单介绍陈康先生的专著《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中的观 点。陈先生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神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采用Jaeger的发生法, 企图以亚里士多德在先后不同著作中思想的发展变化,说明亚里士多德自己已经认识到 这个矛盾,并且几次提出论点试图解决这个矛盾,最终还是失败了。陈先生说:“不能 理解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一方面被解释为普遍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被 解释为特殊的形而上学?在他的著作中无论对哪一种解释,都可以找到相反的证明。因 此任何想将他的思想系统化,用否认这些矛盾因素,或者甚至用另一组的术语去解释这 一组术语的方法,都会引起争议,并将继续争论下去。只要是将那自身不能系统化的思 想,一定要使其系统化时,这种争议是不会终止的。”[5]

许多学者似乎认为凡是哲学理论都必须是系统的,前后一致没有矛盾的;遇有矛盾总 要将它说成不是矛盾,或者是只讲矛盾的这一面,抛开了另一面;或者是将这一面解释 成是另一面。因为《形而上学》中这类矛盾出现得不止一处,发生的矛盾也实在太明显 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太复杂了(《形而上学》原来是由一些不同的遗稿编纂而成 的),矛盾太多,难以理解,甚至说它是“多余的话”。笔者以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是多余的话,那就根本没有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了。其实,关于本体论 和神学的矛盾,在上引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中,他已经指出来了。在那里,他 问什么是最高的哲学智慧?如果认为目的和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他知识只能像婢女 那样依从它,那就是只能承认神学是最高的哲学智慧。如果是从最初的原因,即要知道 事物“是什么”,那就应该认为本体论才是最高的哲学智慧。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种理 论,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而哪一种是错误的?始终迟疑徘徊,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因此在《形而上学》中出现矛盾的理论不足为奇。这就是一个真理探索者应该采取的态 度。我们任何人在提出一种理论时,如果也能从它的反面去考虑一番,我想是能够减少 错误,比较接近真理的。

收稿日期:2001-12-18

标签:;  ;  ;  ;  ;  ;  ;  ;  ;  ;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应引起重视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