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院系院士科学传播行为比较研究_科学论文

不同学部院士科学传播行为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部论文,院士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8)03-0120-04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科学传播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传播能力及其带来的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是影响这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传播是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纲要》同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院士在科学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组织院士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影响力的科学传播活动”,“支持院士发表高水平的科学传播作品,鼓励院士通过个人网站或博客从事科学传播”,从而在“整体上增强院士科学传播的系统性和社会影响力”。《中国工程院章程》同样对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提出了相关要求。

因此,院士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在科学传播中发挥引领和旗帜作用。从形式和途径来看,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主要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1]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公众对院士科学传播活动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人际传播,而是通过大众传播。[2]因此,大众传播是院士面向社会和公众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主要方式。[3]基于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具体了解了两院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两院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与其所从事行业特点的关系。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2007年11月,在文献研究和相关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数次修改。2007年12月15日,我们通过邮寄的方式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1322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43名,两院院士31位)寄送调查问卷,寄送邮局为北京市双榆树邮局。为了方便院士寄回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后附有答题纸。我们同时提供了三种问卷返还方式,一是邮寄,二是传真,三是将问卷转换成电子版后发送到我们的电子邮箱。

截止到2008年1月底,我们共收到各种方式返回的调查问卷257份。在257位接受我们调查的院士当中,99位为中科院院士,155位为工程院院士,3位为两院院士。从性别来看,243位为男性,14位为女性。

接受调查的中科院院士学部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科院院士回复者中数学物理学部26人,地学部25人,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均为16人,信息技术学部11人,技术科学部8人。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院士回复率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中科院院士平均回复率为14.9%。其中:地学部回复率最高,为20.8%,技术科学部回复率最低,为6.7%。其余依次为数学物理学部19.4%,信息技术学部14.5%,化学部与生命科学部相等,均为13.7%。

图1 中科院各学部院士回复问卷的数量

a.已回复的院士学部分布;b.调查对象的学部分布。

图2 中科院各学部院士回复率

A:数学物理学部;B:化学部;C: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D:地学部;E:信息技术科学部;F:技术科学部。

回复者中工程院院士的学部分布情况以及接受调查的工程院院士的学部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工程院院士回复者共157位,其中机械与运载学部23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21人,能源与矿产学部25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12人,环境与轻工业学部12人,医药卫生学部27人,工程管理学部2人。

工程院各学部院士的回复情况见图4所示,平均回复率为23.3%,比中科院院士高出8.4%。其中回复率最高的是环境与轻纺学部(31.6%,28.1%),回复率最低的是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12.5%)。

图3 工程院各学部院士回复问卷的数量

a.已回复院士学部分布;b.调查对象的学部分布

A:械与运载学部;B: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C: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D:能源与矿产学部;E: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F:环境与轻工业学部;G:农学部;H:医药卫生学部;I:工程管理学部。

图4 工程院各学部院士回复率

A:机械与运载学部:B: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C: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D:能源与矿产学部;E: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F:环境与轻工业学部;G:农学部;H:医药卫生学部;I:工程管理学部。

二、两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院士所从事行业特点的关系

一般地说,人际交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希望通过自己影响他人,二是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同样的道理,院士参与的科学传播活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比如如何抵御禽流感等;二是利用传媒资源向公众阐明自己的学术研究以获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我们对院士科学传播活动的分析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4]

1.两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总体有待加强

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主要包括媒体专访和发表有主要传媒报道的公共演讲两种形式。

从对院士近三个月接受专访和参与有主要传媒报道的公共活动并公开发表演讲的调查数据来看,54.3%的参与调查院士选择“没有参与”,如图5所示,且比例随着次数的递增而急剧下降,总体上看,院士与公众接触的时间明显偏少。2006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调查(the Survey of Factors Affect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b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中提到,有3/4的被访科学家在过去三个月内参加科学传播活动。

图5 过去三个月内参与调查

院士接受媒体专访和发表公共演讲次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具有造福和危害的双重效应。正是由于科学的双重效应,所以社会要求科学家都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仅仅与纯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关的群体。英国皇家学会在2006年进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传播影响因素调查”中提到,公众在调查中纷纷表示,科学家应花更多的时间跟公众来谈论相关的科技发展对公众的影响,并就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布或科学的一些决策与公众进行沟通。对科学技术的进展、进步,人们觉得应该更早地而不是在发生之后才了解。两院院士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他们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们宝贵的科学精神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上述调查结果说明,两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不多,与国外同行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应当鼓励院士参与公共活动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科学传播活动,尤其要鼓励年轻的院士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社会和伦理意义。

