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论文_张杏芳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论文_张杏芳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社会安逸的温床里,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祖国明天、自身的责任,都有些迷茫或者漠不关心,心灵似乎已经沉睡,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德育教育

引言:历史教学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和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历史教育相统一。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渗透德育的关键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良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良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老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2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2.1 学习历史人物事迹

借助历史人物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教育,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观念,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是非与善恶的准则。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例如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报效祖国的岳飞,天下为公的孙中山,舍生取义的屈原,追求真理的哥白尼,尊师敬业、谦虚礼让的韩愈等等。要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使学生接受品德熏陶。

2.2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还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又要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的标准。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有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败类。

2.3 借用权威的评价。

权威的评价可以强化已作出的道德评价。曾经有一次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时,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就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些纪念楹联都是出自名人之手,语言凝重,属无法改变的评价之笔,总给人思想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诠释了“求仁得仁”的人生价值观。

3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

3.1 培养道德情感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中有意义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借助课本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来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今天的生活,但他们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扎根于人民的心中。例如:屈原的形象给人们以刚直不阿、爱国正直的道德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发挥情感作用

道德的情境需要艺术的锤炼、语言的组织。教学中潜心酝酿情感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能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还有课本中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南宋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有“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这些都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3.3 利用影视作品

很多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文艺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做人的良知,陶冶情操,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的目标。例如:看完电影《焦裕禄》后,多少人为之激动地流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诸如《青春之歌》、《可爱的中国》、《高玉宝的故事》,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等书籍对中国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4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4.1 识别道德情境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是学生面对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例如: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就营造了一个道德情境,就需要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关系时作出选择。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例如: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他就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例如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撰述《史记》的场景、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以死殉国的壮举等。

4.2 揭示道德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体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它决定着道德行为的选择,是道德动机,是道德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

4.3 结合现实生活

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有意识的练习实践活动来培养。例如: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来熏陶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结合现实生活的很好素材。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历史上的先进人物,中学生如何从实际出发为社会作贡献?很多同学表示将从一些小事做起,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社会安逸的温床里,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祖国明天、自身的责任,都有些迷茫或者漠不关心,心灵似乎已经沉睡,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揭开合作的神秘面纱:不是所有“合作”都能“高效”——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后产生的困惑以及解决措施[A].李丽华.2016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C].2016

[2]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学习活动的实施研究[A].温立华,齐辉锋,张晓燕,张心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2017

论文作者:张杏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  ;  ;  ;  ;  ;  ;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论文_张杏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