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最新进展论文,理论论文,Schwartz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60129 价值观是个人根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和抉择的标准。在心理学领域,Schwartz价值观理论具有核心地位,其建构的个体基本价值观模型具有跨文化普遍性,且有相应的测量工具。该理论自1987年理论初步形成至2012年理论重构,历经25年不断检验、修订和完善,成为价值观研究领域最为成熟和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其在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引用率居领域第一位,其中1992年介绍其价值观理论结构和内容的论文至2015年5月引用达2487次,同年被该网站评为心理学学术研究前1%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目前国内虽有部分介绍并采用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研究,但缺少对该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全面探讨,也未见其2012年完成的重要理论重构和相应测量工具的介绍。由于Schwartz价值观理论在该领域的独特地位,研究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无论对研究人员正确使用其理论与测量工具,还是对于中国价值观研究和本土理论的建构,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1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来源和初始模型 1.1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来源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初始来源是Rokeach的价值观理论,其认为个体行为选择在价值观重要性评价之后,人的基本价值观按“目的类型”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Rokeach18项终极价值观和18项工具价值观国内已多有介绍,本文不再罗列),价值观排列方式是纵向且按重要性依次递进的,价值观之间相互独立,存在一种价值观重要性提高导致另一种价值观重要性下降的竞争关系(Rokeach,1973)。Rokeach根据其价值观理论开发了《Rokeach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 Value Survey,RVS,1973)。该量表将18项终极性价值观和18项工具性价值观以价值观标志词形式提供给被试,每个词汇后面以括号中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解释,请被试根据其对自己生活的重要程度分别对两类价值观进行排序。许多心理学家利用RVS进行了价值观研究(Braithwaite & Law,1985;Schwartz & Bilsky,1987),发现其理论及测量工具存在如下问题: (1)RVS价值观测量在操作上被试很难对两类各18项价值观词汇进行重要性排序; (2)如果价值观不是分等级排列,或者某些价值观与另一些价值观在等级排列中同样重要,则RVS排序法无法反映这种特点; (3)价值观是抽象概念,RVS中对每种价值观仅用一个题项进行测量,不符合心理测量学测量一个心理学概念时的多项目原则。一个题项会带来主试与被试,以及被试之间对同一题项的理解偏差,无法确认测量结果的个体差异是语言理解差异还是价值观差异; (4)目的和手段的界限不明确。对于个体来说,某种行为方式可以转变为目标;同时,也并非所有的目标都等同于生活方式; (5)36种价值观中的某些价值观内部相关太高,可能实质几乎是相同的; (6)被试完成评分任务比排序任务更有利于测量和统计。 以上问题说明Rokeach价值观理论及测量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修正。1987年,Schwartz等人发表第一篇关于个体价值观的研究报告,以Rokeach价值观理论为起点,探讨个体价值观的分类基础,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标志词,提出价值观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一是“理想的最终状态或行为”,对应Rokeach理论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二是“利益”,对应“个人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兼有的混合价值观”;三是“动机”。在前人观点基础上,Schwartz提出,人类个体及社会群体生存的普遍动机有三类:满足个体生物需要的动机;协调社会互动的动机;以及使群体得以生存并维护群体利益的动机。 根据以上三类动机,Schwartz将价值观分为8个具有普遍性且各自独立的价值区,每个价值区均可由标志词解释其意义。当时,Rokeach价值观词汇表是被广泛采用的工具,且有研究验证(Braithwaite& Law,1985)了Rokeach价值观词汇表基本上覆盖了多数价值领域。因此,Schwartz采用了Rokeach价值观词汇表中的28个价值观词汇(在以下价值区解释中以斜体字表示)来表征各价值区。 