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一中 262732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导”与“解惑”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有效提问来实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追问是在对话教学模式中产生的一种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再次提问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因为它是对原有问题的再一次提问或更多次的提问,不能主要靠预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它可以看作是对原有问题的补充,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所产生疑问的解读。
实际上,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向追问
这种追问方式就是顺着学生思维追问,发现其思考的不足或错误后再次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预习基础上可先提出问题:从字面上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然后顺势追问:写爸爸的花儿落了跟写英子有没有关系?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后能得出结论:爸爸种的夹竹桃是行文的线索,题目中还有深层的含义,那就是爸爸去世了,而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下懂事了,长大了。这样的追问为全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自然地引起英子成长的往事,也就进入了文本的学习、探讨。
2.逆向追问
这种追问方式是逆着学生思维或知识发生过程追问,对学生已作出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性评价后,反过来问理由,是对思考和理解过程的追问,这种追问方式常在人物赏析中运用,是学生评价过人物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评价的依据。如学习《变色龙》一文,学生自己预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他是一个善于变色的人,一个见风使舵的人,一个卑躬屈膝的人,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一个变化无常的人。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你对奥楚蔑洛夫的这个评价,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去分析文本,去分析故事内容,特别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六次淋漓尽致的表演,五次形象的变色。
3.类比追问
这种追问是把相似或相近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将一个问题作为另一个问题的铺垫或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个追问是产生在学生发生疑问的基础上,老师的问起到了辅助性的疏导作用,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学生读书的内容没有标点符号,而先生读书的内容有标点符号,这时就需要设置一个类比追问:为什么同样是读书内容,学生读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呢?鲁迅先生想借这一点反映私塾教育的哪一个侧面呢?学生们在讨论探究之后很快做出了回答:学生对所读内容根本不懂,不知道如何断句,只是乱读一气,所以没有标点符号。鲁迅借这一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私塾教育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对比追问
这种追问是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在对比过程中,寻找异同之处,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种追问方式中,教师的追问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对比追问,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放到了一块儿,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把握学习内容。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在分析文章的抒情时,可顺势提出这样的追问:为什么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产生的悲喜之情,然后又写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与表现作者的阔大胸襟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思考之后就理解了: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产生的悲喜之情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了对比,足以体现出古仁人的博大胸襟,而范仲淹被贬之后不是郁闷消极而是依然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说明范仲淹像古仁人一样有着旷达的胸怀,写迁客骚人、古仁人分别从反面、正面衬托了范仲淹。再如学习《爱莲说》一文,作者赞美了莲的高洁,为什么又写到了菊、牡丹?学生们在探究之后把握住了:菊是隐逸者的象征,是洁身自好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代表,是趋炎附势的代表;所以菊是正衬莲,牡丹是反衬莲。
5.即时追问
课堂上的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喜欢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在学生说结果的时候,教师即时追问原因,使学生明白回答问题并不是张嘴就来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必须落实到文本上。这种追问起到了回拉的作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分析文本时探究出了全文围绕“乐”字来写,那么欧阳修在文章中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乐趣”呢?
生1:作者要表达一种欣赏优美山水的乐趣。
师即时追问:你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吗?
生1:作者描写了琅琊山的秀丽景色,还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的乐趣在欣赏山水的景色上。
生2:作者要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
师即时追问:说说你的理由。
生2: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与滁州人同游琅琊山,在山上举行宴会,不醉不归,还说“醉能同其乐”,所以他的乐趣在于“与民同乐”。
生3:我觉得醉翁之意在“山水”,更在“与民同乐”。
师即时追问:看来你的答案融合了前两位同学的答案,联系欧阳修写作本文的背景,谈谈得出你观点的理由。
生3:欧阳修写作本文时是在被贬到滁州之后,所以一个在仕途上失意的人,他就去领略自然风光,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之情。同时,作为一个父母官,不管遭遇到了什么,都时刻心怀他的黎民百姓,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人。所以在本文中应该是这两种乐趣并存。
6.迁移追问
这种追问是学生研讨过基本问题后,教师顺势抛出新问题,将问题进一步推进,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文本的情感目标,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有效的体现。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在欣赏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之后,教师进行迁移追问: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范仲淹这样虽被贬谪依然有着远大抱负的仁人志士,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你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哪些感悟?学生在思索之后能够回答:苏轼被贬到密州依然渴望为国杀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韩愈被贬到潮阳还惦念国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还关心“赋敛之毒”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这些先贤的身上我们感悟到:即使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我们也要百折不挠,要时刻保留着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的目标;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同时不放弃个人的追求;人要有一颗胸怀天下、心纳百姓的心,不管遇到什么磨难,这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三、取得的效果
教师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有效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能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有效追问是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多的有效追问的类型,同时在运用过程中灵活把握、举一反三,把有效追问演化成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论文作者:李福强 马效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学生论文; 的人论文; 教师论文; 仁人论文; 内容论文; 洛夫论文; 不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