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作文谈新诗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并且“文体不限”。当时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笔者脑中就闪过这样一个疑问:今年高考作文能否写诗?
我想: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高考作文既然“文体不限”并且没有往年“除诗歌以外”的明确要求,那么写诗就意味着一种可能。果真如此,不啻为沉闷的诗歌教学吹进一缕清风。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远古时代,到唐朝科举以诗取仕,直至明清,无论庙堂抑或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教出口言诗,成了古代文人的“无意识”;开口唱诗,是古代大众的一种习惯。热爱诗歌,吟诵诗歌、创作诗歌,使历代炎黄子孙焕发了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能力,也使他们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既然中国有着如此深远的诗教传统,为何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如此地远离诗歌和诗教呢?作文不作诗,考试不考诗写作,这种诗意的冷落和诗教的苍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长河中的不正常现象?
自90年代以来,高考作文已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想像和创新。这对促进语文创新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笔者则认为高考应增加新诗写作内容,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而新诗写作则是想像能力、创新能力、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等各种素养的综合体现,因为新诗是生命的跳动、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活跃。笔者于1998年初开始在江西省上饶县部分中小学主持开展了“新诗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结果惊喜地发现,新诗写作训练是激发学生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佳途径。
英国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奇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然溯源到它;它同时又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由此可见,“创造”乃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塔索也指出:“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他把诗人的创造才能提高到了极点。
创造力既然是维系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而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就是有目的地培养这种创造力的一种创新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学生中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呢?或有人问:人人作诗,国人都变成了诗人,岂不诗满为患?笔者于此倡导强化新诗写作训练,并非要求人人都去做诗人(会说话的有几人是演说家?会写字的有几人是书法家?会作文的有几人是文豪?),而是通过开展新诗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创造素质。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插上想像的翅膀,尽可以驰骋才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作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做一次无拘无束的“遨游”,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创造崭新世界。当然,能因此多出几位大诗人,甚至有人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岂不是诗歌之幸!教育之幸!中国之幸!
“新诗教育”研究还表明:新诗写作训练除了具有独特的创造教育功能外,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诗的学校……我想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新诗写作训练有着如此独特而显著的教育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奏响学生心中的诗弦?有什么理由不放飞学生诗歌的翅膀?有什么理由不把诗写作列入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的范围?笔者呼吁:中国应尽快构建诗歌教育体系,将新诗写作训练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改革国语的考试内容,突出新诗写作地位。但愿今后高考作文题年年“文体不限”,甚至所新诗写作单独命题;但愿新诗写作教学能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愿每一位学生都通过新诗写作训练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