显然,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诞生与Rokeach价值观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将Rokeach价值观理论中的具体价值观按照新的分类体系进行重构形成的。 1.2 Schwartz价值观原初理论 1.2.1 Schwartz价值观理论初始的8个价值区 (1)享受区:有机体有满足生理需求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动机。个体需求最初与生理满足相联系,但社会化成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如欢乐、舒适的生活、幸福、快乐等。 (2)安全区:生存与避免人格遭受威胁,以及群体(家庭、国家)的社会互动与机构运作保持安全的动机。Schwartz将个体安全与群体安全归入一个价值观区域。该区价值观主要有内在和谐、家庭安全、国家安全、和平的世界等。 (3)成就区:有机体发展和使用技能以获得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强大自己。成就的文化差异很大,但都是以得到社会认可和赞赏为基础的,该区价值观主要有能干、雄心勃勃、社会承认等。 (4)自主区:希望探索并理解现实世界,通过有效控制事件体验自己的动机。自主区的价值观就是指个人依赖独立决策、创新和行动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标志词包括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独立、智慧、符合逻辑等。 (5)严格遵从区:社会以及群体需要平稳秩序,因此要求个体抑制不合规矩的各种冲动,约束可能会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这种自我约束的需求被纳入社会的道德体系中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或超我。这些都在强调遵从社会期待的价值观中得到体现,Rokeach的标志词有顺从、礼貌、清洁、自我权力等。 (6)亲社会区:有机体的联结和归属动机。对他人福祉的积极关怀被社会化到道德体系之中并内化为个体亲社会动机。其表达为价值观即利他、仁慈、友善和爱,标志词主要有助人、宽容、博爱、平等等。 (7)社会权力区:社会权力需要来自于基本需求。因其与奖励性资源的控制相关联,因此表现为获得性目标。Rokeach认为人们不会承认被权力驱动,因而其价值观词汇表中没有直接与社会权力相关的标志词。Schwartz虽然提出了这个价值观区,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检验(为此其价值观初始模型中最终只有7种价值观)。 (8)成熟区:人们的有些目标只能通过经验和对生活的妥协才能实现,需要通过成熟(学会理解、领会到要让步于社会与物理现实)才能达到。虽然不同文化对于成熟的内涵可能大相径庭,但都会包含智慧、容忍、坚定信念、深层情感关系、欣赏创造之美等,Rokeach的标志词是睿智、心胸开阔、成熟的爱、美丽的世界、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等。 1.2.2 Schwartz价值观原初理论采用的评分和建模方法 Schwartz在按照三种分类对价值观结构进行检验时,采用了两个关键方法。 一是采用“排序+评分”计分方式,即在使用Rokeach价值观量表时,先让被试对两类价值观分别进行18项价值观重要性排序,然后采用7点评分,请被试评定排序相邻的两项价值观,标明排序较高的比排在其下的重要多少?这种计分方法改进了Rokeach价值观测量中价值观之间的重要性差异均等的问题,通过精细量化使价值观之间重要性差异更清晰。 二是采用了最小空间分析法(The Smallest Space Analysis Method,SSA)。Schwartz运用该方法中的四维分析方案(The Four-Dimensional Solution),同时检验三种价值观分类的可行性。在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诞生及发展过程中,采用SSA方法对于建构价值观结构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2.3 Schwartz价值观原初理论的结构 经过研究检验,Schwartz证实了一系列关于价值观结构的假设,并由此建构了自己价值观理论的最初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以“动机”和“利益”对价值观进行分类是契合的。将这两个分类相结合,产生了Schwartz价值观理论最初的价值观结构模型(见图1)。图1的模型包含七类价值观,以一种环状结构排列,分为三个楔形区域。其中,享受、成就、自主价值观主要涉及个人利害关系,三者位置相邻,划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区域;严格遵从、亲社会价值观主要涉及集体利害关系,两者位置相邻,划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区域;成熟、安全价值观与两种利害关系都相关,因此划为第三个混合区域(见图1A)。模型中有四对动机方向相对的价值观,分别为自主对严格遵从;成就对安全;成就对亲社会;享受对亲社会。相对价值观中追求一个方向的价值观会牺牲与其相对的价值观。