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及路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课程论文,价值论文,数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5)04-0018-06 课程资源通常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1]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而言,加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并不断扩大其覆盖范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迅速在我国教育界达成广泛共识。以此为契机,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各类网络精品课程,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不同定位、特色鲜明的学科课程资源网站,而以共建共享为宗旨的校际网络联盟则不断通过优势互补来为其成员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资源服务。近年来,慕课平台高调崛起,加速了课程资源的跨国流动,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呈现出高协作性、高交互性、高选择性和高辐射性的特点。 纵观如火如荼的变革性实践,毋庸置疑,不论多元化的主体以怎样的身份和怎样的形式展开探索,课程资源建设活动归根结底都必然是基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再开发与再创造。那么,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化网络日臻成熟的当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将面临哪些现实的机遇?未来,伴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课程资源的建设又将如何迎来下一个制高点呢? 一、聚焦“大数据”:课程资源建设的趋势解析 近年来,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从主要追求数量累积转向了对育人实际效能的高度关切,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一些资源建设主体开始积极尝试通过对用户“行为脚印”(包括资源点击量、资源性质、资源形式、登陆时长、点播频率、讨论话题等)的捕捉、记录与分析,努力将大量的行为数据经由量化处理转化成为重要的前瞻性信号,然后以此信号释放的教育信息为依据来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活动,并指导后续的加工、完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种由大数据技术参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代表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推动课程资源的高效数字化。那么,这场由大数据引领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变革性行动是何以可能、又是何以可行的呢? (一)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 从一般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需要满足两方面的基本前提:“一是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传统教育技术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存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必要性;二是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关系上,信息技术比传统教育技术更有优势,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2]当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建设亟待以系统性思维全面综合地解决资源数量、资源类型、资源质量以及资源高效扩散与有效利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新型技术介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而言,既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与传统技术相比,大数据技术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洞见”,[3]其所具有的“海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化(value)”[4]的突出特性不仅能够为满足课程资源建设的上述需求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为优化开发机制、降低建设成本、打通协作门槛、改进使用效能创造重要的技术条件。可见,搭乘“大数据”的顺风车,是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现实需要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初步形成 多年来,经由“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铺设基本完成,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如今,广泛渗透的社交网络、日趋完善的物联网和多样普及的智能终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流通的方式,而与课程相关的海量结构化数据(如Excel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在云计算的统筹下正在逐步实现全面整合、集中管理与分布访问。正是以此为基础,以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得以彰显。可以说,大数据应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基本得以奠定。此外,由于“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5],而新的人类环境又绝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它同时也是思想观念意义上的。2011年之后,“大数据”效能在商业运作、金融服务、公共管理、医疗保健、交通运输、传媒通讯等众多领域迅速得以显现和释放,身处大数据时代的课程工作者势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大数据思维的浸润。因此,从教育自觉的宏观层面考量,应用大数据技术来规划课程资源的顶层设计和开发流程也已具备了基本的思想文化条件。 (三)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实践样态初露端倪 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资源建设主体集中解决的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容量和存储问题,即如何将上传至服务器的文本、图片、课件等资源有序地归类整理并排列呈现出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发起开放课件运动之初的几年时间里,主要通过网络向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讲义笔记、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专业课表等内容;此后,随着计算机存储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带宽的不断提高,该学院和众多加盟大学开始携手将大量的音频、视频文件纳入课程资源系统中,由此课程资源数量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数字化资源的积累并不能自然激发出所谓的“大数据”效应,大数据的重心在于通过数据挖掘来发现规律,预测未来。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而言,“数据发声”是近几年才备受关注的事情。当下,不仅国际知名的慕课运营平台Udacity、Coursera及edX,而且国内很多资源开发机构、区域性的校际联盟或校企联盟都已经搭建分布式数据库或是采用分布式资源服务器,这使得课程资源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强的可扩展性和更高的并发访问量;以此为基础,资源开发主体对课程资源使用行为的数据跟踪也已远远突破单纯的点击量统计和登陆时间统计,而是包括了对使用者停留时间、回播频率、发帖主题、出错概率等更加多维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测量与记录,这为资源的后续加工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尽管受到教育特殊性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等条件的制约,“大数据”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已经不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旁观者”。 