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册读时代——中学教师书册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册论文,中学教师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可见,教师的阅读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更是一件关乎国民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阅读应该成为每一个文明公民的义务!
中学教师书册阅读现状分析
教师的阅读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这一点在教育界已成为共识。现场调查显示:10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进行书册阅读的意义“很大”,教师对册读的关注程度可想而知,而我们的研究也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1.关注中学教师书册阅读内容
中学教师册读到底读了些什么?现场调查问卷的抽样统计结果给了我们答案:
“从大学毕业至今平均每年你读过几本书(成本、成册的书)?”在这道题的回答中,50%的教师每年平均阅读量是5本以下,这意味着我们有半数的在职中学教师需要花2.4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甚至不到一本;而回答5到10本、11到15本(含15本)、15本以上的人分别占25%、5%、5%,另外还有25%的教师未填写此项。抽样问卷显示:年平均册读数量最多的教师可达到30本/年,0.4个月读一本,而最少的是1本/年。总体情况表明,中学教师的册读从数量看是不高的。问卷中还有这样一题:“你工作以外的阅读兴趣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七个选项依据选择频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文学90%、教学65%、教育55%、其他30%、娱乐25%、科技10%和经济10%。在职教师对人文精神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前两年,阅读文学类成本书籍的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比较“全国教师阅读状况调查”[2000—2001])。由于教师职业的需求,教学、教育类成本书籍的阅读比例也相当之高。在选择“其它”项的教师中,个别人的册读兴趣涉及哲学等思想性较强的书籍,这不失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而教师对科技和经济类书籍的关注度远低于对娱乐的兴趣,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远高于对时政的兴趣。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能自觉进行书册阅读,然而册读数量总体偏低,阅读内容偏重于职业需求。
2.关注中学教师书册阅读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决定了他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在“你认为当代教师在书册阅读方面的现状如何?”这道题中,选择“很好”、“较好”、“一般”的人分别占20%、55%、20%,有5%的教师认为“糟糕”。大多数教师对册读现状表现出乐观的估计,他们从自身情况和对同事、同行的观察和了解中得出这个结论,能较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5%的“糟糕”率说明部分教师册读并未形成习惯——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形成一个“影响力圈”,那么教师的影响力圈范围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未形成良好册读习惯的教师群,他们影响所及的人群又会如何呢?另一道题的统计结果更能给我们以启示:“今后的你,在工作之余是否会继续或开始进行‘书册阅读’,以提升自身素养”?在这道题的回答中有45%的人回答“一定坚持”;回答“有时间就读”和“有工作(或科研)需要就读”的分别占40%和10%;而有5%的人“暂无考虑”。教师“功利性阅读”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而那些仍然不考虑册读的教师的“影响力圈”是否也会令人忧虑?
问卷显示:近八成的填卷者看好中学教师册读现状,而表示今后“一定坚持”册读的教师却不到一半;再看先前所提到的10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进行书册阅读的意义“很大”,这组数据的比较不由得使人产生疑惑:在观念和行动之间,我们的距离还有多远?
3.关注书册阅读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一个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素质;二是教学素质,即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非教学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业余时间读书,主要是册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册读对教师发展有无作用?这一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教师的册读行为。
大家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您认为书册阅读对教师的人格、个性、思想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很大20% 较大50% 一般20% 无作用10%
若有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
1
思想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思想、学识、视野;丰富知识,教育
工作中立足点提高;提升个人素质,扩大见解;扩大知识面,
提高素质;思想境界;一言难尽;开拓视野,净化心灵;提升思
想水平,培养个性;提升人格、素养……
您认为书册阅读对教师育人观的影响
很大35% 较大40% 较小 20% 无影响5%
2
若有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
提升育人理念;宽容、博爱、耐心、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跟
上时代;为人处世、教育教学、达理知世;了解新的教育理
念;价值观、发展观……
您认为书册阅读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作用
3
很大20% 较大60% 较小15% 无效果5%
您认为书册阅读对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效果的作用
4
很大65% 较大 30% 较小5% 无作用0
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册读对中学教师人格、个性、思想提升是有作用的,并且70%的教师能够通过册读使自身得到“较大”甚至“很大”程度提高;而他们认为其作用主要在于:增长学识、培养个性、提高思想境界。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竟还有10%的人认为册读对教师人格、个性、思想提升“无作用”,这确实是个令人忧心的标志。在册读对教师“育人观”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影响这两题的回答上,结果与前一题大同小异:多数教师持积极态度。而问及册读对“教学科研”的影响时,没有一人认为“无作用”。可见大家在这个问题的认同上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不管是抱有乐观或是悲观态度的教师,没有人不承认“册读对教师发展有作用”!既然有作用,那么大家是否愿意将册读纳入对教师素养评价的参考条件之列呢?50%的人认为“应该”,35%的人表现出“随便”的态度,15%的人则认为“不应该”。
对册读现状的二维思考
中学教师册读现状的正面影响——
1.“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
册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将不得不涉足一个个新领域,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那些过去未曾想过的东西,并且要致力于成为多面手,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广泛阅读,尤其是利用“系统的册读”来拓展学科知识领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再建构,积极应对新课改从各层面对自己提出的挑战,达到从容驾驭课堂的目的。
2.册读促进教师成长
阅读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没有书籍的滋润,难以得来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教师要想不做浅薄的教书匠,就必须从阅读开始,尤其是“系统的册读”可以使教师汲取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
册读对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促进还在于“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转变。调查还表明,阅读状况与教师个人成长关系密切。特级教师、高学历教师、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的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和个人藏书量都较多。
一本书,教师可以读一遍,读一遍再读一遍,从每次的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收益,使自己的思想在反复重温和锤炼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苏轼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之所以百读不厌,正是因为读者熟读深思,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教师册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之后,教师的成长才是真实的和有预见性的。“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苏霍姆林斯基)教师不能局限于一个类别的阅读,一个单一领域的研究,而需要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需要在忙碌中充实,在闲适中诗意,在艰难中执著,在安逸中探求,这样,才能与心灵为友,与册读为友。
3.认识与行动同步
前文中我们提到:教师在册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产生了疑惑。那么如何消除疑惑,使这对矛盾得到化解呢?