模型中还有三对相容价值观,包括:支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类的价值观“安全”、“亲社会”和“严格遵从”,三者相容;自我增强类的“成就”与“享受”价值观相容;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唯一性的“成熟”与“自主”价值观相容。 图1所显示的A、B两种模型的区别在于“安全”价值观所处的位置不同。在Schwartz最初价值观模型研究中,所采用的“安全”价值观代表词汇中有一项是“内在和谐”,由于这个标志词关注的是群体安全,“安全”价值观就会落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区域中。Schwartz提出了A、B两种模型设想,研究所用的德国和以色列两个样本分别支持了A模型与B模型。在总体上,七类价值观呈现环状排列的价值观结构得到了证实。 Rokeach价值观终极性-工具性二元分类,在Schwartz最初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数据支持。但是,Schwartz怀疑数据结果是由于给被试提供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词汇表是纸张分开的,这种安排以及词汇表的顺序效应可能共同造成了数据按照目的类型可划分为清晰的两类。这一怀疑,成为Schwartz在后来的研究中开发新的价值观测量工具的起因。 图1 Schwartz价值观初始模型(Schwartz & Bilsky,1987) 2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推进与定型 2.1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推进 1990年,Schwartz发表了对1987年价值观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报告。通过增加样本的数量和文化异质性,检验其理论的普适性。有关研究样本覆盖了澳大利亚、芬兰、香港、西班牙和美国,这些国家在Hofstede(1980)的文化差异排序中具有很大的跨度。除验证了1987年的价值观理论模型具有跨文化普适性之外,Schwartz补充了两项新的内容: (1)增加了新的价值观之间的相对关系,即“严格遵从对成熟”; (2)香港样本出现了“社会权力(追求社会地位、名望、权力和支配他人及资源)”价值观,从而Schwartz价值观结构由原来的7项扩展为8项。“社会权力”的标志词包括“权力”(权威和重要性地位)、“自我决定”(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能力)、“公平”(根据每个人贡献大小进行回报)与“社会公正”。以价值观按利益分类,社会权力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位置处于成就价值观和享乐价值观之间,与亲社会价值观相对。 另外,Schwartz在报告中提到了被忽略的、具有较强文化特性的、有待研究的两项价值观:传统与刺激。按照Schwartz的观点,传统价值观源自群体生存的动机,指尊重、遵从个体所在的文化或宗教群体公认的风俗和观念;刺激价值观源自有机体需要变化和刺激以保持最佳激活水平的动机,指追求兴奋、新奇和挑战。这两项价值观是在其他重要的跨文化研究中被提到的,但是Rokeach价值观词汇表中没有准确对应于它们的标志词,所以未被实证研究。 2.2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定型 Schwartz价值观理论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在反映社会心理学主要进展的系列著作《实验社会心理学进展》1992年版之中,专章介绍了Schwartz价值观理论定型的重要研究,详细叙述了Schwartz通过对20个国家40个样本研究所产生的价值观理论的演进过程,并推出其新的价值观测量工具《施瓦茨价值观调查表》(Schwartz Value Survey,SVS)。 根据当时新的系统研究,Schwartz提出了一个根本不同于Rokeach的观点,认为不同价值观可能存在同等重要性,对其进行人为区分并不恰当;更重要的,他认为价值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对立。为此,价值观存在方式既有纵向联系也有横向联系,人类价值观体系整体上是一种由10类价值观构成的动机性连续体,该连续体可用环状结构(Circumflex)来表征(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Schwartz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检验Rokeach价值观分类,结果在400个SSA数据分析投射出的二维空间分布图中,Rokeach价值观分类方法基本没有得到证实。说明以目标为基础对价值观进行分类是不可行的。 图2 基本价值观理论结构(Schwartz,1992) 关于Schwartz环状价值观结构中各项价值观定义、价值观之间的相容和相对关系、分类维度,以及价值观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假设等内容,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见张敏,邓希文,2012)。但其中部分概念翻译有待商榷,部分细节内容也有遗漏,本文对此进行了必要修正和补充。 2.2.1 十种个体基本价值观的产生 基于早期价值观理论,Schwartz在1992年的理论更新尝试包括:(1)将原有的“亲社会”价值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变为“友善”,另一部分与原有的“成熟”价值观合并为“博爱”;(2)新增了尚未被检验过的“传统”、“刺激”和已被小范围检验过的“权力”价值观项目;(3)提出了“精神性”价值观,其动机目标是追求超越日常现实的意义与内在和谐。