2.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学部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比例高

从接受媒体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的中科院院士所属学部来看,有33.3%的院士来自地学部,而且地学部接受媒体专访的院士比重为56.0%。地学部院士数量是各学部中较少的,但接受专访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其他学部。从图6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地学部院士相对其他五个学部,明显更受媒体的关注。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大环境下,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成效。同时,资源、环境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提高公众的相关意识并营造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才能更好地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地学部的学科领域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等,是资源环境问题涉及最主要的领域。院士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传播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容易让群体普遍接受,成为一种群体规范。他们通过大众传媒来唤醒民众的相关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自然、呵护自然的舆论环境,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图6 参与调查中科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

a.该学部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比例;b.各学部院士比例;c.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所属学部比重。

A:数学物理学部;B:化学部;C: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D:地学部;E:信息技术科学部;F:技术科学部;

接受专访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所属学部比重=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数量/接受专访出席公共活动的院士总数;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比例=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数量/该学部接受调查院士总数;各学部院士比例=调查对象所属学部数量/调查对象总数。

从图7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工程院各学部院士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的比例分配比较均匀,大多为百分之十几。其中,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出席公共活动比例最高,该学部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比例为16.7%。其次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15.4%)和机械与运载学部(14.1%)。医药卫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领域,人们希望倾听来自专家的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媒体往往也顺势而为,倾向于举办一些公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的活动来开展相关科学传播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学部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比例高,这与科学传播的初衷是吻合的。科学传播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技能的推广,而那些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恰恰是最需要向全社会进行普及和推广的。

图7 参与调查工程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

a.该学部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比例;b.各学部院士比例;c.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所属学部比重。

A:机械与运载学部;B: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C:化工冶金材料学部;D:能源与矿产学部;E: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F:环境与轻工业学部;G:农学部;H:医药卫生学部;I:工程管理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所属学部的比重=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数量/接受专访和出席公共活动的院士总数;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比例=该学部接受专访或出席公共活动院士数量/该学部接受调查的院士总数;各学部院士比例=各学部调查的院士的数量/调查对象总数。

3.中国工程院院士较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善于利用传媒资源获取公众支持

除了通过科学传播活动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之外,院士也希望自身的科研工作能够更好的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支持。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特意询问了院士在平时工作中是否充分地利用了传媒资源来向公众阐明自己的学术研究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51.4%的参与调查院士选择基本不利用,37.4%选择不利用,两项合计88.8%;利用比较充分的仅有10.9%,选择很充分的仅有0.4%,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这一调查结果说明,院士在主动利用传媒资源以求得社会和公众的支持方面表现并不乐观,高达90%的参与调查院士很少利用或基本不利用传媒资源。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我们还发现,院士类别不同,其利用传媒资源获取公众支持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比较充分地利用传媒资源的比例为15%,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仅为4.0%;中国工程院院士基本不利用传媒以争取公众支持的比例为45.1%,中国科学院院士则为60.4%。从统计意义上说,院士在利用传媒资源争取公众支持这一行为与院士研究的领域有关。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传媒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利用传媒传播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比中国科学院院士好。

从所从事的行业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类工作,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则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类工作。因此,两院院士在利用传媒资源获取公众支持方面的不同,正好说明了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与其所从事行业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主要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主要结论:

1.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总体有待加强

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基本情况,一是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二是利用传媒资源向公众阐明自己的学术研究以获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都说明,两院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还很不够,54.3%的院士表示在近三个月内没有接受媒体专访或者参加有主要传媒报道的公共活动并公开发表演讲,88.8%的院士基本不利用或者较少利用大众传媒资源来向公众阐明自己的学术研究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两院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不足,与国外同行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因此,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总体有待加强,相关主管部门和大众传媒应该为院士更好地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创造条件。

2.两院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与其从事行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中科院还是工程院,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那些学部的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比例都高,而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是非常直接相关的那些学部的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比例相对较低。同时,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对比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传媒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利用传媒传播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比中国科学院院士好。从所从事的行业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类工作,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则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类工作。因此,上述发现说明,两院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与其从事行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实际生活更为相关的那些行业的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行为倾向较强,而与实际生活联系不是非常直接的那些行业的院士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行为相对较低。从本文前面对两院院士回复率的描述可以看出,工程院院士对本次调查的回复率要高出一半以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结论。

标签:;  ;  ;  ;  

不同院系院士科学传播行为比较研究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