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论文,理性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张,把节约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节约不仅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概念,而且是具有丰富和深刻理性内涵的哲学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解读和思考
节约是合成词,在一般意义上指人和物的关系。节是节省、节俭,节制;约是约束、简约、克制。节约本意指人对财富、资源以及人力的支配、使用和消耗要有节制和约束,要适度和适当,要追求合理性、合目的性,不能随意、任意和盲目。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约概念产生的原始根源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理性的生成。人的自然本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盲目、无意识,无目的,没有对行为后果的估计和预想,只凭借本能去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的类本性则不断节制和约束人的自然本能,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人类在支配和消费财富资源时,必须以资源财富的有限性、稀缺性为前提,才有自我节制约束和互相节制约束。因此,提倡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合理的,合人性的。
第二,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源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愿望要求。如果我们把人类所创造的财富资源(包括已经形成的创造能力)定义为A,把所消耗和消费的资源财富(包括预期的消费和消耗)定义为B,那么,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A都必须大于B,即我们所消耗消费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都必须小于所创造和开发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只有如此,人类以及个体才有生存的保障,国家和社会才有发展进步的基础。反之,如果A=B,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如果A小于B,那就预示着将要发生灾难性的结局。因此,节约是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群体生存和延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作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范。
第三,节约根源于人类创造力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对立。从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力、开发力是无限的。人类有能力创造出满足自己生存延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找到对那些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然而,从当代人或者可以预见的一两代人的实际状况来看,人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无疑又是有限的,资源、财富、创造力、创造的途径手段对象等都有限。因此,解决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唯一手段就是节约。节制约束自己对财富和资源的消耗和消费,以求得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缓解和暂时的平衡,使人类社会尽可能从容地面对自身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以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姿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第四,节约根源于人类求善抑恶的道德追求。道德不仅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也规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种类,必须在有节制、有约束的状态下从自然界攫取资源,有节制、有约束地消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物是人创造的,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转换形态,是人的体力智力活动的凝结。敬物就是敬人,珍惜财富资源,就是对人的创造活动的珍惜尊重,就是具体展示人类求善求真的一种道德要求和道德本性。因此,在道德层面上,节约就是美、真、善,挥霍浪费就是丑、假、恶。节约是人的扬善抑恶、求真求美的道德本性在经济运行和生活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时代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实证分析
不同时代对节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节约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以传统社会对节约范畴的理解作为参照,描述和分析节约概念时代涵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传统社会理解的节约主要是针对生活消费领域的节制和约束,一般被理解和解释为日常生活中的省吃俭用、因陋就简、满足现状、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而当今时代的节约主要指社会生产领域,对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的节制和约束。从宏观意义上讲,生产领域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生产领域的浪费是最严重的浪费。理性的社会只能在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财富,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提倡节约,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传统意义上关注生产领域的节约主要是关注生产过程的节约,如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和消耗,强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财富。而现代意义上关注节约是比生产过程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决策领域。当今时代,或者由于随意性、头脑发热、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违背科学、违背规律等导致盲目冒进;或者由于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目光短浅等而导致坐失良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甚至重大失误,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损失和严重浪费。
第三,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社会成员对个人财富消费行为的节制和约束,而现代意义上的节约则主要是节制约束国家政府和权力阶层对公共财富资源的使用支配,强调对公共财富资源支配、使用、消耗的合法性、合理性,关注其支配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以及公正和公平的状况。节约公共财富资源不仅是对权利和权力所有者—人民的尊重和敬畏,对权力执掌者—人民公仆个人良心和政治道德的拷问,而且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节制、制约和约束公共权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代社会对公共财富资源的节约必须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去理解和诠释,才能够更加贴切准确地体现节约范畴的时代内涵。
第四,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对生活消费资料的节约,是狭义的节约,而从现代意义上理解节约则是广义上的节约,包括对资源、能源、环境、生态、人力、时间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在开发利用消耗方面的节制和约束。
因此,我们把21世纪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描述概括为: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社会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生活消费的合理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以及政治清明和权力运作的廉洁高效等。其实证分析如下:
第一,节约型社会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追求集约型的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规模经营,节约投资、资源、人力,以较低的消耗和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和较好的效益,通过综合协调和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杜绝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架子工程,半截子工程等。这种经济运行和增长的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较多的、可资利用的社会财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集约型的发展和增长模式,节约就是在生产领域追求集约和集约化的经营。
第二,节约型社会的决策追求政府和社会管理机关以及决策部门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国家和社会管理决策的成本要降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要提高,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现代社会运行节奏快、风险大,如果能够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特别是避免重大失误,那就是最大的节约;如果能够不失时机,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果断决策,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就是最大的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追求节约型的政治,塑造节约型的政府,建设节约型的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约型社会的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必须清正廉洁、廉政勤政,其个人财产的来源和数目应该能够接受法律和公众监督,其公众形象应该值得信赖托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阶层和官员群体如果能够作到不事奢华,求真务实,奉公敬业,那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节制;如果执政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作到取信于民,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施爱于民,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自我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是执政和施政主体方面能够自觉作到自我节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和消费概念,而是政治上的要求、法律上的规范,更是道德境界上的追求。
第四,节约型社会追求文明节俭、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消费方式。在当今时代提倡节约消费,不等于提倡禁欲主义;反对奢侈浪费不等于反对和抑制正常合理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型消费逐渐演变为集学习、发展、休闲、娱乐和享受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方式。不论层次和水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都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原则,做到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瞻前顾后,合理安排,统筹考虑,留有余地,以防不测,有备于不时之需等。对于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指导消费的理念,永远不会失去其意义和价值。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经济学家们在这个原理中所讲的“消费”,只能是局限于公民对个人所拥有的、合法财富的消费,而绝对不能笼统地包括和涵盖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对公共财富(主要指国家财政资金、税收,党政机关的行政经费,国有公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利润、收费、罚没款项、公共事业建设项目投资等)的消费,即公款消费。节约型社会,必须坚决杜绝和彻底根除腐败赖以滋生的消费土壤和条件,杜绝以“拉动经济”为借口的公共财富私人消费行为。否则,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想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问题,我们曾经有过多种战略层面的思考和选择。但如果不改变目前生产领域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不改变决策领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降低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成本,不能有效遏止权力阶层的贪污腐败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历史和现实都已充分证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和唯一的现实选择。
第一,基本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主要指标在世界上几乎都是位居后列。按照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现代化只能是适度发展,适度繁荣,适度消费,适度享乐。必须以生产、创造和节约三个因素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消费水准和对消费的期望值,必须用节约的观念和理念来统领人们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追求。因此,节约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必要手段。
第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格局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立足于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把实现现代化的命脉所系和关键要素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够过分依赖外部世界。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和通过本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现代化。在加紧寻找可替代资源的同时,努力降低消耗,探索以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为标志的循环经济模式。因此,当今的世界格局决定中国必须按照节约型的模式和思路来谋求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论是先富裕起来的阶层还是尚未脱贫致富的人群,都必须把节约作为劳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的基本准则。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扶贫济困,脱贫致富,所有这些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措施途径都决定必须提倡和树立节约观念和价值理念。
第四,执政党的宗旨和追求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本色,也是我们党始终追求的价值信念。执政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只有努力倡导节约的观念和理念,作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约,抵制和克服铺张排场、奢侈浪费的陋习,才能够永远保持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本色,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执政党保持自身本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党意志和意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传统理性的回归,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经济运行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变革,也是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更是一种崭新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逐渐形成的过程。随着理性的回归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性目标一定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面旗帜。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性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