由此形成了包含11种价值观的理论假设。研究检验显示精神性价值观不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其分解进入了不同的其他价值观组合之中,因此最终确定了10种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个体基本价值观,包括自主、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安全、传统、遵从、友善、博爱。 2.2.2 十种个体基本价值观中的九对相容关系 在Schwartz价值观模型中,位置越相近的价值观,动机类型也越相似,相邻的价值观是相容关系,通常会引导个体产生相同的行为或判断。模型中包含九对相容价值观: (1)权力-成就:两者均强调社会优势和获得自尊; (2)成就-享乐:两者均侧重自我的满足; (3)享乐-刺激:两者都需要情感上愉悦的刺激; (4)刺激-自主:两者都具有内在的追求掌控和对变化开放的动机; (5)自主-博爱:两者都表达出自主判断和广泛适应性; (6)博爱-友善:两者都表现出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和对个人利益的超越; (7)传统-遵从:两者都强调自我约束和服从; (8)遵从-安全:两者都强调维护秩序及和谐的关系; (9)安全-权力:两者都强调通过权力关系和资源避免或克服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 2.2.3 十种个体基本价值观中的四对相对关系 在Schwartz价值观结构中,还同时存在着四对相对关系,它们通常会引导个体产生相反的行为或判断,包括: (1)自主/刺激对遵从/传统/安全:前者强调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喜爱变化;后者强调自我约束、服从、践行传统、保持稳定; (2)博爱/友善对权力/成就:前者强调平等地接受他人,关心他人福祉;后者强调追求个人的相对成功和对他人的权力; (3)享乐对遵从/传统:前者强调满足个人欲望;后者强调控制个人冲动,接受外部限制; (4)传统/友善/博爱对享乐/权力/成就:前者强调超越日常生活寻求人生意义;后者强调追求感官和物质回报。 2.2.4 个体基本价值观的分类维度 在更新的理论中,Schwartz提出了对基本价值观进行划分的两个维度,开放对保守、自我超越对自我增强,其中: 维度一:开放(自主、刺激)-保守(遵从、传统、安全)。在这个维度上排列的价值观两端,一端表达的是人们在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情况下跟随自我智力和情感兴趣的动机强度;另一端表达的是人们保持现状、维持与亲近的人及与社会机构和传统之间确定性的动机强度; 维度二:自我超越(博爱、友善)-自我增强(权力、成就、享乐)。在这个维度上排列的价值观两端,一端表达的是人们超越狭隘,关怀、提升他人(不论远近)福祉,保护大自然的动机强度;另一端表达的是人们增强自己个人利益的动机强度(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 有两种价值观所处位置的含义需要特别说明: (1)享乐价值观具有“开放”和“自我增强”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其关注自我的满足,但又不具有成就和权力价值观所具有的竞争性、控制不确定性等动机;另一方面,其又体现一定程度的寻求刺激和挑战的动机。 (2)传统和遵从价值观共享同样的动机领域,在模型中的位置被划入同一个单元。其中遵从价值观靠近圆环中心而传统价值观靠近圆环外围,表示传统价值观与对立动机的价值观的冲突程度更大(Schwartz,1992,2012)。 在价值观环状结构中,价值观之间距离越远,相容关系越弱,相对关系越强;对立动机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结构中,方向上也是相对的。需要注意,相对价值观之间并非反义词,只是其背后的动机对立(张敏,邓希文,2012)。 自此之后,价值观理论进入了以Schwartz价值观理论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 3 Schwartz价值观理论配套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施瓦茨价值观调查表》(1994)和《肖像价值观问卷》(The Portrait Values Questionnaire,PVQ,2001)是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两个配套测量工具,已被研究人员广泛采用,具体内容此处不再重复。2005年,Schwartz对修订后的PVQ(40题项)和SVS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Schwartz,2005b),研究人员在使用两个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由于人们在填写问卷时存在着个体偏向,有的人会在回答各选项的重要程度时使用量尺中的所有分数,而有的人只使用其中一部分分数,例如其评分范围基本上只在4~6或者只在1~3之间,因而会造成价值观重要性排序上的偏差。为了对此种偏差进行控制,在统计上使用两个量表时需要进行如下处理: 对于SVS的测量数据,首先计算每个被试所有题项的重要性评分的平均数。 对于PVQ的测量数据,首先计算每个被试所有题项的相似性评分的平均数。 接下来,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需要与研究的问题相对应。