总而言之,虽然“大数据”在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中还只是崭露头角,然而从长期发展来看,裹挟着新思想的新技术却极易成为变革性实践的导火索。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重心已由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提升。在这一转型的关键期,大数据所具有的超常规的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无疑为优化资源品质注入了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聚焦“大数据”昭示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方向。 二、结盟“大数据”: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探微 大数据是“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6]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洞察并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而深刻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显性特征来看,大数据意味着海量信息的获取、计量、存储和分析;从潜在特征来看,大数据掀起的是一场从数字到数据的社会化运算革命,揭示数字面纱背后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当下,“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7]那么,“大数据”对于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又能够为提升课程资源品质创造哪些重要条件呢? (一)大数据有助于提升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 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早期阶段,资源数量相对匮乏,为了从根本上突破“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所造成的现实壁垒,国内外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大力推动校际或是校企合作。例如,在美国,不同学区或不同学校结成的资源共建共享战略联盟,最初集中解决的主要都是资源占有量的问题。[8]同样的,在我国的江苏无锡等地,从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单独购买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大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的重心都集中在资源数量的汇集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矛盾并不能简单划归为“大和多”的问题,除了数量本身,资源形式和资源效能更为重要。于是,继数量问题之后,如何丰富形式并提升效率,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攻坚点。与传统技术所能带来的局部扩容及局部改良效应相比,大数据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系统地解决“数量—形式—效能”三位一体的结构性难题。具体而言,其一,大数据技术能够彻底消除课程资源的累积和存取难题,由于作为大数据技术核心组成部分的“云计算”具有强大的采集、存储和运算性能,因而与课程资源体量相关的系列问题都将不再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障碍;其二,大数据技术能够使文件、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得到及时、快捷的加工处理,大大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准入门槛,提升了课程资源的更新速度,使资源能够以更加多样灵活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终端的应用需求;其三,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通过解决并发访问压力、资源上传瓶颈、网站登录不畅等难题来为课程资源育人效能的释放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而且它还能够通过对行为数据的收集来为资源利用主体和建设主体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分析报告,为资源及时补充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鉴于此,对于整体提升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而言,大数据技术无疑能够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大数据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能 长期以来,课程资源“建设有余、使用不佳”的困局,一直受到诟病。事实上,课程资源建设并不是为了单纯追求体量而盲目组织开展的活动,资源建设是为了资源能够更好地产生社会效用,资源使用才是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与资源建设相比,资源使用直接关乎资源价值的显现,它决定着资源的受益范围和获益程度。课程资源使用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资源能够服务于多少人,二是课程资源对每个独特个体能够产生多大实际价值。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大数据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它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揭示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风格倾向和兴趣态度,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个性化的资源支持。具体而言,首先,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学习者的课程资源选择和使用情况展开追踪式的数据分析,从而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有一个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其次,以数据分析结论为依据,凭借数据流动性高、处理速度快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大数据技术还能帮助学习者实现课程资源的定制化配送,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资源选择建议和资源应用指导;再次,由于拥有基于行为数据的强大预测功能,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趋势评估,并为学习者提供动态化的“资源套餐”。总体而言,大数据技术的介入,有利于课程资源的使用真正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这里的“学习者”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刻板的、标准化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具体的、鲜活的、个性化的学习者。 (三)大数据有助于优化课程资源的研发机制 以Coursera为代表的慕课平台运行商,通过深度分析学习者在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总结归纳出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性结论。例如,哪些资源学生点击率最高,哪些讲座视频的片段重播率最高,哪些内容学生的出错率最高等等,然后将上述结论及时反馈给课程资源的研发团队,用以指导改进之后的工作。这种做法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对提高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品质和使用效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优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发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就课程资源研发的决策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资源需求诊断报告,进而对决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切实合理的舆情分析,毕竟“相对于完全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作出的决策而言,基于数据的决策一般更为客观、科学、有效和合理”[9]。就课程资源研发的组织而言,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资源调用活动轨迹进行全面多维、实时动态的梳理与描述,并通过聚类分析、关系挖掘、模型建构等方式系统揭示出课程资源使用中的规律与问题,从而帮助研发主体不断提高研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课程资源研发的评价而言,一方面,以海量信息的流变和快速处理为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使资源的及时更新可以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亦使评价方式从以“经验”归纳为主转向以“数据”归纳为主,这无疑有助于整体提升资源研发的现实意义。