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技术的若干理论问题_性知识论文

意会性技术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5-0048-03

意会性技术(tacit technology),也称“难言技术”、“隐性技术”、“悟性技术”,是技术活动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技术知识类型。它在我国传统技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技术以至近现代技术活动中也有重要体现。它表现为技能、手艺、技术诀窍,呈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鲜明特征。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意会性技术的重要性引起有关学者和企业家的高度关注。开展对意会性技术的深入探讨,已成为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过,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还刚刚起步。本文作为对意会性技术的初步理论研究,也只能涉及它的一些基本方面。

一 意会性技术的划分

意会性技术是要靠操作者个人的经验、技能、诀窍来把握的技术活动,是一种由直觉思维支配的技术活动。根据其操作过程和存在形态的不同,意会性技术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操作者个人的身体经验、技能、诀窍为主,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传统的酿造技术、简单机械操作(骑自行车以及电脑打字等),几乎完全是在亲身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巧。

第二层次是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意会性技术,如机械的调试与维修、驾驶汽车、冶炼或化工生产中的质量监控等等。

第三层次是在高度复杂化、机械化、自动化条件下存在的意会性技术,主要指生产系统的管理、监控、调节等方面的意会性技术。

第四层次是作为技术发明创造初期形态的意会性技术,或者是完全思维层次的意会性技术,如软件工程师的编程技术和整合技术,并不直接涉及物理操作的过程。

意会性技术是人类整个技术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技术系统的各个层次,与显性的编码化的技术共同组成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因此可以断定,只要是有人直接参与的技术实践活动,就肯定会有意会性技术的成分。

正像F.Dretske已经指出的那样,一项意会性技术的“know-how”不只是包括一项特定的技巧或是物理的“know-how”,还包括知道怎么样去获得“期望的终极状态”,知道通过什么何时去获得它。[1]

就意会性技术操作主体而言,还可以区分为组织意会性技术和个人意会性技术。个人的意会性技术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存量和技术实践而具有的个人技能和技术诀窍等等。组织意会性技术指的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和培育形成一个组织内具有独特风格的意会性方法和能力。在现代化大生产管理实践中,组织意会性技术越来越重要,成为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意会性技术的理解程度而言,个人或组织的意会性技术都可分为两种类型。以个人意会性技术为例,一种类型是个人明确体验到的意会性技术,即个人了解其具备某种意会性技术,只是难以表述出来,不能显性化。另一种类型是个人不了解的意会性技术,即其本身已具备,但自己却不清楚的下意识的意会性技术。组织意会性技术也有类似情形。

二 意会性技术的特征

由于意会性技术本身“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它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不过,“不可言传”的只是意会性技术中难以说出来的分寸、“火候”或各技术要素间的匹配状态,而其思维过程还是可以作一些理论分析的。《庄子》中记述工匠轮扁对齐桓公谈制轮的诀窍:“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者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2]这里形象地层现了意会性技术的思维特征。概括说来,意会性技术有如下基本思维和实践特征:

1.私有性

意会性技术不是普遍的、标准化的、千篇一律的技术形态。它存在于操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掌握之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属于波兰尼(Polanyi)所谓的“个人的知识”(personal knowledge)。[3]掌握意会性技术的人可能向他人讲述自己的心得、诀窍、操作方式,但讲出来的东西并非意会性技术本身,而是学习意会性技术的“导引”与启发。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形成自己的技能,才算真正掌握了意会性技术。显性知识可以与人分离,而隐性知识却与人不能完全分离,它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隐性知识的管理则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突出技术拥有者的主观能动性。

2.难言性

意会性技术之所以成为意会性技术,就在于它的难言特征。人类技术发展过程中,意会性技术不断转化为显性技术,促进技术知识体系日臻完善,从而推动人类技术的整体发展。然而,由于意会性技术的难言性,使得只有一部分意会性技术能够得到显性化,得到更快的传播和扩散。而其他意会性技术仍然通过其特定的渠道和方式缓慢传播。所以,意会性技术的增长,要大大快于其自身显性化的速度。

3.情境性

正是由于上述意会性技术的难言性,使得意会性技术传播难以“言传”,主要靠“身教”。正如R.卡尼格尔所言,人们不能从书本中得到答案,也不能明确地说出答案。答案往往要通过例子,通过慢慢增加的个人喃喃不清的自言自浯和抱怨,通过师徒之间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发出的微笑、皱眉和感叹来获得。[4]这个传播过程不仅取决于意会性技术本身的特性,也取决于传授者和接收者的个人能力,还与整个传播环境和氛围有关。通过“情境”的熏陶、传授者的暗示、接收者结合本身的技术积淀的领悟,才能使意会性技术得到传播。同时,这种学习到的意会性技术又附带有接收者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发挥”,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是由此变成一种带有新的个人性质的意会性技术,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4.独创性

相对于显性的言传技术来说,意会性技术由于不能大面积传播和扩散,而显得更有价值。正如波兰尼所指出的,位于显性知识之下的隐性知识更为重要。个人和组织最有价值的技术往往是不能公开的。而这其中,意会性技术占有很大的比重。意会性技术从产生时起就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生产日益机械化和标准化,人们力图使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都编码化。然而,总是存在一些组织或个人具有独创性的意会性技术不能够得到编码化,这就构成了最有价值、最具竞争力的一部分。特别是当代社会消费日益多元化,使得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渐渐失去了市场,具有独特个性的产品引领着时代的潮流。“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5]