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认识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册读习惯,并得益于这种习惯!这不仅仅是教师本身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适应现代化教育时代要求而提出的现实命题。“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中小学生求知欲又很旺盛,教师只有多读书,在知识上先行一步,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所幸,册读实践活动已经在部分学校以民间的形式开展起来。例如:上海市嘉定区嘉宝中学的“中青年教师读书小组”以“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增加底蕴、提高修养”为活动宗旨,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确立“充实提高的学习意识,精益求精的钻研意识”,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形成校内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以此为契机,增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再如:教师开展以“勤学习、比水平、提素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习已成为该校的一种时尚。而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则是成立“教师中心读书组”,给众多教师创设多读书、多研究的机会;湖北省武穴实验高中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将青年教书阅读制度化、自觉化……
中学教师册读现状的负面效应——
1.缺乏文化源流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中学教师册读现状有令人欣喜的一面,但是,大家不要忽视了仍有5%的教师对继续(或开始)册读“暂无考虑”,他们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于他们的学生却可能是百分之百的不足。试问:册读经历比学生还少的教师怎能为学生进行册读做出榜样?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又会遭遇到怎样的尴尬?教师读书与教书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源头”无水,“流程”不活。教师极少进行系统性的册读,不能在宏观上把握新知,必然会造成知识体系缺漏、视野狭窄、方法简单等教育现象。而在教学时,就可能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缺乏精神素养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给学生很大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精神素养。热爱书籍,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地阅读,这本身既是精神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又是精神素养的具体表现。学生得此良师无言的教诲,必能敬其师,信其道,仿其行,课外阅读蔚然成风有保证。
但从我们调查的实际看,情况并非如此,有不少教师虽然一再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但由于自身垂范的精神力量缺乏,学生只听师言,不见师行,所以也就只当耳边风了,阅读范围仍然局限于教材。另外,有的学生虽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缺乏有效的指导,结果杂乱无序,收效甚微。据了解,很多中学生平时的阅读,读物大都不是中外精品,外国漫画、言情小说是他们阅读的“主食”,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令人忧虑。而问及他们为何不看老师推荐的书目时,有学生坦言:“老师自己都不看。”
3.缺乏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指出:“现在太多的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教师是没有阅读习惯的,由这些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又会怎样?
一个中学教师的阅读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变化的。书册阅读——这种相对传统而又需多费时日的方式,渐为网络化、数字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所排挤;很多教师不再愿意像原先在象牙塔中那般,花去整块的课余时间研究莎士比亚、思考《爱弥尔》;更多的时候,教师通过网络快捷地选取所需要的资料、通过杂志短篇来消磨时光、通过影视媒体来娱乐生活。册读要求教师对成本的书、成册的书进行分析、思考、体悟,它对教师阅读耐性和耐力的要求,相对于单篇短文的阅读和影视媒体阅读要高得多。而如今又有多少教师能从繁重的生活压力中逃离出来,沉下心去思考一本书的价值呢?
教师册读进行时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难教的学生,不完善的制度,五花八门的媒体宣传……这一切使得教师的阅读受到快餐文化、娱乐八卦、鸡毛蒜皮,诸如此类“新新事物”的冲击,难以回归自然本位。总是食用别人用快餐模式造出的东西,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忙碌于“教室——办公室——家庭”的教师,在毫无变化的生活中渐渐消磨掉自己的创造力。中学教师册读现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际上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而教育改革是不等人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改善或消除现状负面效应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1.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
在理念上,中学教师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和阅读型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教育工作者要摆脱心浮气躁的生存状况,提高对教师册读的正确认识,理解教师读书学习与本身素质提高的密切关系,与培养学生素质的密切关系,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2.作为学校,要纳入管理目标
学校不应该只成为“学生读书的地方”,也应该成为“教师读书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读书学习的场所”!只有将教师册读管理纳入整个兴校治教管理的大目标中,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才可保持长久的册读氛围,形成“人人爱册读”的群体习惯。(1)行动激励机制。例如:按教研组成立册读小组,每学期帮助教师制定册读的具体方案;推出有阅读成效的名师经验;资助经济拮据的教师购书;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图书馆,引导教师借读;对开展册读活动特别优秀的教研组和个人实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2)全员参与机制。学校从上至下实行全员参与,共同参与——上至校长,下至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都应该建立“专业册读”和“公共册读”档案。为此,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册读制度,定期开展册读交流活动和册读竞赛活动,使学校的意志成为全体教师的愿望和自觉行动。(3)综合评价机制。改变过去评价教师单纯看学生成绩的做法,推出评价教师看发展的综合性标准(包括册读的效果),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终身学习提高。
3.作为社会,要给教师“松绑”
我们大声呼吁为学生减负,也应该看到中学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的事实。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教师长年超工作量;学校常规检查都要查教案,查作业,查课件(有些学校要求教师每期使用多媒体上课要占规定比例);加上当班主任,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以及应付各种形式的上级考核等,可以说是超负荷的运转。教师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很少,册读空间自然是一减再减。这是体制的问题,要改变体制,需要社会大的教育环境来支持!另外,社会对教师“超常”的职业要求也迫使教师无法正常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别说“册读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