就课程资源研发的创新而言,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习者使用行为的追踪与挖掘来为用户参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发声”渠道,由此,资源创新可以做到以客户需求为起点而不是传统地以开发者的主观意愿或是主观想象为起点。可见,大数据无疑有助于推动基于教育数据和实证理念的新型课程资源研发机制的构建。 总而言之,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而言,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将是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双重革新。 三、借力“大数据”: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路向 近年来,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相伴随的是数据文化的孕育与发展,这意味着教育组织系统越来越关注和崇尚数据对于各个层面决策过程的重要意义。[10]但是,真正的革命并不在于数据本身和分析数据的技术,而在于教育工作者在数据面前所采取的行动方式,毕竟一切变革的发生都紧紧依托理性指导之下的实践。那么,课程工作者如何才能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借力”大数据呢? (一)加强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理论研究 曾任《连线》杂志主编的克里斯·安德森在《拍字节时代》(The Petabyte Age)一书中认为,大量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理论的终结”。[3]那么,理论研究真的会随着数据时代的崛起而寿终正寝吗?事实上,就发生学而言,大数据技术的诞生首先就深刻体现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的综合作用;而就实际操作而言,大数据技术所涵盖的每个环节——从数据的搜集到分析再到其社会意义的解析——无不都是将理论假设作为出发的原点又以理论概括作为回归的终点。同样的,对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而言,也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才能避免实践活动落入盲目的试误性窠臼。当前,亟待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包括:大数据技术介入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前提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指向何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特征、原则标准、途径策略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等。上述问题直接关乎课程资源的建设取向和实际成效。因此,课程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将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理论问题来加以关注和探讨,从不同学科角度揭示其中的新变化和新矛盾,努力系统综合地建构相应的教育理论体系,进而为实践的改进提供合理有力的指导和科学可行的思想保障。 (二)采用知识管理理念统整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架构实践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且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于是,“知识管理”理念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理念倡导“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送给正确的人”[11],强调将信息技术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和人的生产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来实现人类个体与集体智慧的增长。究其实质,知识管理理念体现了信息时代的人本意识和人本情怀。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指挥行动。纵观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实践,理念的先导性作用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建设而言,在知识急速增长的时代里,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标不再是向学习者提供用于记忆背诵的知识百宝箱,而是为学习者提供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工具盒。因此,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活动必须从根本上摒弃那种“将人简单视作知识容器”的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而是力求采用一种能够彰显信息时代人本精神的全新理念作为行动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课程资源架构的实践吁求与知识管理理念的精神实质恰好高度契合。采用知识管理理念统整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活动,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保资源建设在顶层设计上的“人本共识”,避免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走入“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误区;二是保障资源建设在具体操作上的“主体意识”,即围绕主体需求进行知识的积木化动态集成管理,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知识搜集和处理能力,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释放课程资源的育人效能。 (三)重视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教育效能的深度挖掘 全面丰富和大力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效能,这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教育效能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上,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课程资源从搜集整理到组织开发再到价值释放最终到衰退以至被淘汰的全过程,所以教育效能亦势必存在着从高峰到低谷的衰变。鉴于此,对信息化课程资源教育效能惯常使用的总结性评估方式往往很难反映出课程资源在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它的评定结论对于资源的调整、转换和更新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借助发达的网络触角随时记录和采集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用户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建模等技术对资源效能进行以动态监控和实时分析为特点的过程性评价,从而为资源的二次加工利用及时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和支撑。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通过相关关系分析法还可以揭示出隐藏在大量行为数据背后的规律,这为管窥资源效能的释放取向和释放途径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信号,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未来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可以说,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推动课程资源的变革性实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课程工作者不仅要全面洞悉大数据技术之于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价值空间,更要努力提升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议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性课题,亟待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与方向_课程资源论文
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与方向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