5.文化内蕴性

意会性技术不同于编码技术,它的载体必须是活生生的人。意会性技术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底蕴。个人意会性技术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习惯、信仰和文化色彩。而组织意会性技术就更离不开技术共享、兼容并包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总是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改造员工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去促进企业内意会性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 意会性技术的功能

意会性技术的功能在于,能够在理论知识、技术规范和工艺标准还没有充分涉及或细致规定的场合,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手段和方法,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达到特定的目的。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尚未形成前,传统的生产活动主要靠意会性技术。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产生后,也不可能详尽规定生产活动的所有方面和细节,同祥需要有相应的意会性技术。在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更需要意会性技术的作用。由于意会性技术与人的智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是明言的科技理论知识以及自动化技术无法取代的,所以它在历史上和现代科技发展中,都是宝贵的智力资源。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大企业将其作为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国外企业管理中创造力开发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意会性技术的活动。意会性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意会性技术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激活灵感和启发创新。由于意会性技术是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模糊状态的技术,而这些无法利用符号直接传播或交换的技术是研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新观念、新方案、新模式、新流程产生的思想源泉。因此对于意会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就可能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意会性技术的显性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意会性技术愈丰富,研发创新的可能性愈高,成果可能愈丰硕。[6]

2.意会性技术是个人和组织竞争力的核心

显性技术容易被传播和学习,所以,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打造自身独特的意会性技术,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设计,新的技术发明的创意,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与吸收,都需要充分发挥意会性技术的功能。因此,意会性技术就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3.意会性技术与显性技术互为补充,互相推动

意会性技术可以弥补由于显性技术发展不足而留下的空白。同时显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又给意会性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并不断提升意会性技术的层次。高层次的意会性技术的形成,既需要以更为全面深人的显性理论知识为基础,也需要更多参与显性技术含量更高的现代技术实践活动。[7]人类整个技术发展过程就表现为意会性技术不断的增长及其不断的显性化,并与显性技术一道,共同推动技术的整体发展。

四 意会性技术传播

意会性技术往往会因不确定性因素(如人与人间的互信程度)、人的行为风险,或是个人主观意识型态的不同,而使得复制、传播和扩散相对困难,仍必须依靠人为互动(如面对面讨论或共同研究讨论)的方式进行。科学技术再发达,也无法百分之百正确地传递人类内在心灵的思考以及经验交流或传承。目前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传播仍然是最有效的意会性技术传播方式。

意会性技术传授过程图示

如前文所述,意会性技术的传播过程是很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传授者的传授能力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还涉及到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如上图)。意会性技术传授者基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传授能力,通过示范、暗示(身教)等方式,将其具备的意会性技术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技术背景和技术基础,揣摩、领悟并通过实践掌握传授者的意会性技术。这其中传授者和学习者要有共同的技术环境和技术平台,以及文化信仰和良好的个人关系,比如同处在一个班组或是同一个团队,有着良好的技术共享氛围。同时,传授者和学习者的技术背景还要匹配。传授者要清楚学习者的技术背景和能力,相互之间较为了解。不同技术背景反差过大,就会给意会性技术的传播带来“对牛弹琴”的效果。同时,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不同反应,给传授者以不断的反馈,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最终掌握一项意会性技术。

组织意会性技术的传播更为复杂。现代企业中要在不断的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组织意会性技术不损耗,不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员工日常的交流和合作,使得组织意会性技术能够在组织内“留住”并增长。在科学技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为大多数企业组织关心的关键问题。

然而,个人意会性技术与组织意会性技术存在着矛盾。个人的意会性技术是个人竞争的资本。谁拥有了独特的意会性技术,谁就更具有竞争力,就有了在企业立稳脚跟和获得更高报酬的资本。因此,如何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铸造一个技术共享的氛围,也是摆在大多数企业领导人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组织意会性技术的传播与共享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运用暗号、比喻、类比和模型,使意会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编码化、显性化,并建设企业知识库,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通,提高知识的利用率。这种传播意会性技术的方式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互动学习,包括干中学和用中学,通过师徒、同事关系个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实现意会性技术在组织内的传播与扩散。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实施的,企业内部的沟通有着很难跨越的层级鸿沟,这种组织模式阻断了员工之间的交流,给意会性技术的共享设置了障碍。[8]“学习型企业”激励员工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断获得知识资源,它提倡的是有组织的学习和交流。这样的组织结构为发现、认识和交流意会性技术创造了条件,它使企业的各阶层的员工在组织学习中面对面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把只属于个人拥有的或未被认识的意会性技术发掘出来,并在组织中传递和转移,从而达到意会性技术共享的目的。

意会性技术思想特征的更深入研究,涉及意会性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模式,以及相应的心理过程和文化背景,很多问题还有待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意会性认知活动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人们对意会性技术活动有着丰富的体验,但需要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完善和提高。这对于开发我国技术发展的智力资源,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3-01-09

标签:;  

故意技术的若干理论问题_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