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本经验”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基本经验”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基本经验”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新发展论文,经验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12-0005-06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 条基本经验(以下简称“基本经验”)作了深刻阐述。这些“基本经验”的主题是:(1)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 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 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 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 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程。

“基本经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新 的理论概括,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过程中,我们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创造性地运用“基本经验”。

一、“基本经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的总结和新的理论探 索的结晶

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基本经验”就是这不平凡的历程中 孕育的不平凡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受严重挫折,刚刚平息国内政治风波 的中国,受到国际上试图“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各种政治势力的“遏制”,它们正 等待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演变”。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经济全球化迅速 发展引致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的深刻变化,也提出了一系列事关政治斗争、经 济交往、文化碰撞、外交关系和军事战略的新的重大课题。无论是1997年连续三年的亚 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2000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经济衰退,还是以美国 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的战争,以及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的事件,对中国的 发展都是新的严峻的考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3年上半年由 经济“过热”引起的国民经济运行的严重失调,市场经济发展的坎坷经历,经济体制改 革中深层次矛盾的凸现,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台湾分裂势力 对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干扰,等等,来自各个领域和多个方面的挑战、困难和风险,使 我们受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在这不平凡的历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思想统一,目标明确 ,沉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扎实工作,经受了各 种冲击和考验,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在19 98年以后持续三年,国民经济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率;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幻风云 ,我国13年间GDP年均增长9.3%,比这之前30年年均增长率高3.2%;2001年GDP达95 933 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由世界第10位升至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也实现了由温 饱到小康的历史性的跨越。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信心和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不仅坚决地维护 了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且还成功地申办了2008年的奥运会,加入了WTO ,香港、澳门顺利地回归祖国,在国际上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的 良好形象。这就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 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 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发展更来源于实践的发展。13年不平凡的历程,既是我们取 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成就的历程,也是我们不断积累和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经验的过程,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始 终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眼光观察世界,正确判断错综复杂的形势,应对各种挑战,果断 地作出正确决策。面对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一再提出要研究 新问题,探索新理论,开拓新境界。“基本经验”就是对这些问题长期的深入思考的结 果。

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 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四个如何认识”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在对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准确把握中, 如何在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的深刻理解中,正确地制定并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地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

一年以后,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始终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 己的路。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在新的 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 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第 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 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 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 了研究“三大规律”的重要课题,他指出:“我们党有八十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 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 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 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实际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主要就源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讨。

到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要关注三个“重大变化”、做到一 个“充分估计”的重要课题。这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 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 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 课题。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大变化”和“充分估计”的崭新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 们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开拓进取,善于 总结经验,勇于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是这样深刻地提出问题的,同样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 ,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深刻地 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需要总结的丰富经验。

二、“基本经验”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境界的新成果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保 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新境界必须高扬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科学地对待正在进行的社 会主义实践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 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 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 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的事实,是否坚持马克思 主义学风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质就在于:“究竟是从 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用马 克思主义学风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上,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一定要以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 提出的“一个中心”和“三个着眼于”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的 开拓和新的经验的总结,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概括的“基本经验”, 就是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光辉的理论结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号召全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 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02年5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 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对科学社会 主义原理在继承中的发展、坚持中的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实践上和理论上与时俱进的历史,这一特点突出地体现 在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变化上。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社 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有过三次显著的变化。

一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以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向 社会主义过渡,或者说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为主题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 对这一主题作出科学的解答,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一解答的真理的结晶。这 一主题的确立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是以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科学论证 为前提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起,构成系统的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在对这一主题的解答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 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正如恩格斯晚年一再强调的,他和马 克思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 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确实,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完全应该由生活在那个 时代的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不断的 实践探索中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二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 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变为资本主义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或者说社会主 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关于这个主题,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曾经以“世界历史”、“东方 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为题,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问题,作过一些重要的、极有价值的探索。对这一主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俄国曾 经有过不同的探讨,其中典型的就是民粹主义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前者试图 放弃利用资本主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主张建立与小生产相联系的农业社会主义;后者 则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的实际发展,放弃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任何可能的社会革命。 列宁的贡献就在于,他根据俄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20世纪初时代变化的新特征,成 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在这一实践中,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创新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二是对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作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开创性探索。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 际,联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中,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题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实践上的探索。在这些实践中 形成的创新理论,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理论中。列宁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的理论创新,集中于三个基本 的问题:一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二是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是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在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有说服力的实践成果。

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 主义合作、交流和矛盾、对抗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阶段。经过战后“冷战”时期的曲折 发展,经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艰难探索,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这一主题与经济全球化 迅速发展同时凸现而出。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及资本循环时的用语,我们 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前两个阶段的主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继起性的问题,探讨一 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问题;而第三阶段突出的是空间并存性的问题 ,即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现在社会主义 发展的主题,不只涉及时间继起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 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 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也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 史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 展作出科学的理解。

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变化及其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质。50年代中期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集中于对这一主题的探讨。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 他的政治嘱托,对社会主义如何在同资本主义的合作、交流和矛盾、对抗中发展和完善 自身,最终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作了全面的阐述,包含了他对这一主题变化的 极其深刻的理解。近13年来,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理论论述,特别是他关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阐述,也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

“基本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主题同样作出 了创造性的理论阐述。“基本经验”既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 ,如强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 政的坚强柱石,要确保军队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强调坚 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同时,“基本经验”也突出了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新的理论内涵,如突出 经济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交往上,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 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要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 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 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概括,深刻地蕴涵着对社会 主义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系统的理论阐述。

三、“基本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具有内在统一性,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阐述

“基本经验”是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等根本问题认识的经验总结,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坚持并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 最宝贵的经验。“基本经验”所体现的理论观点,实际上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科学体系。

作为科学体系,“基本经验”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的,因为这些经验从 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 持执政为民。”这里提到的“关键”、“核心”和“本质”的要求,在“基本经验”中 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在“关键”问题上,“基本经验”强调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核心”问题上,“基本经验”强 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 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 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在“本质”问题上,“基本经验”在经济上强调,要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在政治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文化上强调,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基本经验”在实践中的长期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 也是具体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过程。江泽民同志提出,不断增强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使全党始终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 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和“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 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基本经验”的十个方面,最现实地体现了 “四个必须”的具体要求,做到“四个必须”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把握好、坚持 好、运用好“基本经验”。

作为科学体系,“基本经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阐述。10年前,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 泽民同志曾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国际环境 、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九个方面作过概括。当时,江泽民同志 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 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现在,经过新的实践的检 验,在研究和解决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基础上,这九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得到进一步 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上,10年前的表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现在的表述是:“ 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 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在指导思想对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功能上,在思想路线 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涵上,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发展上,作出了新的理 论概括。

在发展问题上,10年前,对发展的道路、动力、步骤等作过多方面的充分论述。现在 ,总结10多年来的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探索,更加明确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总结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 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等新鲜经验。与此同时,对“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这就是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 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 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上,10年来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注重 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出绩效,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建设和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思路。

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也根据当代世界 经济政治格局的新的变化,现在形成了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论。“基本经验”更加强调坚 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等 方面的新经验和新境界。

作为科学体系,“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密切相连,是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基本经验”的 十个方面突出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作为首要经验的重要 性,强调了“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 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其他九条经验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为主要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军队和国防建设、统一战 线、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伸展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性质及其新 要求和新内容。总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同坚持“基本经验”是 完全一致的,它们共同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收稿日期:2002-11-25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基本经验”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