如果比较组平均数,需以每个被试的评分平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如果是检验价值观排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需以评分平均数为偏相关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另一种处理方法是首先计算每个被试所有题项的平均数,然后用每一项的评分减去该平均数,所得分数将价值观绝对重要性分数转换为了价值观相对重要性分数。目前,使用这两个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这一环节已成为标准处理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结果非常关键。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PVO对价值观是间接测量,SVS对价值观是直接测量。当研究文化价值取向的群体差异等相关问题时,应当使用SVS,而不能使用PVQ。 4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最新重构 自1992年Schwartz价值观理论定型之后,数以千计的研究者都将该理论当成经典价值观研究范式来采用,有些研究者指出了其中的多种问题,特别是相邻价值观的多重共线性、某些价值观标志词之间内部一致性较低,以及多因素分析中项目交叉载荷较大等问题(Davidov,Schmidt,& Schwartz,2008;Knoppen & Saris,2009)。 Schwartz认为,这些问题产生于相同的根源,即所有的研究都将十种价值观按照离散变量来对待,而事实上,价值观的排列顺序代表着一种动机的连续体(Schwartz et al.,2012)。他在提出价值观理论时曾强调价值观之间的动机差异应当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基于理论的价值观空间分割是人为的,具有任意性(Schwartz,1992)。因此,Schwartz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动机连续体之上更精细的价值观理论,对价值观进行更加详细的分解,使其在意义上和概念上都有更加清晰的区别,定义范围更小,更好地体现价值观系统的连续性。 2012年,Schwartz等人发表了其价值观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理论进行了重构。 4.1 重构理论中分解和扩展的价值观类型 Schwartz等人(2012)用原有的价值观研究样本,再次对原有价值观理论进行更精细的检验,抽取出了新的、潜在的、更有利于解释数据的概念,使原来理论中的10种价值观分解和扩展为新理论的19种价值观(各项价值观定义见表1): 新析取出的和扩展的价值观依次为: (1)将原有的“自主”价值观分解为“思想自主”和“行动自主”; (2)将原有的“权力”价值观分解为“支配权力”和“资源权力”; (3)新增加“面子”价值观,该价值观具有“保守”和“自我增强”的双重属性; (4)将原有的“安全”价值观分解为“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 (5)将原有的“遵从”价值观分解为“规则遵从”和“人际遵从”; (6)新增加“谦逊”价值观,该价值观具有“保守”和“自我超越”的双重属性; (7)将原有的“友善”价值观分解为“友善-关怀”和“友善-可依赖”; (8)将原有的“博爱”价值观分解为“博爱-关注”、“博爱-大自然”和“博爱-宽容”。 19种价值观的圆环状排列结构见图3。 图3 重构的基本价值观理论结构(Schwartz et al.,2012) 4.2 重构理论中新增的价值观分类维度 除了原有的对价值观进行分类的两大维度“开放—保守”、“自我超越—自我增强”之外,重构后的价值观理论增加了两个新的价值观分类维度: (1)成长-自我保护。成长类价值观包含友善-关怀、友善-可依赖、博爱-关注、博爱-大自然、博爱-宽容,以及思想自主、行动自主、刺激、享乐主义等,表现为使自我延伸的动机属性,人受其驱动时没有焦虑(无焦虑,Anxiety-Free);自我保护类的价值观包含支配权力、资源权力、面子、个人安全、社会安全、传统、规则遵从、人际遵从等,表现为保护自己、回避焦虑与威胁(抗焦虑,Anxiety-Avoidance)的动机属性。需要指出,谦逊与成就两种价值观均同时具有成长与自我保护的动机属性。 (2)关注社会-关注个人。关注社会类的价值观包含社会安全、传统、规则遵从、人际遵从、谦逊、友善-关怀、友善-可依赖、博爱-关注、博爱-大自然、博爱-宽容等,表现为个体更关心他人或社会机构的结果;关注个人类的价值观包含思想自主、行动自主、刺激、享乐主义、成就、支配权力、资源权力、面子、个人安全等,表现为个体更关心自己的结果。 4.3 与重构理论匹配的新版PVQ(2012) 在重构价值观理论的同时,也推出了新版PVQ(2012)并进行了检验。新版PVQ包含48个题项,采用6点计分,测量新价值观理论中的19种价值观。该问卷的信度指数IoQ系数(Index of Quality,Saris & Gallhofer,2007)变化范围从“谦逊”价值观的0.63到“博爱-大自然”价值观的0.87。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比检验,验证了新版PVQ比其早先版本在测量相同价值观的恒定性方面效果更好(Cieciuch,Davidov,Vecchione,Beierlein,& Schwartz,2014)。 4.4 重构理论与原理论的关系 重构价值观理论结构兼容原价值观理论结构。