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们在探究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发现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Schultz,1961年),在诸多人力资本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最具有能动性。所谓企业家人力资本,即对付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经营决策能力。这种能力与其所有者天然地具有不可分割性。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full-fledged property),其产权主体——企业家完全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启云贵、开发和利用。但如果存在违背市场自由交易法则的法权和其他制度安排等原因使一部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束发生了“残缺”,其产权主体便会相应地作出反应,“关闭”其部分甚至全部的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便会发生有效供给不足,“管理不善”、“经营失败”现象的出现了便成了必然。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三大特征。第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个人私有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本天然地归属于个企业家个人。第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一旦发生“残缺”,其资产的经济价值立刻降低,甚至趋于零。第三,企业家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其产权主体价值的市场。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应于企业家产权特征的交易制度,通过市场交易,其产权得以自由流动,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发生概率,使其产权主体的经济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资源的配置必须市场化,即经济资源在市场中能够自由流动,向效率最高处配置,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优化。企业家人力资本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决定其他一切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性资源,它配置得是否有效率,直接决定着其他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企业家人力资本这种经济资源必须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自由配置,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提高,这也是由其产权特征的内在要求所决定。

我们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中各部门(地区或企业)对其需求的大小。当市场中各部门的需求得以满足时,整个市场便达到了均衡,在这个均衡点处,这种经济资源便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相反,若偏离这个均衡点,就会表现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新配置,直到达到新的均衡。如图1,图2。

图中假设:1.市场中只有甲、乙两个部门,即企业家(人力资本)只在甲、乙两个部门中进行配置。2.两部门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同。图中S、D曲线和S'、D'曲线分别表示甲、乙两部门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当企业家(人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或者说,可以不受限制地流向使用更加有效率的地方时,最终,甲乙两部门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分别在A点、A'点达到均衡。这时S=D和S'=D',各自市场的供需双方分别达到平衡,整个企业家人力资本配置的成本(两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才最小,资源的配置才最有效率,任何理性的产权主体都不会有偏离这个均衡点的动机。

图1 甲部门

图2 乙部门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甲部门的市场偏离了均衡点而位于C点时,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给大于甲部门的需求,就会导致企业家人力资本这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增加的部分为图1中a代表的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若乙部门的市场处于C'点时,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给小于乙部门的需求,同样会导致其人力资本配置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增加的部分为图2中β代表的三角形的面积。在此情况下,甲部门中多余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会自动流向乙部门中,从而提高了其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这时,整个社会效率的损失为│α—β│。

若甲、乙两部门处于一种资源不能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体制中,使得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发生了“残缺”,一方面会出现企业家人力资本资源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会出现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给不足而造成其他经济资源的“闲置浪费”,这时整个社会效率的损失为α+β。远远大于前一种情况下的社会效率的损失,即α+β》│α—β│。

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闲置浪费”成目前国营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表现为双轨运行的“二元制度”,一块受市场调节,而另一块(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行政调节。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分配仍按两种方式进行,规则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运行体系。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严重“残缺”,在有些地区和企业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到了似乎不存在的程度。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企业家人力资本浪费严重,社会资源配置严重扭曲,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营,如图3所示。

图3

图中纵轴表示实际收入水平W/P,横轴表示劳动量L。由于国有企业的用工机制基本上由行政计划来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不能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自由配置。企业外部改革的不配套,如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没有得以真正落实,对于政府的安排,企业不能拒绝,表现在图中近乎刚性的名义劳动供给曲线S[,2]。然而真正决定一个企业产出的是有效劳动供给量而不是名义劳动供给量。在W[,1]/P收益水平下,由于向无效劳动(即使不劳动仍能获得基本收入W[,0]/P,甚至更高收入)的“攀比”心理的影响,在收益还没有高到足以补偿该劳动的负效用损失时,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主体提供的有效劳动必然很少。只有当其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明显地高于基本收益W[,0]/P水平,足以反应其有效劳动的产出贡献时,有效劳动的供给才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即从“在职闲暇效应”压抑的状态下一下恢复到完全供给状态,表示为有效劳动供给曲线S[,1]的突然右移,形成断层。这是其人力资本的产权主体理性的选择并与“二元就业制度”博奕的必然结果。

体制的转轨已使国有企业的产品面向市场竞争,企业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需求已是企业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但由于企业家选择及流动制度的约束,只要企业不倒闭,在处于基本收益水平W[,0]/P处,劳动需求曲线形成拐点,造成了劳动需求曲线D的扭折。在供给与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国有企业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需双方便达到了均衡。如图3,有效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S[,1]与D)相交于A点,即企业实际需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数量为L[,1]。同时,D又与S[,2]相交于B点,即企业中名义存在企业家(人力资本)数量为L[,2]。所以,国有企业中的无效劳动或“富余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规模为L[,2]—L[,1]。因此,必须设法使L[,2]—L[,1]这部分“富余企业家”分离出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

四、建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交易市场,搞活国有企业

市场经济的高效运作,必须以独立的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只有赋予微观经济主体独立的产权地位和摆脱一切超经济强制的独立人格,经济主体才会因其得益而更加努力,才会对市场经济强加于身上的“价格之剑”作出灵敏的反应。科斯定理强调了界定清晰的产权及其可交易性对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市场的交换,就是产权的交换,产权界定不清,使人们对其经济行为的后果形成的不合理的预期,就足以阻碍任何交易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则成为不可能。由此引致的“无形交易成本”,造成了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产权必须流动起来,有限的经济资源才能流向对其评价最高的地方,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此可见,企业家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损失引起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障碍引起的。自由流动受到的限制越大,其产权“残缺”得越严重,产生的制度效率损失就越大。因此,必须赋予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家人力资本以完整的产权,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改革配套措施,使企业家人力资本这种宝贵的经济资源能够从交易费用极高的就业用工制度中解脱出来,得以自由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这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