原有理论中论述的价值观之间的相容与相对关系,以及价值观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仍然适用于重构之后的理论。 4.5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使用原则 Schwartz价值观理论几经修订重构,有研究人员(Gouveia,Milfont,& Guerra,2014)提出批评,指其提出了多重价值观结构,使得价值观包括7种、10种、19种等不同类型,这种混乱导致研究人员们使用的价值观分类难以统一,会对价值观元分析比较研究形成阻碍。对此Schwartz回应指出,研究人员在使用其价值观理论时既有自由又有限制(Schwartz,2014)。自由指价值观是一个连续体,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价值观的数量及确定价值观集合的划分,即价值观理论可支持将价值观分为19类、10类、4类甚至2类,实际上在一个动机连续体中,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抽象水平的分类,主要依研究问题而定。限制指对价值观进行依问题而定的提取或分类时,有一个关键性的限制条件,即必须保持价值观环状结构中的排列顺序。以上原则也成为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使用原则。 5 Schwartz价值观理论的应用及展望 Schwartz价值观理论成为了价值观研究领域压倒性的优势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价值观相关研究。有研究发现(Bardi & Schwartz,2003)大部分个体价值观与其对应的行为有高相关,且与其对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环状结构。价值观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可以预测价值观表达类行为(同一行为背后的价值观相一致),但不能预测价值观冲突类行为(同一行为背后的价值观相冲突)(,Verkasalo,Wichardt,& Walkowitz,2013);个体的自我超越类价值观影响着个人道德准则及其保护环境的行为意向(Cheung,Luke,& Maio,2014)。 价值观与人格的关系方面,新近的元分析研究证明,个人的价值观与大五人格有性质不同的联系,以认知为基础的人格特质与价值观相关较强,而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格特质与价值观相关较弱(Parks-Leduc,Feldman,& Bardi,2014)。另有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相关受到个体面对的情境性威胁(资源型威胁、生态型威胁和限制型社会制度)程度的调节(Fischer & Boer,2014)。跨文化追踪研究表明自尊的基础是与所属文化保持一致的价值观,文化标准价值观对积极自尊具有调节作用(Becker et al.,2014)。近期更有学者将Schwartz价值观理论与人格理论进行整合,发展了大五人格理论(DeYoung,2015)。 价值观对认知的影响是显见的。有研究发现,当个体采用抽象思维加工信息的时候,价值观与行为能够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而当个体采用具体思维来加工信息的时候,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较低(Torelli & Kaikati,2009)。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需要更多认知努力时,会提高对等级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降低对平等主义价值观的认同(Van Berkel,Crandall,Eidelman,& Blanchar,2015)。在幸福感方面,新近研究发现,个人价值观本身并不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而是这些价值观如何与社会背景相匹配,当个体-群体价值观相一致时,会对主观幸福感起促进作用(Sortheix & ,2015)。 价值观作为行为意义的定向系统,其心理学研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当今全社会上下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中国而言,Schwartz的价值观理论提供了一个远比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丰富得多的行为意义诠释范式,对于理解当今中国人价值观结构和行为动机背景有重要价值。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深入,一方面Schwartz价值观理论将在有关研究中发挥重要的框架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背景中价值观的深入研究,又可能建构出超越Schwartz的价值观理论。施瓦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新发展_社会价值观论文
施瓦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新发展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